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莉代表:做强道地中药材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16
  • “我省独特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天然中药材资源。”省人大代表李永莉认为,在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上,我省中药材还未能形成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实力,道地中药材产业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在调研中,李永莉发现我省中药材产业存在战略定位有待提升、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协同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等问题。据此,她向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提交《关于做强我省道地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针对我省道地中药材产业建设,提出了提升战略定位、完善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议。日前,省人大选任联委率队赴遵义市红花岗区、绥阳县,走入中药材生产加工一线,实地调研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就李永莉提出的该项建议开展督办并召开座谈会,各承办单位分别汇报了代表建议的办理、沟通和答复情况。目前,已得到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单位的办理答复。

     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政策引领,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完善中药材市场体系促进中药材的流通和销售。做实科技支撑,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中药材产业产能。合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推动13个省级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措施,9个市(州)制定本地区中医药产业攻坚行动计划,构建‘1+13+9’政策体系。”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9020.html
相关报告
  • 《城口明通镇: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30
    • 近年来,城口县明通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本地土壤及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探索中医药振兴发展,通过“市场主体+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高山药材种植规模化,积极融入“大巴山药谷”高质量发展中来,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8月以来,明通镇通过多次走访调研,请求市林科院专家实地踏勘进行技术指导,引入了2家市场主体,与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合作,形成联合体,采用“林下套种”的方式,实现了高山药材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龙泉村金字山种植基地主要以重楼、淫羊藿等中药材为主,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昔日杂草丛生的林下空间,新的产业经济正在兴起。目前已栽植第一批重楼中药材种苗20万株,前期整地、种植及后期管护等所有成本预计亩均投入4万元,据测算亩均产出纯利润可达10万元。金字山第二批重楼及淫羊藿在年后开春就进行栽植。         “我已经流转林地150亩,主要种植黄连,试种少量天麻,目前林地整地已完成,第一期黄连种苗100万株在育苗中,明年3月前种植到位,总投入资金85万元左右。”白台村村民曾兴友目前已成为中药材种植大户。         据了解明通镇培育中药材种植大户8户,大塘村杀牛坪、平安村淫羊藿中药材基地各规划种植1000亩,目前种苗育苗中,年后进行移栽。         明通镇积极探索“国储林+中药材”发展模式,药农可以通过流转林地、就近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种植等方式实现增收。         村民胡万祥掰着手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国储林项目收储了他家的林地每亩每年租金40元,就近在金字山种植基地务工每天150元,村里的集体经济组织年底还要分红,自己还跟着种了几亩中药材。不用外出打工四处漂泊了,够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支了。”         据介绍,前期基地建设、整地、药材种植为70余户困难群体增收3200多元。         据了解,明通镇将建立中药材清洗池、烘干房、包装间,对中药材进行分拣、清洗、切片、干燥等加工环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发展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一步,明通镇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林下中药材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山绿”与“民富”共赢发展的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陈代明、刘鑫)
  • 《泸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头人”从药农变商人》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06
    • “稍等我几分钟,马上到。”7月23日上午10时许,泸县百和镇骑龙村一处田块,一辆采收机正配合着多位村民,完成近4亩田的白芷采收工作,正在技术指导的泸县百和镇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姚静接了一通电话,便匆忙放下手中的铁耙,从白芷采收的田间,赶到中药材初加工厂房,与一家前来洽谈合作的医美公司碰头。 从田间生产一线到加工厂房的距离不算远,驱车不到10分钟。在此期间,姚静也从一位药农身份切换为商人的角色前去“赴约”。 烈日下,刚从土地里挖出来附着了深褐色泥土的白芷,被村民平铺于晾晒场中进行晾晒,阵阵药草青气蔓延于此。 “近段时间是白芷采收的关键期,白天采收,晚上烘干,为后续中药材加工生产销售做铺垫。”泸县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任志伟介绍着,刚挖出的白芷晾晒近24个小时后可去除40%的水分,再放进烘箱经过12个小时的烘干就可密封装袋储存,便于销售和加工。 “为了增加白芷的附加值,不只停留于中药材种植上,此前,已和多家高校达成合作,研究白芷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并试验成功,近段时间准备投入生产,拓展医美产品的市场。”姚静笑称,自己不止要成为“懂行”的药农,也要善于角色转换,成长为一名“远虑”的商人。 除了百和镇乡贤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的身份,姚静也是县人大代表,村上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带头人”,不仅成立了四川卢川中药文化产业园,带动全村超4成的村民种植中药材,也辐射动员了周边镇,以及重庆永川区等万亩中药材种植,销往重庆、河北、山东、广东等地。 据介绍,百和镇有悠久的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且气候、土壤等比较适宜白芷、黄精等中药材种植。 “以往村民自己种植中药材,但由于种植不规范、储存不当等问题,卖不起价。现如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底价收购等已成体系,村民们不仅有了发展信心,回收价格也实现翻番。”泸县百和镇骑龙村村支书、主任杜冬梅说。 当前,泸县百和镇骑龙村已建成晾晒场地6000平方米,初加工厂房1500平方米,烘干线2条,为延伸产业链,当地还打造了中药材展示体验馆、中医药科普学习的百草园和农事体验园,实现“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 放眼泸县,不止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打破药材产业链单一的问题,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结合旅游观光建成了规模成片黄栀子药材基地,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有上万游客到访。 目前,泸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2023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超2亿元。2023年,泸县全面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于11月顺利通过现场评审。 “在更进一步的打算中,泸县规划打造川渝道地中药材区域品牌,探索以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泸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后还将持续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如何让道地药材变得更“地道”,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泸州市印发《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从培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扩大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加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打造中药先进制造集群等多个维度,全面规划、指导泸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泸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8.1万亩,产值17.4亿元。 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市在中药材生产、中药制造销售、中医药康养文旅、中药产业人才队伍以及中药材产业体制机制五大方面,形成与泸州市中医药强市地位配套的发展格局。泸州市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到10亿元,中药材加工和制药产值达到 20亿元,中医药康养文旅产值达到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