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端卿组cell stem cell新发文,揭示细胞命运变化中的染色质开关规律》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17-12-08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课题组长期从事诱导多能性干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曾发表了大量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然而对于细胞重编程过程中染色质重塑的动态调控变化并不是十分清楚。12月7日,该课题组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了题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Dynamics During Reprogramming of iPSCs”的研究论文。科研人员发现在体细胞重编程进程中,细胞命运的改变伴随着大规模染色质结构重排这个过程可以用简单的二进制“开-关”来描述:首先关闭体细胞特异性位点,同时逐渐打开多能性相关位点;论文在染色质结构重排的进程中,还发现Sap30作为一个重编程过程激活的重要因子,会通过去乙酰化修饰来抑制体细胞关键转录因子对染色质的调控。

    论文解读

    染色质结构在细胞命运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一直没有被清晰的阐述过。借助体细胞重编程这一模型,并基于研究团队前期开发的高效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培养系统—iCD1 【1】,并结合ATAC-seq技术【2】,深入研究了染色质动态变化与细胞命运转变之间的关系。

    不得不说,最近这一两年,用少量细胞染色质开放区域定位技术(ATAC-seq)研究染色质的开放状态已经越来越广泛,以清华大学颉伟研究员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利用该技术已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颉伟组在《自然》长文报道哺乳动物着床前胚胎染色质动态调控图谱)。

    通过ATAC-seq技术,研究人员分析了重编程过程中染色质开放区域动态变化的模式,发现在多能性获得和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中染色质结构具由从开放到关闭(open to close,OC)和关闭到开放(close to open,CO)这样简单的二元变化规律。同时他们还发现在体细胞重编程早期MEF细胞的很多特异性开放位点会被迅速关闭(OC),而到重编程后期很多多能性相关的位点则会被打开(CO)。

    研究团队认为开关的事件是直接与转录因子活性相关,因此对CO/OC位点的基序(motif)进行分析,发现CO位点显著的富集出了重编程因子OCT、SOX、KLF的基序(motif),而OC位点则没有重编程因子OCT、SOX、KLF的富集,相反在OC位点上富集出了很强的MEF细胞特异性的转录因子例如AP-1,ETS,TEAD,RUNX等家族成员。上述结果表明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体细胞相关染色质关闭(OC)过程是OCT、SOX、KLF非依赖的过程。

    通过进一步筛选,他们发现表观修饰基因Sap30【3】在体细胞重编程早期被重编程因子OSK激活,并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关键基因启动子区去乙酰化修饰,而使其启动子区逐渐关闭,最终沉默成纤维细胞关键调控基因,推动重编程进程。

    该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染色质结构动态变化的规律—CO/OC逻辑,并阐述了体细胞特异性退出的机制,为理解体细胞重编和其他相关细胞命运转变提供了新的可参考的理论模型。

    虽然该基本规律是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发现,其概念应用价值可能包含人体的发育过程,也包括一些病理过程,例如癌变过程多数伴随着胚胎样基因的非正常表达,从而使癌变细胞“忘记”自己的位置与功能。如果能发掘出正常细胞在向癌细胞转变早期的染色质变化特征,癌症也许可以得到及时的诊断和防治。而在发育层面上,阐明不同功能细胞发育过程的CO/OC逻辑,将极大地推进干细胞领域的发展,有助于在体外获得具备修复衰老损伤器官组织的功能细胞,实现更广泛的组织再生和器官再造。

    据悉,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课题组领导完成,裴端卿、陈捷凯和Andrew Hutchins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东伟、刘晶和杨雪洁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相关报告
  • 《Cell | 开发单细胞组学新方法,用于表征体内增殖祖细胞的转录组和开放染色质组》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9
    • 2023年9月28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曹俊越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Tracking cell-type-specific temporal dynamics in human and mouse brains的文章。研究人员结合新生细胞标记和组合索引单细胞测序技术(single-cell combinatorial indexing),开发了一项单细胞组学新方法TrackerSci,用于表征体内增殖祖细胞的转录组和开放染色质组。 使用TrackerSci,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和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全脑新生细胞,揭示了多样的祖细胞类型及其表观遗传特征,量化了与衰老相关的细胞类型特异性增殖和分化的变化动态,并鉴定衰老相关调控基因。此外,该研究扩展至老年人脑,研究了祖细胞跨物种间的保守特征,并分析了脑区特定的细胞分化动态。 本文内容转载自“小柯生命”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Hq-ctPZ7g0QwyXiChkCeg
  • 《广州健康院在染色质高级结构调控细胞命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06
    •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形成染色质,并在染色质架构蛋白的作用下逐级折叠形成远距离的染色质相互作用(或染色质环)、拓扑相关结构域和染色质区室等染色质高级结构。远距离染色质互作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在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CCTC结合因子(简称:CTCF)最早被认为是绝缘子结合蛋白,随后发现CTCF在转录激活/抑制、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CTCF也被认为是染色质架构蛋白,与Cohesin复合物等在调控远距离染色质相互作用和维持染色质“成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CTCF是否在同一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其多重功能至今仍不清楚。   北京时间4月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姚红杰研究员课题组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课题组在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CTCF functions as an insulator for somatic genes and a chromatin remodeler for pluripotency genes during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运用体细胞重编程到诱导多能干细胞为模型结合多维组学技术并联合生物信息分析,揭示了CTCF介导的染色质绝缘和染色质结构变化协同调控干细胞多能性获得的新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CTCF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表达逐渐升高,并发挥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作用。在此过程中,CTCF具有同时抑制体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和促进多能性基因网络激活的双重功能。机制分析发现CTCF不仅通过发挥染色质绝缘功能抑制体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且发现CTCF具有维持多能性基因染色质开放的作用,CTCF还结合在部分多能性基因启动子区,促进这些多能性基因增强子(Enhancer)和启动子(Promoter)之间的相互作用(EP互作)。此外,该研究还揭示CTCF与染色质重塑因子SMARCA5形成蛋白复合物,有助于维持多能性基因的染色质开放和多能性转录因子的结合,促进多能性基因网络的激活。    该研究揭示了在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过程中,CTCF发挥了介导染色质绝缘和染色质重塑的协同调控作用。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CTCF的生物学功能,并为后续研究细胞命运决定的调控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姚红杰研究员和付向东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姚红杰研究员课题组的宋亚威博士、博士研究生章杰、副研究员胡功成博士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课题组的博士后梁征宇博士为该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宋亚威博士和博士生章杰主要完成实验部分,梁征宇博士和胡功成博士主要完成生物信息分析部分。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