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食品集团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探索“农场+牧场+种植业公司”运行模式》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29
  • 提高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提升耕地质量以及促进土壤固碳减排……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市郊农场(以下简称“市郊农场”)通过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成功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生态循环机制。该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成效显著。

    据悉,市郊农场拥有18万亩耕地,奶牛存栏1.9万头,生猪存栏9.7万头,有机肥源充足,养殖企业分布均匀,为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市郊农场按照“应还尽还、精准还田、安全利用”原则,匹配农田10万亩,科学测算农田液肥承载量,协调种植业公司和养殖场参与,形成了“农场+牧场+种植业公司”运行模式。

    该项目打通了牧场与农田的粪水循环通道,初步形成了“种养循环的光明模式”。猪场采用干清粪或尿泡粪经固液分离后,奶牛场干清粪固液分离后,液体粪水经厌氧发酵、有氧发酵达标还田,粪水通过槽罐车或者专用管网运输至农田支渠,水田通过“水肥一体化方式”灌入农田、旱田通过吸粪车或卷盘搭载喷灌设施精准喷灌,还田后环境标准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杜绝二次污染。

    2021年—2024年,市郊农场养殖场粪污产生量213.38万吨,还田量202.57万吨,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4.93%。项目实施区年均施用液体粪肥50.64万吨,实现年均减施化肥20.52%。其中水稻减施16.25%、玉米减施24.57%;蔬菜减施20.75%,有效促进了化肥减量,农业效益增收。

    通过四年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1.2%,阳离子交换量和速效钾明显增加,有利于土壤培育;按照每年粪水还田10.3万亩,2021年至2023年土壤增加0.51万吨有机碳,减排二氧化碳1.67万吨,提升了土壤的固碳减排能力,有效促进了光明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市郊农场的种养循环项目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 原文来源: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39/195470
相关报告
  • 《国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9-05
    • 生态循环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方法,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 以色列是地中海东南海岸一个狭长的半干旱国家,60%的土地是沙漠,有温带和热带气候,日照充足,北部和中部降雨量相对较大,南部降雨量很少。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滨海平原、加利利山区以及上约旦河谷。受资源环境的限制,以色列长期坚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最大限度循环节约高效利用水、土等稀缺资源,创造了极端不利生态环境条件下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以色列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生产了以色列大部分农产品,农工一体化,物质和能量合理循环流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严格执行GAP产品认证标准,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 以色列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生态农业类型。针对干旱地区,实施精准灌溉,节约资源。利用充足的光热条件,积极发展区域优势生态型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补充农业生产。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础服务设备,以科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水循环净化技术。 针对以色列所有城市污水及其他污水都进行处理,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以色列在全国建设污水净化利用系统,补充农业水资源不足,每年约有4亿立方米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灌。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针对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土地退化、病虫草害等因素,采取各种技术措施进行合理调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农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沙漠日光温室。 以色列沙漠温室汇集了许多科技创新。温室用塑料薄膜不单纯用作覆盖材料,还能对日光进行光谱控制,满足作物对其选择性需要。新型温室气候技术,能够精准控制室内温湿度变化,满足植物需求。新型覆膜材料可大幅减少室内害虫活动。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境内均为低洼平原,纬度高,光照较少,温暖潮湿,冬暖夏凉,降水丰富且均匀。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及牧草的生产。农业以畜牧业与园艺业为主。 荷兰在无土栽培、精准施肥、雨水收集、水资源和营养液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并推进种植和养殖业向清洁生产方向发展,坚持“以地定畜、种养结合”的防治理念,不断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荷兰积极探索低污染农业,特别是畜禽粪便得到了有效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得到广泛利用。病虫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为辅,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016年荷兰提出了“循环经济2050”计划,将发展循环农业视为解决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2018年发布了循环农业发展行动规划,构建种植、园艺、畜牧和渔业产业间大循环体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显著提升废弃物利用率。 集约化设施农业。 荷兰将信息化、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利用7%的耕地建立了面积近17万亩的由电脑自动控制的约占全世界温室总面积1/4的现代化温室,温室约60%用于花卉生产,40%主要用于果蔬类作物。温室实现了全部自动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统、加温系统、液体肥料灌溉施肥系统、二氧化碳补充装置以及机械化采摘、监测系统等,保证生产出的农作物高效优质。 畜牧粪污处理利用。 荷兰不仅关注粪污的产生,还注重合理利用粪污资源。开发新技术降低饲料中磷酸盐浓度;生产性价比更高的饲料;有机肥替换化肥使用;对粪污加工升级,制造与化肥相当的粪肥产品,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 日本是个岛国,属典型人多地少国家。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沿海平原狭小分散,温带海洋性气候,夏秋多台风,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土壤贫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畜牧业很落后。通过保温育苗、品种改良等技术,日本农作物亩产量大幅上升。农业上减少化肥使用,转向有机肥料利用,提高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尽量利用生物防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0世纪90年代,日本正式提出“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念,充分发挥农业的资源循环功能,通过土壤复壮、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等手段,减轻对环境的负荷,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1999年日本颁布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同年制定《可持续农业法》《家畜排泄法》《肥料管理法》防止农业导致的环境污染,增进农业的自然循环机能。此后又陆续颁布了诸多与循环农业相关的法律。 农业废弃物利用。 农业废弃物再加工利用,使其变成有用的农业生产资料,改善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减轻环境负荷。运用工厂化快速堆肥发酵技术,把猪、牛、鸡的粪便与稻壳混合后,制成高效有机肥;农作物秸秆与酒糟混合养牛;牲畜粪液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再生水农业灌溉。 生态复合型农业。 将处于不同生态位且具有不同特点的各生物类群复合在一个系统中,建立起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发展多样的水稻种植模式,稻作-畜产-水产三位一体,即在水田种植稻米、养鸭、养鱼和繁殖固氮蓝藻的同时,形成稻作、畜产和水产的水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农场结合生产打造农业景观,创造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服务设施,融合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有机农业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采用有机肥、有机饲料满足作物与畜禽的营养需求。种植抗性品种;采取物理、生物措施防止病虫草害;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厩肥保持养分循环;合理耕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 《北京市聚力推进生态农场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20
    • 今年以来,北京市耕地建设保护中心、市农技推广站、市植物保护站等农业职能部门,以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涉农院校,以全市122家生态农场为农业生态技术基本实践单元,聚力推进农业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生态农场农产品稳产高质、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耕地保护推进生态农场土壤健康化。依托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与市级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探索构建监测体系,对22家生态农场的耕地土壤质量、重金属污染等环境指标进行定点监测和技术指导。通过实施测土配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肥施用、土壤障碍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有效改善土壤健康状况。 农技普及促进生态农场生产绿色化。重点打造生态技术综合应用场景,集成应用田菁轮作、生态用地合理化建设等绿色生态技术12项,构建生态农场生产运营监测系统,瓜秧尾菜等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100%,农场整体碳排放量较一般降低30.8%,固碳潜力较一般提升43.2%,生态效益显著。 生物防治助力生态农场生物多样化。示范应用病虫害智慧识别监测、“天敌微生物菌剂植物源药剂”等为核心的生物防治技术,针对性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98项。示范推广捕食螨、丽蚜小蜂、小花蝽、授粉蜂等生物天敌12种,累计676万头,覆盖面积369亩,比上年每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145毫升。 农机推广聚力生态农场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推广种植秸秆饲料化、肥料化、景观化和养殖粪污肥料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全市建立示范点7个,202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持续稳定在99.5%以上。开展种养循环绿色增产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和种养循环绿色增产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广,养殖废弃物全量化循环利用水平达到100%,粮食增产同比超过5%。 畜禽环控推进生态农场监测治理系统化。构建生态农场环境监测、治理体系,推进畜牧业环境控制及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开展养殖环境中水、土壤、气体的系统监测与治理,集成了牛粪垫料清洁回用、温室(恶臭)气体排放控制、畜禽粪便静态堆肥、污水黑膜发酵等环境监测治理技术8项,完成养殖场碳排放评价15批次,建立氨气排放控制试点17个,推动全市种养循环试点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6%,畜牧类生态农场技术指导实现全覆盖。 水产生态循环实现生态农场水产品养殖精准化。重点开展示范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开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试验示范,推广加州鲈等品种生态养殖技术,亩增产超8%,亩增收突破2500元;推广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实现设施水产养殖零排放、零污染目标;推广水质净化及尾水处理技术,养殖用水及尾水监测指标12项。 接下来,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专家对接联系制度,聚合职能部门专业技术和涉农科技优势,梳理生态技术产品清单,示范推广农业生态技术,集中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应用场景,促进北京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