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9-05
  • 生态循环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方法,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

    以色列是地中海东南海岸一个狭长的半干旱国家,60%的土地是沙漠,有温带和热带气候,日照充足,北部和中部降雨量相对较大,南部降雨量很少。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滨海平原、加利利山区以及上约旦河谷。受资源环境的限制,以色列长期坚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最大限度循环节约高效利用水、土等稀缺资源,创造了极端不利生态环境条件下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以色列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生产了以色列大部分农产品,农工一体化,物质和能量合理循环流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严格执行GAP产品认证标准,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

    以色列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生态农业类型。针对干旱地区,实施精准灌溉,节约资源。利用充足的光热条件,积极发展区域优势生态型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补充农业生产。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础服务设备,以科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水循环净化技术。

    针对以色列所有城市污水及其他污水都进行处理,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以色列在全国建设污水净化利用系统,补充农业水资源不足,每年约有4亿立方米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灌。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针对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土地退化、病虫草害等因素,采取各种技术措施进行合理调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农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沙漠日光温室。

    以色列沙漠温室汇集了许多科技创新。温室用塑料薄膜不单纯用作覆盖材料,还能对日光进行光谱控制,满足作物对其选择性需要。新型温室气候技术,能够精准控制室内温湿度变化,满足植物需求。新型覆膜材料可大幅减少室内害虫活动。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境内均为低洼平原,纬度高,光照较少,温暖潮湿,冬暖夏凉,降水丰富且均匀。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及牧草的生产。农业以畜牧业与园艺业为主。

    荷兰在无土栽培、精准施肥、雨水收集、水资源和营养液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并推进种植和养殖业向清洁生产方向发展,坚持“以地定畜、种养结合”的防治理念,不断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荷兰积极探索低污染农业,特别是畜禽粪便得到了有效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得到广泛利用。病虫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为辅,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016年荷兰提出了“循环经济2050”计划,将发展循环农业视为解决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2018年发布了循环农业发展行动规划,构建种植、园艺、畜牧和渔业产业间大循环体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显著提升废弃物利用率。

    集约化设施农业。

    荷兰将信息化、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利用7%的耕地建立了面积近17万亩的由电脑自动控制的约占全世界温室总面积1/4的现代化温室,温室约60%用于花卉生产,40%主要用于果蔬类作物。温室实现了全部自动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统、加温系统、液体肥料灌溉施肥系统、二氧化碳补充装置以及机械化采摘、监测系统等,保证生产出的农作物高效优质。

    畜牧粪污处理利用。

    荷兰不仅关注粪污的产生,还注重合理利用粪污资源。开发新技术降低饲料中磷酸盐浓度;生产性价比更高的饲料;有机肥替换化肥使用;对粪污加工升级,制造与化肥相当的粪肥产品,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

    日本是个岛国,属典型人多地少国家。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沿海平原狭小分散,温带海洋性气候,夏秋多台风,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土壤贫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畜牧业很落后。通过保温育苗、品种改良等技术,日本农作物亩产量大幅上升。农业上减少化肥使用,转向有机肥料利用,提高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尽量利用生物防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0世纪90年代,日本正式提出“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念,充分发挥农业的资源循环功能,通过土壤复壮、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等手段,减轻对环境的负荷,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1999年日本颁布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同年制定《可持续农业法》《家畜排泄法》《肥料管理法》防止农业导致的环境污染,增进农业的自然循环机能。此后又陆续颁布了诸多与循环农业相关的法律。

    农业废弃物利用。

    农业废弃物再加工利用,使其变成有用的农业生产资料,改善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减轻环境负荷。运用工厂化快速堆肥发酵技术,把猪、牛、鸡的粪便与稻壳混合后,制成高效有机肥;农作物秸秆与酒糟混合养牛;牲畜粪液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再生水农业灌溉。

    生态复合型农业。

    将处于不同生态位且具有不同特点的各生物类群复合在一个系统中,建立起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发展多样的水稻种植模式,稻作-畜产-水产三位一体,即在水田种植稻米、养鸭、养鱼和繁殖固氮蓝藻的同时,形成稻作、畜产和水产的水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农场结合生产打造农业景观,创造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服务设施,融合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有机农业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采用有机肥、有机饲料满足作物与畜禽的营养需求。种植抗性品种;采取物理、生物措施防止病虫草害;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厩肥保持养分循环;合理耕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 原文来源: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39/190094
相关报告
  • 《国外农业灌溉模式》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1-24
  • 《北京: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推广“光伏+农业”模式》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19
    • 7月18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的通知。 通知指出,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推进煤改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应用,“十四五”期间具备条件的剩余山区村庄基本完成农村地区冬季取暖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开展地源热泵供暖、光伏微电网应用、太阳能光热蓄能增温等技术的示范与应用。示范推广“光伏+农业”模式,在具备条件的种植园区,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光热系统及新型纳米仿生态转光膜技术综合应用到传统温室大棚,在养殖场屋顶建设光伏电站。新建高效设施农业可统筹考虑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供暖。 原文如下: 关于印发《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的通知 京政农发〔2023〕34号 各相关区农业农村局、区发展改革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经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7月7日 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全市“双碳”战略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前提,以实施减排固碳重大行动为抓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双碳”战略顺利实施贡献农业农村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农业农村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要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节能减排统筹考虑、统一谋划,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2.坚持生产生态协调推进。保障粮食、蔬菜、畜禽等农产品稳定供应,不以降低生产规模简单实现减排目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比例,实现保障供给与减排增效协同。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资源、产业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农业农村减排策略,实现最优的减排固碳效果。 4.坚持市场政府协同推进。满足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针对农业农村减排重点,积极制定支持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逐步建立,政策支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效率不断提升,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耕地平均质量等级稳中有升,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5%和95%以上。 到2030年,清洁低碳、节能高效、绿色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单位农产品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绿色转型,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种植业减排降碳 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秸秆、尾菜、果木枝条资源化利用。开展环境、温室气体排放、农田固碳点位监测。发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打响农业绿色有机品牌。 (二)养殖业减排降碳 推进品种改良,实施养殖饲料调控减排,提高饲料报酬,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模式,促进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推进兽药减量化利用。建立养殖业减排监测点。扩大绿色有机畜、禽、水产品生产规模。 (三)农田固碳扩容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田块集中、土壤改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建立生态高效的农业耕作制度,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四)农机节能减排 加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高性能低碳节能农机装备,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加快绿色、复式农机装备升级改造和应用,推动农机智能化发展。 (五)农村用能与废物处理减排 加强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开展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用能技术示范与应用。开展农房安全性、节能性改造,推广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机衔接。 三、重大行动 (一)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行动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广应用专用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推行配方施肥、种肥同播等高效施肥技术,推进先进施肥机械替代,降低化肥使用强度,推进氮肥减量增效,减少氧化亚氮排放。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加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全程绿色高效融合的技术体系,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推进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的使用,降低农药使用强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兽药减量化,加强兽药使用监管,严禁超范围、超剂量用药,推广低毒无残留兽药新产品,引导养殖场正确选用替代产品。推进高效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抗旱品种,因地制宜发展旱作雨养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菜田精量微灌施肥等系列节水技术,推进工程节水。 (二)养殖低碳减排行动 实施养殖饲料调控减排,推广适宜的日粮精粗比,采用全混合日粮调控技术,适当添加甲烷抑制剂、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抑制瘤胃发酵,推广畜禽水产饲料营养调控、营养精准供给技术,推广高产低排畜禽品种。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养殖场用水、储粪、污水收集设施,健全储运体系,推广密闭式发酵、覆膜堆肥发酵等粪污堆肥发酵技术。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强化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和技术支持,规范设置养殖尾水排放口。发展种养循环农业,统筹协调周边环境承载力和废弃物消纳条件,建设粪肥还田利用种养结合基地,形成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模式。 (三)农机绿色节能行动 支持农机节能减排迭代升级。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低的老旧农机具,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固碳、安全可靠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国四”排放标准柴油农业机械和其他节能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推进应用绿色农机技术,开展绿色机械试验示范,推进农机智能化。推广应用自动驾驶、农田精细平整、精准播种、变量施肥、精准喷洒、设施智能监控和精准收获作业等智能装备。支持农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购置新型智能化农机装备,同时对具备改造条件的传统农机装备进行智能化升级。 (四)农田碳汇提升行动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平整度,改良土壤,整修田间道路,完善农田防护林,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和改造输配水管、排水沟、泵站及渠系建筑物。提倡农田有机肥施用,在粮食、蔬菜生产方面推广有机肥替代行动,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的储存能力。建立生态高效农业耕作制度,推广少免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深松整地等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五)秸秆综合利用行动 继续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创建,建立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构建市级全覆盖的秸秆收储和供应网络,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推广秸秆生物有机肥、秸秆青(黄)贮等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高质高效利用。推进尾菜、果树枝条、菌渣等废弃物肥料化利用。 (六)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推进煤改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应用,“十四五”期间具备条件的剩余山区村庄基本完成农村地区冬季取暖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开展地源热泵供暖、光伏微电网应用、太阳能光热蓄能增温等技术的示范与应用。示范推广“光伏+农业”模式,在具备条件的种植园区,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光热系统及新型纳米仿生态转光膜技术综合应用到传统温室大棚,在养殖场屋顶建设光伏电站。新建高效设施农业可统筹考虑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供暖。 (七)科技创新支撑行动 重点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新型肥料、农业深度节水、病虫害绿色防控、立体生态复合种养、生物农药研制、品种培育、设施农业智能控制装备、节能型农房改造等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技术集成创新,熟化核心技术,组装集成一批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减排固碳技术方案。加快人工智能、北斗、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以现代设施农业为切入点,加强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农机与农艺结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设施装备与栽培技术配套,促进良种、良法、良机协同。加强农业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 (八)监测体系建设行动 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建立减排固碳监测体系,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开展甲烷、氧化亚氮排放和农田固碳等定位监测。定期开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站。运用遥感测量、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完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统计监测体系,建立重点领域碳排放动态监测系统,实现本市农业农村碳排放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确保数据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实施全方位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加大农产品定量检测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企业、合作社、散户三类主体追溯试点推广应用,完成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及信息互联互通,促进自产农产品的流向可查、全程可追溯。建立绿色产品市场价格调控机制,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与管理,打造农业绿色品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渔政亮剑等专项执法行动。 (十)乡村建设行动 有序推进老旧户厕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未达标公厕改造,全面升级乡村旅游厕所。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培育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引导村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加快构建宜居低碳农房、农宅节能设计标准体系,推广新型低碳节能建筑保温材料、高能效建筑设备,推进绿色农宅、装配式农宅、超低能耗农宅建设,大力提升农宅节能宜居水平。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相关工作,研究审议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与规划,协调解决主要问题,对各部门和重点领域定期进行调度,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各区成立相应机构落实具体工作。 (二)加强政策创设 加大对有机肥推广应用、绿色防控产品、耕地地力保护、秸秆综合利用、低碳农机具、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等的财政补贴,建立完善耕地等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完善落实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持续巩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建立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加强宣传引导 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低碳发展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推介。发挥党政机关、企业、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作用,开展宣讲活动。通过政务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线上宣传。 (四)加强试点示范 建立农业绿色低碳试点,探索开展零碳示范村、零碳示范园区建设,开展减排固碳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动农业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打造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样板。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生态农场等创建工作,为农业减排固碳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五)加强人才支撑 建立农业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引导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牵头组建低碳农业社会团体,充分发挥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支撑作用。强化基层农技推广,加强节能减排、绿色增产、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示范。健全绿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绿色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