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不比新冠病毒其他变种更危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12-08
  •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6日报道,南非医院提供的初步临床数据表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可能不比其他变异毒株更危险。研究指出,尽管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很高,但到目前为止,患者感染后病症的严重程度并未增加。

      南非医学研究委员会近日发布了一份报告,概述了几家医院确诊的奥密克戎患者的情况。他们发现,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患者往往病情较轻,大多数住院患者不需要补充氧气,仅少数患者发展为新冠肺炎,更少数患者需要重症监护。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信息听起来令人鼓舞,但奥密克戎的风险预测仍不完整。流行病学家需要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临床数据进行评估,以真正了解奥密克戎与其他变种的关系。尽管现在作出任何明确的声明还为时过早,但迄今为止,奥密克戎的严重性似乎并不太高。”

      来自南非报告的数据还显示,患者年轻人居多。报告称,这可能是因为疫苗接种情况不同带来的影响,“因为该省50岁以上的人中有57%接种过疫苗,而18—49岁人群的接种比例仅为34%”。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病毒学负责人马里恩·库普曼斯表示,尽管奥密克戎导致的症状似乎更轻微,但科学家需要研究奥米克戎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影响。

      不过,南非的报告样本数量有限。该研究只分析了166名患者的情况,而且其中大多数患者因为与新冠病毒无关的原因被送往医院,随后被感染。许多人没有出现呼吸道症状,在医院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未报告所有患者的疫苗接种情况。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5个国家出现了奥密克戎确诊病例,美国也有16个州检测到了确诊病例。尽管奥密克戎具有很高的传染性,但美国大部分病例感染的是德尔塔变异毒株。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12/08/content_526671.htm?div=-1
相关报告
  • 《奥密克戎导致长期新冠的风险低于德尔塔》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28
    • 在对一个症状跟踪应用程序进行详细分析后,英国科学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体的用户罹患“长期新冠”的几率比感染新冠病毒德尔塔变体低20%—50%。相关研究发表于最近的英国《柳叶刀》杂志。   根据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的指南,长期新冠指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持续4周以上。这些症状包括疲劳、气短、注意力不集中和关节疼痛,会对患者日常活动产生不利甚至严重影响。   在最新研究中,伦敦国王学院的克莱尔·史蒂芬及其同事使用了长期运行的疫情追踪程序ZOE新冠病毒疾病症状研究(ZOE-COVID)中的数据,该研究要求人们输入自己的健康信息以及任何新冠病毒阳性检测结果。   他们研究了其中56003名第一次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时间介于2021年12月20日到2022年3月9日之间(当时奥密克戎是英国的主要毒株)的感染者,以及另外41361名第一次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时间介于2021年6月1日到2021年11月27日之间(当时德尔塔是英国的主要毒株)的感染者。所有参与者至少接种了一剂新冠疫苗。   结果发现,感染奥密克戎的患者中,约4.4%的人罹患长期新冠;而感染德尔塔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10.8%。不过,研究人员强调,在奥密克戎占主流时期,罹患长期新冠的绝对人数实际上更高。因为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很多人感染了奥密克戎。英国国家统计局估计,长期新冠患者的数量实际上从2022年1月的130万增加到了2022年5月1日的200万。   史蒂芬称,这一发现并不意外。其他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重症更可能导致长期新冠,而奥密克戎感染引发的症状比德尔塔轻。尽管如此,奥密克戎仍有可能增加英国罹患长期新冠的总人数,因为这一变体传播能力更强,感染人数更多。
  • 《Nature:奥密克戎新特性或将加速新冠流行终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天花疫苗的发明,使得天花成为人类历史第一个被彻底消灭在地球上的病毒。人类与天花的斗争史可以说是活着的免疫学史,见证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从爱德华琴纳发现挤奶女工不会感染天花,到天花病毒的成功消灭,主要得益于一种重要的免疫学机制被发现:交叉免疫保护。通俗来说,就是一种病原引起的免疫保护力可以同时产生对另外一种相似的病原的抵抗力。自此,科学利用交叉免疫保护机制成为我们设计疫苗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今肆虐全球的新冠毒株奥密克戎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类似的机制呢?我们能否利用其来对抗未来的新冠流行呢?   最新一期的Nature给出了答案!   5月18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格莱斯顿病毒学研究所所长梅兰妮·奥特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了题为《Limited cross-variant immunity from SARS-CoV-2 Omicron without vaccination》,该研究表明未接种疫苗者在奥密克戎感染时只能产生有限的交叉免疫保护,且其效果低于新冠德尔塔株,并无法针对其他变种产生有效的交叉保护力。但是,其能够增强已接种疫苗的保护力来产生广泛的交叉免疫保护。这一结果表明奥密克戎(Omicron)或许正在加速结束新冠大流行。 奥密克戎的变异性无需多言,先前已经文章中已经介绍过,感兴趣的可以翻翻近期的几篇相关推文。Nature:奥密克戎不断进化新亚型,免疫逃逸更强,造成新一波流行;为何新冠如此“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新冠变种BA.5:我狠起来连我自己都打!   目前,研究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是已有感染抗体、疫苗和单抗治疗无效增加了奥密克戎突破感染(指在完成疫苗接种超过14天后接种者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和再感染的风险。   因此,正确评估奥密克戎感染诱导的免疫力强弱以及其对其他新冠变种毒株的交叉免疫保护力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作者使用WA1、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三个毒株在小鼠模型上进行了鼻腔攻毒实验,7天后检测体温、体重等感染指标。结果发现奥密克戎在三者中引起的感染最轻微(体重不变、体温略增加)。此外,在感染5天后,WA1和德尔塔攻毒组小鼠都出现了明显的抱团和精神萎靡等症状,而奥密克戎组则正常。在7天时,100%的WA1组小鼠和60%的德尔塔组小鼠到达实验终点,而奥密克戎组则正常存活。再次证明奥密克戎的轻症特点。 进一步地,为了评估奥密克戎病毒的复制动力学特征,作者对呼吸道和肺脏中的感染性病毒颗粒及其RNA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两个组织中,奥密克戎都表现出较低的复制水平和较少的感染性病毒颗粒。 已有研究表明新冠感染会产生严重的T细胞耗竭和细胞因子风暴。因此,作者又对感染后小鼠的细胞因子表达和T细胞表型进行了评估。与WA1和德尔塔感染相比,奥密克戎感染早期诱导产生更低水平的CXCL10和CCL2。尽管细胞因子IL1α在三组间没有差异,但是奥密克戎组显示出一个更低表达的发展趋势。在对感染晚期的实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这些结果表明奥密克戎产生的低炎性和低耗竭性T细胞激活可能与奥密克戎产生轻症和较低病毒复制数相关。 最后,作者对不同毒株间的中和抗体水平进行了评估。在WA1、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三个毒株感染7天后收集血清,通过空斑实验测试了其对WA1、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中和效果。结果发现奥密克戎组血清仅对奥密克戎有中和效果,其他各组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交叉免疫反应。这可能是与奥密克戎的高度突变的S蛋白以及其较低的病毒复制水平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WA1毒株和德尔塔具有相似的复制和引起炎症风暴的能力,但是其交叉免疫水平显著不同,这说明S蛋白的突变对交叉免疫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作者又使用10名感染奥密克戎后恢复的患者血清重复了上述实验,结果与小鼠模型的类似。有趣的是,在接种疫苗后感染的奥密克戎患者血清对所有毒株都表现出较高的中和效率,其水平高于辉瑞三针疫苗接种者的抗体中和水平。这些结果说明奥密克戎感染可能增强疫苗产生的免疫保护力,从而产生一种“混合免疫”的方式,不仅针对奥密克戎,也能对其他新冠变种产生有效抵抗力。   文章最后,我们用通俗语言的来做个总结:没有接种疫苗者,感染奥密克戎不能刺激交叉免疫保护;而已经接种疫苗者在再次感染后可以产生有效的交叉免疫保护。这些结果为我们设计交叉型的多价疫苗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Suryawanshi, R.K., Chen, I.P., Ma, T. et al. Limited cross-variant immunity from SARS-CoV-2 Omicron without vaccination. Nature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