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礁生物研究获新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7
  • 近日,《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多年来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的成果之一。

    据介绍,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2016年以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自主设计的水下原位观测和样本采集装置,系统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和马来西亚登嘉楼等海域的珊瑚礁鱼类多样性,先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相关专著,充实了南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珊瑚礁生物的研究成果,被世界鱼类数据库收录,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促进了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

    书中对西沙群岛多个类群的常见珊瑚礁生物进行了系统的呈现,包括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其中含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标准,书中收录的物种包括易危种7种(珊瑚),近危种36种(4种鱼类、32种珊瑚),濒危种3种(软体动物)。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可为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也可帮助当地社区、潜水员、游客和其他感兴趣的人员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概况,从而促进其保护。

  • 原文来源:http://aoc.ouc.edu.cn/2022/0527/c9828a371366/page.htm
相关报告
  • 《 “Scientific Reports” 在线发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受损珊瑚礁原位有性繁殖修复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29
    • 近日,Nature 旗下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以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on artificial biological reef structures (ABRs) deploy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为题发表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受损珊瑚礁有性繁殖修复技术”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成员Hala F. Mohamed博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Amro Abd?Elgawad博士、蔡榕硕研究员、徐长安研究员为共同通信作者。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研发的环境友好型人工生物礁(ABR®),采用基因组学(Metagenomics,Gen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等多学科协作的方法,研究了三个对照地点不同礁体上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微生态群体基因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微生态系统的连续发展/季节(春、夏和秋季)演替等微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特征,其中,礁体类型分别为含活性物质的生物礁(ABAM,即ABR®)、仿天然礁(SCE)、水泥礁(NCE)及海底天然礁(XR)。 研究结果显示,在ABR®生物礁上,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ASV)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SCE、NCE)和XR,并与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Shannon指数,特别是珊瑚幼体的附着、成功变态、发育及存活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还显示,ABR®生物礁在其表面成功建立了健康且有利于底栖生物群落恢复的微生物膜,这为珊瑚幼体在生物礁上的附着、变态和生存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也揭示了ABR®生物礁吸引珊瑚幼体附着、变态和生长发育并修复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研究成果为ABR® 生物礁技术应用于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受损生境的修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29359-5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首次实现国内海水神仙鱼人工繁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21
    • 2025年5月,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郑新庆研究员课题组的李琰博士,带领自然资源部海峡西岸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驻站科研团队在古雷中尺度礁岩生态系统模拟实验室成功人工繁育了胄刺尻鱼,这也是国内首次实现了海水神仙鱼的人工繁殖。 海水神仙鱼是指所有刺盖鱼科的鱼类,此科鱼类生活在珊瑚礁区,因其外形艳丽、行为可爱,胄刺尻鱼是其代表物种之一,近年来成为了极其重要的海水观赏鱼类。与早已实现量产繁殖的淡水神仙鱼不同,因为人工繁殖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海水神仙鱼鱼种几乎全部来源于野外捕捞,直到最近这些年,才有部分种类实现初步商业化繁殖,但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却被美国、印尼等国家的少数几家企业所垄断。 海水神仙鱼繁育的技术难点在于仔鱼的开口饵料以及特殊的生长环境条件。哲水蚤饵料生物是海水神仙鱼的重要开口饵料之一。研究团队通过在自然海域筛选、纯化、驯化等,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哲水蚤生物种群,突破了特殊小型桡足类饵料生物规模化稳定供应关键技术。此外,研究团队还通过开展大量室内和野外实验,逐步掌握了适合胄刺尻鱼仔鱼生存和摄食需求的关键海水物化因子阈值,建立了接近野外生存环境的特殊养殖系统,使得胄刺尻鱼仔稚鱼成功度过了超过两个月浮游期,成功突破了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 此次胄刺尻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突破,为珊瑚礁关键功能生物的增殖放流提供了更多可能。由于传统繁育技术的限制,目前礁栖鱼类大多无法人工繁殖,尤其是多样性高,功能性强的海水神仙鱼,这使得目前珊瑚礁生态修复往往局限于生境层面的恢复,无法通过这些功能性鱼类的增殖放流实现珊瑚礁生态系统多营养层次的协同修复,也严重限制了我们对这些鱼类生理、发育以及行为学的研究。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海水神仙鱼繁育采用的创新性技术也适用于刺盖鱼科、刺尾鱼科、隆头鱼科、花鮨亚科等小尺寸浮性卵鱼类。未来可进一步通过此创新性技术突破其他礁区功能性鱼类的人工繁育,实现这些鱼类苗种的增殖放流。 从产业的角度看,此次神仙鱼繁育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对高经济价值海水养殖的技术垄断。通过海水神仙鱼全设施化繁育,本研究完全不依赖外部环境,不需要从野外获得浮游生物饵料,将来可通过配置人工海水在内陆区域实现产业化推广,满足观赏海洋生物以及珊瑚礁生态修复的苗种需求,具有重要的产业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