《火山活动和地幔的变化是大气中氧气上升的关键》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6-16
  • 大约24亿年前,在大氧化事件期间,氧气首次积聚在地球大气层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谜团是,地质线索表明,早在数亿年前,早期细菌就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这一切都到哪里去了?

    有什么东西阻止了氧气的上升。一项对数十亿年前岩石的新解释发现,火山气体可能是罪魁祸首。这项由华盛顿大学领导的研究发表在开放获取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Shintaro Kadoya是华盛顿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博士后研究员,他说:“这项研究恢复了关于大气中氧气进化的一个经典假设。”“这些数据表明,地球地幔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气的演化,甚至可能控制生命的演化。”

    多细胞生命需要集中供应氧气,所以氧气的积累是地球上呼吸氧气的生命进化的关键。

    “如果地幔的变化控制了大气中的氧气,就像这项研究表明的那样,地幔可能最终设定了生命进化的节奏,”Kadoya说。

    这项新研究建立在2019年的一篇论文的基础上,该论文发现,早期地球的地幔比现代地幔氧化程度低得多,或者含有更多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对35.5亿年前的古火山岩的研究来自包括南非和加拿大在内的地点。

    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的罗伯特·尼克拉斯、马里兰大学的伊戈尔·普特尔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阿里尔·安巴尔都是这项2019年研究的作者。他们也是这篇新论文的共同作者,该论文研究的是地幔的变化如何影响逃逸到地表的火山气体。

    在地球上只有微生物存在的太古代,火山活动比今天更活跃。火山爆发是由岩浆——熔融和半熔融岩石的混合物——以及即使火山不喷发时也会逸出的气体提供的。

    其中一些气体与氧气反应或氧化,形成其他化合物。这是因为氧非常需要电子,所以任何有一两个松散电子的原子都会与氧发生反应。例如,火山释放的氢与游离的氧气结合,把氧气从大气中带走。

    地幔或地壳下较软的岩层的化学组成最终控制着熔岩和来自火山的气体的类型。早期的地幔氧化程度较低,会产生更多的气体,如与游离氧结合的氢。2019年的论文显示,从35亿年前到今天,地幔逐渐被氧化。

    这项新研究将这些数据与来自古代沉积岩的证据结合起来,显示了25亿年前某个时候的一个临界点,那时微生物产生的氧气克服了火山气体的损失,开始在大气中积累。

    “基本上,在光合作用进化后的数亿年里,可氧化火山气体的供应能够吞噬光合氧气,”合著者大卫·卡特林说,他是华盛顿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教授。但当地幔本身变得更加氧化时,释放出的可氧化火山气体就更少了。然后氧气就充满了空气,而此时没有足够的火山气体来将其全部抹去。”

    这对理解地球上复杂生命的出现以及其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

    Kadoya说:“这项研究表明,在考虑行星表面的演化和生命时,我们不能排除行星的地幔。”

    这项研究是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张方毅博士等发表最新研究论文,首次将地幔的热状态、氧化还原状态和大气成分演化历史有机关联起来,论证地幔氧逸度长期保持稳定,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地球多圈层系统的协同演化历史提供了全新视角。成果于8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地幔氧逸度控制地幔中挥发分的赋存形式和活动性,影响幔源岩浆活动中释放的挥发分组成,进而影响大气成分。因此,研究自冥古宙以来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对认识深部碳循环、大气成分演化以及生命起源等重要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地幔氧逸度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幔源熔体的氧逸度研究来实现。然而,由于Fe3+在石榴子石中的稳定性会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在地幔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幔源岩浆的氧逸度会随着熔融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不同深度起源熔体的氧逸度差异不仅受控于地幔固有氧逸度(Fe3+/ΣFe比值),而且还受控于岩浆的起源深度。 为了直观对比地质历史时期不同起源深度的熔体反映的地幔氧逸度特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的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参数:“潜能氧逸度”。这一参数参考了经典的“潜能温度”的定义,其代表了地幔在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假设其不发生熔融减压上升至1GPa时的氧逸度。使用 “潜能氧逸度”这一参数可以直接对比不同深度起源岩浆地幔源区的氧化还原状态,因此可以用来约束地幔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历史。 建立“潜能氧逸度”参数后,研究者们收集整理了全球自3.8Ga以来正常的环境地幔(指未受俯冲带和地幔柱影响的地幔橄榄岩)衍生玄武岩和地幔柱衍生的科马提岩和苦橄岩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约束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和热状态的长期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太古宙岩浆的氧逸度显著低于太古宙之后岩浆的氧逸度。与此同时,岩浆的氧逸度与地幔潜能温度和熔融压力表现出了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现象指示太古宙时期高地幔潜能温度所造成的部分熔融深度大可能是导致太古宙岩浆氧逸度偏低的原因。在将所有幔源岩浆的氧逸度校正至“潜能氧逸度”之后发现,无论是环境地幔还是地幔柱源区(下地幔)的氧逸度自冥古宙以来均保持不变,而造成幔源岩浆氧逸度变化的原因则是地幔熔融深度和程度的变化。 研究成果以“The constant oxidation state of Earth’s mantle since the Hadean”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张方毅为第一作者,孙卫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意大利罗马大学Vincenzo Stagno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丽鹏副研究员、陈晨博士、刘海洋副研究员和李聪颖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778-z
  • 《根据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组成的变化量化海洋热量吸收》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yuwy
    • 发布时间:2019-01-18
    • 文章标题:Quantification of ocean heat uptake from changes in atmospheric O2 and CO2composition 文章作者:L. Resplandy, R. F. Keeling, Y. Eddebbar, M. K. Brooks, R. Wang, L. Bopp, M. C. Long, J. P. Dunne, W. Koeve & A. Oschlies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651-8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651-8 内容提要:海洋是气候系统中热惯性的主要来源。近几十年来,通过使用水文温度测量和Argo浮标计划的数据量化了海洋热量吸收量,该计划在2007年后扩大了覆盖范围。然而,这些估计都使用相同的不完美海洋数据集,且均具有因稀疏覆盖导致的额外不确定性,特别是在2007年之前。大气氧(O2)和二氧化碳(CO2)水平随着海洋变暖和释放气体而增加,本文通过使用这两种气体水平的测量值来提供独立估计,由此作为整个海洋的温度计。研究发现,1991至2016年间海洋每年的热量增加了 1.33 ± 0.20 × 1022焦耳,相当于每平方米地球表面0.83 ± 0.11瓦特的行星能量不平衡。我们还发现,导致氧气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海洋变暖影响可以从人为排放和碳汇的直接影响中分离出来。该研究结果依赖于可追溯到1991年的高精度氧气测量,研究表明海洋变暖处于先前估计的高端,能够影响地球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响应政策衡量,例如气候对温室气体和海平面上升的热成分敏感性。 论文摘要:The ocean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rmal inertia in the climate system1. During recent decades, ocean heat uptake has been quantified by using hydrograph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nd data from the Argo float program, which expanded its coverage after 20072,3. However, these estimates all use the same imperfect ocean dataset and share additional uncertainties resulting from sparse coverage, especially before 20074,5. Here we provide an independent estimate by using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oxygen (O2) and carbon dioxide (CO2)—levels of which increase as the ocean warms and releases gases—as a whole-ocean thermometer. We show that the ocean gained 1.33 ± 0.20 × 1022 joules of heat per year between 1991 and 2016, equivalent to a planetary energy imbalance of 0.83 ± 0.11 watts per square metre of Earth’s surface. We also find that the ocean-warming effect that led to the outgassing of O2 and CO2 can be isolated from the direct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and CO2 sinks. Our result—which relies on high-precision O2 measurements dating back to 19916—suggests that ocean warming is at the high end of previous estimat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policy-relevant measurements of the Earth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such as climate sensitivity to greenhouse gases7 and the thermal component of sea-level rise8. (文献信息中心 於维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