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增产减产产生分歧》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02-06
  • 油价从一年低点升至每桶50美元,尽管沙特阿拉伯在进一步减产以应对由病毒引起的需求下降的努力中遇到了俄罗斯的阻力。纽约期货价格上涨,因为一个技术指标显示原油超卖,自1月初以来,由于供应充足和需求下滑,原油价格下跌了20%以上。沙特阿拉伯为应对由冠状病毒爆发导致的消费下降而采取的进一步减产措施,受到了俄罗斯的谨慎对待,因为俄罗斯的预算对价格下跌更有弹性。英国石油公司(BP Plc)预计,这场危机将使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消失,不过欧佩克的内部分析显示,未来6个月的时间里,石油日产量将小幅下降约40万桶。在美国,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原油库存增加,加剧了人们对消费疲软的担忧。Vanda Insights驻新加坡的创始人凡达纳•哈里(Vandana Hari)表示:“尽管今日油价在经历一轮抛售后有所上涨,但由于市场对需求的担忧,原油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直到冠型病毒(coronavirus)减弱,或者欧佩克(OPEC+)实施减产。”等待病毒消退可能会让欧佩克及其盟友付出高昂代价。截至伦敦时间上午7点53分,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份交货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上涨17美分,至每桶49.78美元,涨幅0.3%。周二,该合约下跌50美分,至49.61美元,为2019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伦敦ICE欧洲期货交易所4月份交割的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0.4%,至每桶54.20美元。同期,全球基准原油价格较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溢价4.23美元。据欧佩克的一些代表说,沙特阿拉伯正在争取将日产量削减至少50万桶,甚至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该组织的技术专家将于周三再次开会,分析危机对石油需求的影响,这可能有助于确定北约是否会在本月晚些时候召开紧急部长级会议。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石油学会(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报告称,上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了约420万桶。

相关报告
  • 《“欧佩克+”减产救市压力陡增》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11-06
    • 随着“欧佩克+”新一轮减产进入关键阶段,市场对于产油国“减产救市”的前景予以了极大关注。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7—12月“欧佩克+”联盟的第二阶段减产规模为770万桶/日,但在欧美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前提下,国际油价反弹前景并不乐观,目前两大基准原油价格依然徘徊在40美元/桶。在国际能源署(IEA)发出了“市场容纳石油能力仍有限”的最新预警之后,业内普遍呼吁“欧佩克+”重新评估明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的减产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和沙特虽然一致认可减产合作的重要性,但减产联盟内部的分歧却让两国维持和推进联盟进一步合作变得愈发艰难。   俄沙重申减产重要性    近日,俄罗斯和沙特先后进行了两场电话会议,讨论“欧佩克+”的合作前景。其中,在第一场电话会议上,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减产问题上基本达成了一致,同意继续合作并严格遵守减产协议以实现既定目标,并强调要维持石油市场平衡。而在第二场电话会议中,二人围绕减产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讨论”,并重申了在这一领域密切协调合作以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的意愿。俄罗斯和沙特随后发布共同声明称,新冠肺炎疫情给石油市场带来严重影响,需求持续低迷以及市场反弹乏力敦促产油国加强合作。面对“2021年国际油市可能继续疲软”的普遍预期,这两场会议被业内解读为俄罗斯、沙特两国共同维持和推进“欧佩克+”联盟合作减产的又一次努力。值得关注的是,“欧佩克+”下一轮部长级会议将于11月30日—12月1日召开,俄罗斯和沙特赶在会议召开前“通气”,无疑体现出两国对合作减产的重视。彭博社指出,沙特和俄罗斯自3月爆发“价格战”并最终于4月达成新一轮减产协议以来,从未在如此短时间内“如此频繁”地沟通,这凸现出平衡石油市场供需的紧迫性。据悉,“欧佩克+”此轮减产首阶段为今年5月1日至6月30日,减产规模为970万桶/日;第二阶段为今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减产规模为770万桶/日;第三阶段为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30日,计划每天减产580万桶。 市场容纳能力仍十分有限    按计划,“欧佩克+”现阶段770万桶/日的减产量将于今年底结束,明年1月开始执行下一阶段580万桶/日的减产量,届时,国际原油市场将多出近200万桶/日“新增”供应量,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石油市场未来的走势令业界颇为堪忧。IEA指出,市场在未来几个月容纳额外石油供应的能力有限,油市平衡“仍然脆弱”,“欧佩克+”明年减产幅度缩减的计划将使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目前,欧美国家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这给未来几个月的石油需求前景带来极大压力。事实上,“欧佩克+”部分国家已经开始酝酿增产事宜。《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称,随着沙特等国的“自愿额外减产”结束,加上部分成员国未能严格遵守减产协议,7月,欧佩克石油产量增加了约100万桶/日,至2332万桶/日,创4月达成减产协议以来的最大增幅。有分析师指出,伊拉克、阿联酋、尼日利亚三国近几个月的石油产量均超过了各自配额,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也高于减产协议的要求。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和阿联酋能源部长马祖鲁伊10月中旬时透露,“欧佩克+”暂时仍会按计划推进减产,但下一阶段或将放宽产量限制。对此,大型石油贸易商呼吁“欧佩克+”切勿盲目增产。维多和托克认为,石油需求可能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市场应该在此期间继续压低库存,以防止油价再度崩盘。贡渥则表示,如果“欧佩克+”明年开始按计划增产,全球石油库存下降将停滞。    会否推迟增产仍存分歧    10月19日,“欧佩克+”召开了联合部长级监督委员会会议,虽然并未就明年增产一事进行表决,但声称在“减产保价”方面承受了巨大压力。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表示,全球石油需求目前仍然低迷,“欧佩克+”应该采取行动以防局势进一步恶化。路透社援引一位不具名的欧佩克代表的话称,部分“欧佩克+”代表在讨论推迟增产的可能性,有代表提出,至少要到2021年第一季度结束再开始增产。根据彭博社日前披露的一份来自“欧佩克+”的内部报告,该减产联盟认为,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仍然存在下滑的可能,供给再度过剩的预期正在走强。据悉,不受减产协议约束的利比亚近期石油产量持续增加。IEA数据显示,利比亚最近几周石油产量增加了4倍,至50万桶/日,年底前该国日产量还可能再增加20万桶,这可能成为“欧佩克+”延后增产的一大促因。不过,对内部分歧严重的“欧佩克+”而言,能否就延迟增产达成一致仍然有待考察,因为大部分产油国都需要依靠出产更多石油来增加收入,已经几乎无法“自我约束”产量了。油价网撰文称,油市持续疲软加剧了“欧佩克+”减产联盟内部的紧张局势,一些产油国已经厌倦了通过限制自身的产量来平衡其他产油国的过剩供应,就连沙特都明确表示会成为最后一个产油国,这似乎预示着该国对于恢复产量势在必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 《 欧佩克为什么一再拒绝美欧增产要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29
    • 受各种地缘政治和供需关系影响,一段时期以来原油价格大幅飙升,不但引发欧洲能源危机,还进一步加重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面对此种情况,欧佩克一再拒绝美国和欧盟的增产要求。欧佩克坚决维持“欧佩克+”生产协议,一方面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和市场判断,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欧佩克与西方之间日益扩大的分歧,以及阿拉伯世界与西方国家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的现实。 伴随俄乌冲突持续,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出现剧烈动荡,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虽然身不由己地卷入风暴中心,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市场的神经,但其世界能源主要供应者的地位却显得越发稳固。 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再次通话,双方对“欧佩克+”石油生产合作“给予积极评价”。这似乎在向外界表明,“欧佩克+”远比人们猜测的要团结,立场更加一致。按照欧佩克秘书处的表述,当前油价受到“地缘政治事件”的影响,但基本面没有变化,该组织在短期内不会增加产量。 欧佩克为什么屡屡婉拒美国和欧盟的增产要求,特别是对美方压力不管不顾,沙特甚至拒绝接听拜登的电话呢?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中东地缘政治正在发生变化,欧佩克国家对美西方国家的信任度持续降低,向东看成为新潮流。 当今世界分化严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联合西方列强对俄罗斯穷追猛打,实施极限制裁,企图在经济、外交、政治、舆论等方面全方位封杀俄。但其他国家和地区却对美西方意图保持警惕,阿拉伯世界对“阿拉伯之春”、叙利亚和利比亚的内战,以及埃及动乱至今记忆犹新。回头看,当初号称“新中东”社会改革梦想换来的是持续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也许正因如此,包括埃及、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开始战略东移,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有分析家认为,如果西方真的想影响欧佩克的生产,首先要做的就是重建信任。 关键的变化是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开始下降。几个主要中东国家曾公开宣布它们独立于任何势力范围。早在1954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就开始倡导阿拉伯主义,随后的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则是有力支持者。阿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损害了美国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因此,历任美国总统一直奉行基辛格设计的“分而治之”的中东政策,目的是阻止阿拉伯国家再次联合起来,同时控制世界石油供应。 但是,时代在变。最突出的就是沙美关系渐行渐远。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早在两年前就曾“要挟”沙特称,没有美军保护,恐怕沙特政权将维持不超过两周。特别是美大选期间对沙特的负面舆论导致沙美一度稳固的关系逐渐破裂。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会不断提案,试图用美国反托拉斯法约束欧佩克。因为自1970年以来,美国人经常将能源价格上涨归咎于欧佩克。而且,美国中东政策已经让沙特等国有苦难言。既然美国只顾自身利益行事,沙特政府近年来不仅重启与伊朗的对话渠道,还大力推动阿拉伯国家之间深化合作。同时,海湾合作委员会积极向东看,加大了与亚洲国家在能源及基建等领域的合作。 第二,能源安全上升到关键战略层面,欧佩克比以往更加有底气和信心掌握话语权。 受各种地缘政治和供需关系影响,一段时期以来原油价格大幅飙升,不但引发欧洲能源危机,还进一步加重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尽管华盛顿、布鲁塞尔和伦敦接二连三呼吁欧佩克增产以平抑油价,以利雅得和阿布扎比为首的欧佩克都直截了当予以回绝。 欧佩克坚决维持“欧佩克+”生产协议,一方面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和市场判断,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欧佩克与西方之间日益扩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与地缘政治有关,更是在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利益冲突。这也反映了阿拉伯世界与西方国家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的现实。 伊核协议或许是西方和阿拉伯国家之间难解的症结。美希望用伊朗潜在的石油供应来解美欧油气价格飞涨的燃眉之急,拜登政府执意达成新的伊核全面协议,同时激怒了主要的欧佩克国家和以色列。要知道,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不仅是经济利益,还是政治问题。美国史无前例地宣布释放1.8亿桶石油战略储备,也只能暂缓油价井喷势头,美欧需要与欧佩克找到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信任的政治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稳定石油市场。而欧佩克以不变应万变,等着美欧继续出牌。 欧盟把能源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上。为了放手制裁俄罗斯,切断俄油气收入,前提条件就是确保获得额外的油气供应。为此,欧盟官员在维也纳与欧佩克代表举行会谈,试图说服该组织增加产量,以帮助遏制飙升的油价。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则表示,制裁将导致俄罗斯石油及其产品出口损失超过700万桶/日,几乎不可能填补。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预计俄罗斯4月份石油供应量将减少150万桶/日,预计从5月起将加速减少至300万桶/日左右。这么庞大的供应量损失将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美欧要联手扼杀俄罗斯经济,却很难如愿。据预测,俄罗斯今年将从能源出口中获得超过3200亿美元的收入。仅4月份的能源销售额预计将比原定目标高出约96亿美元,因为超高的油气价格使得其能源出口收入比去年高出三分之一。 欧佩克说“不”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有自己的优先事项。与亚洲不同,欧洲是一个正在衰退的石油市场。换句话说,海湾产油国并没有太大动力向欧洲出售更多石油。事实上,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越来越多地投资于俄罗斯、中国和亚洲,而俄罗斯在港口和工业区(例如苏伊士运河沿岸)的投资也产生了政治影响。美国对俄制裁促使海湾地区认真反思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作用及风险。有消息称沙特正在考虑接受人民币而不是美元来向中国出售石油。这很可能是虚张声势,鉴于沙特里亚尔与美元挂钩,每天将数百万桶石油交易从美元转换为人民币可能会造成不可预测的经济损失。但是,毕竟未来存在很多变数,只是时机未到。 几十年来,欧佩克一直被视为在危机时期稳定石油市场的关键。一些观察家甚至预测,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佩克+”将经历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和权力的时代。如今欧佩克敢于说不,至少说明其战略自主性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