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中国31个省份2000-2022年农业碳排放波动下降、碳汇稳步增长,净碳汇区域集聚特征明显,且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持续改善》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7-22
  • 低碳农业对于中国农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其中农业碳汇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以中国31个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为对象,选取2000至2022年的数据,从时间序列、空间和耦合三个维度进行讨论,并构建了环境经济耦合指数,分阶段细化分析阶段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1. 中国整体农业碳排放波动且下降,而农业碳汇持续扩大,呈现稳定增长。 2. 各省净农业碳汇存在分布差异,省际差距趋于扩大。农业净碳汇表现出区域集聚特征,形成两个显著的增长区:传统增长区以山东和河南为核心,河北、安徽、江苏为辐射区;另一个新兴增长区位于中国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3. 净农业碳汇显示出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但近年来空间相关性有所减弱,低-低聚集类型的空间分布有所增加。 4. 2000至2022年,净农业碳汇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有所改善,多数省份从弱或强脱钩转向扩展负脱钩。其中,浙江、福建、云南、甘肃、新疆和内蒙古六省表现出最显著的转变。 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净农业碳汇和农业经济增长预计将维持在扩展负脱钩或弱脱钩状态。
  • 原文来源:http://www.hjkx.ac.cn/hjk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hjkx-46-8-4839&flag=1
相关报告
  • 《“资源”变“资产”,农业碳汇好处多》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06
    • 茶园的“空气”能卖钱?没错!2022年5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经过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茶园所带来的农业碳汇,以1吨6元的价格售出,给茶农带来了一笔额外的收入。短短3个月的时间,该中心的农业碳汇交易就已突破10万吨。 所谓“卖空气”,说到底就是碳交易。近年来,随着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多地茶农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减少化学投入品的用量、施用有机肥等做法所带来的减排固碳,让“资源”变成了“资产”,“碳票”变成了“钞票”。例如,浙江安吉自2021年起,开展竹林碳汇收储交易试点,全县119家股份制毛竹专业合作社与相关公司合作,统一流转84.3万亩毛竹林30年的经营权,集中开展碳汇项目经营。去年12月,该县双一村所有户籍在册人员每人都获得1300元共富资金。 农业活动是我国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近年来,围绕种养业减排降碳、农用地碳汇提升、生物质能和绿色农机等重点领域,我国在减排固碳方面取得新进展,有力支撑了农业农村低碳转型。《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农业活动碳排放总量平稳降低,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碳汇逐渐崭露头角,受到人们关注。 所谓农业碳汇,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农业种植、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或机制。形象地说,就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把碳存起来,就像是把钱存进银行。 作为一种绿色发展方式,发展农业碳汇好处多多。在浙江松阳,“以茶园碳汇促进村集体增收与共同富裕”的新模式与新机制获得茶农交口称赞。通过参与碳汇交易,农村集体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让农村自我发展有了坚实基础。通过加强对农地基础设施投入与农业绿色财政支持,有效改善了农地生产条件,让广大村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子越走越稳。例如,厦门市军营村把首笔农业碳汇收入用来购置茶园管理维护设备。安吉县双一村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通道,让毛竹这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生机,破解了近年来毛竹价格持续走低导致的村民弃管、毛竹林退化的困境。 在发展农业碳汇过程中,通过科学评估农业碳汇价值,推动碳汇交易,有助于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近年来,在浙江、江苏、福建、重庆、安徽等地,种类多样的生态产品不断涌现,良好生态系统蕴含的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保护绿水青山的民众端上“金饭碗”,吃上“生态饭”。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我国每年稻田甲烷排放量约500万~800万吨。今年3月,南京市高淳区完成了全国生物质炭有机水稻产生碳汇的“第一拍”,被以75元/吨、总计9800.25元的价格竞拍购买,开辟了一条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 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农业碳汇,鼓励采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从而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构建高质量、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围绕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等6项任务,部署实施稻田甲烷减排、化肥减量增效、畜禽低碳减排、渔业减排增汇、农机绿色节能、农田碳汇提升、秸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科技创新支撑、监测体系建设等10大行动。 需要看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具有外部性,不付费的人也能“搭便车”。因此,当前推动农业碳汇发展,明确农业碳汇的权属是前提。同时,还需要解决农业碳汇权可交易问题,确保农业碳汇贡献主体能够切实获得经济回报。 碳汇确权才能明晰收益归属。农业碳汇主要与农业生产方式、品种技术选择及农地条件紧密相关,涉及主体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地所有者)、集体经济成员(农地承包者)及经营人(农地实际生产者)。在实践探索中,对于通过经营管理优化、技术创新应用及农资有效投入等产生的净碳汇,其确权应归属经营权人,作为对其推动农业绿色转型行为的补偿。而因农地保护得当、地力提升,使得农田碳汇功能增强,这部分碳汇的确权主体应为承包权人,以激励其持续改善种植条件。至于集体农地通过引入绿色发展项目(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改良等)而增加的碳汇,其确权主体应为项目承接人,实际上多为集体经济组织,以鼓励其在促进农地质量提升方面的贡献。 精准测算才能便捷交易。当前,农业碳汇以主要农作物碳汇量进行测算,在推进农业碳汇交易时,应强化区域农田生产经营的统筹管理,包括统一种植方式、技术应用、田间种植管理等,以实现农业碳汇的精准测算。为健全农业碳汇交易体系,可借鉴林业碳汇交易的成功经验,对碳汇供应方实施第三方机构审核机制,确保在种植条件、模式、品种及技术标准相对统一的前提下,核算各碳汇主体的贡献量,并颁发碳汇增量证书作为进入交易市场的凭证。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强碳汇交易平台管理,确保交易公平公正,信息公开透明、真实有效,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共同助力碳汇市场发展。 农业碳汇的推广应用还离不开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领域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研发工作,加快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着力解决制约第一产业发展的品种创新、示范推广、配套技术等问题,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好光景遍布中华大地。
  • 《《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我国生态低碳农业呈稳中有进发展格局》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5月17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有序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稳步提升,减排固碳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农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农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梅旭荣表示,报告基于稳产保供、资源利用、生态服务、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26项指标,构建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2016-2022年31个省(区、市)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基本态势,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来,先后发布和实施了数十项政策、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畜牧业领域,截至2023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3.2%,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 在渔业减排中,我国鼓励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渔船,研制节能环保装备,研发了适用于养殖期间调控底质的池塘底质改良机;结合紫菜养殖模式,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研发了节能环保型紫菜采收作业工船等。 在农田和草地固碳扩容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202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利用率为57.6%。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1.7万吨,且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此外,自2020年实施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年以来,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2022年实施面积达到8300万亩。 在农机节能减排方面,报废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淘汰高耗能及落后农机,促进新型、高端、智能、绿色农机推广应用,提升了农机装备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可靠性和适用性,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 在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以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类中小型沼气工程、大型和超大型沼气工程分别为6.22 万处和5518 处。大力推进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开展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试点示范。有序扩大秸秆成型燃料推广范围, 2023年全国固化成型燃料工程1919处,年产量1239.45万吨。大面积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推广太阳房37.38万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101.9万台,推广太阳灶73.57万台。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低碳取得新进展 农业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脆弱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农业减排方面,报告指出,2015年是我国作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转折点,2015-2020年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水平下降了16%。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浅层灌溉和间歇灌溉可分别节水44%和67%,降低了37%全球净增温潜势和44%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精准施肥技术可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时机,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相比普通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缓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14.6%和13.2%,减少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0.7%。轮作与间作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养分和光温水利用效率,降低氧化亚氮排放。 在农业固碳方面,通过保护性耕作、免耕、降低土壤密度、深松、局部施肥等措施,改变根系形态和结构、根际沉积物质量和数量、根系碳的分解和稳定、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动,从而增加碳固存,影响土壤碳固存。 “当前,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助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梅旭荣介绍,“如基于监测与自动控制的智慧农业技术,可实现生产管理与化肥农药投入以及动植物生长过程、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变化。” 多种农产品碳足迹稳步下降 报告还发布了油菜、柑橘、鸡蛋等农产品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按照《2019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核算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准备到农业生产过程,去核算种植农产品油菜和柑橘,以及养殖农产品鸡蛋的碳足迹。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油菜生产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迹均值为0.8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也就是说,从“摇篮到大门”,每千克油菜生产中,会产生相当于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数据,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并且这一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柑橘生产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迹为0.1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梅旭荣表示,“这一数据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低的。” 报告还核算了2024年不同生产模式下,鸡蛋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大型养殖场的碳足迹比较低,每千克鸡蛋的碳足迹为1.0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型养殖场则为1.2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不同规模养殖场鸡蛋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中型养殖场的鸡蛋碳足迹高于大型养殖场。饲料种植加工环节碳足迹贡献最大,其次为饲料运输环节、粪便管理环节和养殖场能源环节。但总体来说,我国鸡蛋的碳足迹,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检测和核算,精准识别出减排潜力的关键环节和区域,这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梅旭荣说。 报告还对未来“十五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提出了战略方向建议。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以碳强度控制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与农业减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探索人-地-粮-生态协同发展路径,创建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