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entific Reports” 在线发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受损珊瑚礁原位有性繁殖修复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29
  • 近日,Nature 旗下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以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on artificial biological reef structures (ABRs) deploy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为题发表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受损珊瑚礁有性繁殖修复技术”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成员Hala F. Mohamed博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Amro Abd?Elgawad博士、蔡榕硕研究员、徐长安研究员为共同通信作者。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研发的环境友好型人工生物礁(ABR®),采用基因组学(Metagenomics,Gen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等多学科协作的方法,研究了三个对照地点不同礁体上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微生态群体基因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微生态系统的连续发展/季节(春、夏和秋季)演替等微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特征,其中,礁体类型分别为含活性物质的生物礁(ABAM,即ABR®)、仿天然礁(SCE)、水泥礁(NCE)及海底天然礁(XR)。

    研究结果显示,在ABR®生物礁上,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ASV)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SCE、NCE)和XR,并与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Shannon指数,特别是珊瑚幼体的附着、成功变态、发育及存活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还显示,ABR®生物礁在其表面成功建立了健康且有利于底栖生物群落恢复的微生物膜,这为珊瑚幼体在生物礁上的附着、变态和生存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也揭示了ABR®生物礁吸引珊瑚幼体附着、变态和生长发育并修复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研究成果为ABR® 生物礁技术应用于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受损生境的修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29359-5

  • 原文来源:http://www.tio.org.cn/OWUP/html/kycg/20230324/2986.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发表珊瑚礁底质反射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反演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声学与遥感研究室在地球科学一区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IF=7.6)上发表了题为“Satellite retrieval of bottom reflectance from high-spatial-resolution multispectral imagery in shallow coral reef waters”的研究论文。陈本清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室黄二辉副研究员,合作者包括杨燕明研究员、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的邹斌研究员和林明森研究员以及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许文锋教授级高工和田永强高级工程师。 在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干扰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珊瑚礁生态系统正经历不断退化,掌握最新的珊瑚礁底栖分布情况是珊瑚礁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珊瑚礁底质反射率是指示珊瑚礁底栖状态和类型变化的重要遥感参数之一。然而从卫星遥感数据中准确反演珊瑚礁多波段底质反射率仍具有挑战性。 针对挑战,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方程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两个独立于底质类型和水深的底质反射率方程,利用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遥感图像,可准确反演获得珊瑚礁蓝、绿波段底质反射率数据。与以往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无需额外辅助数据即可同时获取大面积和蓝绿两个波段珊瑚礁底质反射率数据的优点。 基于珊瑚礁水体遥感反射率模拟数据集的反演与评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蓝色和绿色波段表现良好,且不受水体深度变化的影响。除440nm波长CDOM光谱吸收系数[aCDOM (440)]为 0.1 m-1 和叶绿素浓度(CCHL)≥0.5μg/L 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的蓝波段底质反射率反演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 0.02;当 aCDOM(440) < 0.05 m-1、非色素颗粒物浓度 (CNAP) < 0.25 mg/L 和叶绿素浓度 (CCHL) < 0.5μg/L 时,绿波段底质反射率RMSE相对较低。将该方法应用于西沙晋卿岛和瓦胡岛Kaneohe湾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图像,反演获得的蓝绿波段底质反射率很好地校正了由于水体影响而导致的珊瑚礁反射率光谱畸变。与收集的珊瑚礁和砂质光谱反射率实测数据对比,反演得到的蓝绿波段反射率光谱幅度和形状均是准确的。研究最后讨论并分析了水体性质的空间不均匀性、用于估算总漫射衰减系数波段比的像元采样纯净度以及图像辐射校正误差等因素对底质反射率反演的影响。 目前,全球珊瑚礁底栖类型高分辨率分布数据较为稀缺,本研究能为珊瑚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做出贡献。 该研究主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rant #42176178)、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20011,2020017)和国家高分专项(Grant 41-Y30F07-9001-20/22)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6984322500130X#s0060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礁生物研究获新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7
    • 近日,《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多年来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的成果之一。 据介绍,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2016年以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自主设计的水下原位观测和样本采集装置,系统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和马来西亚登嘉楼等海域的珊瑚礁鱼类多样性,先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相关专著,充实了南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珊瑚礁生物的研究成果,被世界鱼类数据库收录,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促进了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 书中对西沙群岛多个类群的常见珊瑚礁生物进行了系统的呈现,包括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其中含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标准,书中收录的物种包括易危种7种(珊瑚),近危种36种(4种鱼类、32种珊瑚),濒危种3种(软体动物)。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可为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也可帮助当地社区、潜水员、游客和其他感兴趣的人员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概况,从而促进其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