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畴工程设计高性能铁电微波衰减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2-08
  • 微波衰减材料一直以来是国防工程、信息安全及电磁辐射防护等技术领域的关键性材料体系。近年来,科技、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对微波衰减材料在吸收强度、带宽及稳定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微波衰减材料设计方法以控制材料组分与构建特殊形貌为主,然而这些方法在优化衰减性能上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不能从根源上实现对衰减性能的精准调控,特别是对后续材料设计难以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因此,开展新的微波衰减性能调控策略研究,对于微波衰减材料性能研究及材料设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内蒙古科技大学铁电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李雍副教授(第一作者)、郝喜红教授(通讯作者)等人通过纳米畴工程设计,在La掺杂的BiFeO3铁电陶瓷中实现了多重极性基元的构筑,从而有效解决了电介质微波衰减材料极性结构单一、衰减性能差的问题。基于系统的实验分析和势阱建模表明,铁电畴从微米到纳米尺度的小型化转变,诱导了一个额外的界面极化,该界面极化能够对微波频率产生响应,从而连同本征极化形成了双介电弛豫,有效提高了介电损耗,并改善了阻抗匹配。其中,在厚度仅为1.54 mm的Bi0.85La0.15FeO3中获得了双带衰减,最大反射损耗达到-43.4 dB, X波段有效带宽(< -10 dB)为3.3 GHz。这种通过尺寸效应以本征极性基元诱导其他极性基元进而获得电磁损耗的多重贡献的思路,为设计基于铁电家族的高性能电磁衰减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且普适的策略。

相关报告
  •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发布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研究方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14
    •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依托节能减阻添加剂教育部工程中心、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12月批准建设。 研究方向 中心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应用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 中心设立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纳米润滑材料、能源与环境催化以及有机功能材料等四个研究室和一个产业化中试基地。 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研究室 主要致力于纳米材料的制备化学研究,期望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具有特种功能的纳米材料并开展其性能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 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材料 吸波材料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SiO2基纳米生物材料 复合纳米抗菌材料 仿生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 少层石墨烯宏量制备 锂离子电池材料宏量制备 纳米润滑材料研究室 主要开展新型节能减摩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环境友好纳米添加剂 可分散性纳米微粒制备 纳米微粒润滑添加剂摩擦学 水基金属加工液添加剂 润滑材料组分、结构与性能演变规律 ★纳米复合薄膜 分子有序超薄膜及其摩擦学 有机、无机复合减摩抗磨涂层 仿生结构表面构建及性能调控 ★纳米复合钻井液 能源与环境催化研究室 长期致力于纳米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光催化分解水、CO2光还原、有机污染物消除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半导体光催化 缺陷态TiO2 硫属化合物 有机聚合物 理论计算 ★稠油降粘 稠油催化改质 稠油乳化降粘 ★生物电化学 双极电化学 电化学酶促合成 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 螺烯化学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设计与合成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手性 手性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光电特性 类螺烯结构的设计与构筑 ★ 有机功能材料 基于并三噻吩的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OFET) 基于二噻吩并噻咯的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OSC) 基于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自组装行为与纳微特性 基于环状四联噻吩的树枝状化合物的合成与物性 ★ 有机光化学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光化学合成 稠合噻吩的敏化与光物理 荧光化学传感器 中试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纳米材料制备化学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低品油气资源开采纳米材料 纳米杂化阻燃剂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 节能减阻添加剂 ★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 传质与梯度控制合成 纳米材料的纯化与分离 干燥、捕集与造粒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随着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工作的不断深化,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逐步形成了以公司为工程技术开发核心,以国家工程中心为应用基础研究平台,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公共服务平台,以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孵化企业培育基地,以纳米材料产业园为规模化企业产业化基地的全链式协同创新运营模式。 抢滩纳米材料前沿,实现“芯”突破 此前,500nm以下规格的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基本依赖进口,是我国高端电子封装制造的“卡脖子”材料,破解这一难题,对我国芯片产业链实现国产化,确保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而解决这一尴尬局面的,正是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中心,建成了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小试、中试和工程验证试验平台及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实验平台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孵化基地。 针对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的需求,中心采用液相法制备粒径可控的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实现二氧化硅在微/纳米尺寸下的可控制备。 “项目通过原料纯化、反应条件调控和核心设备的研制,已实现20、50、100纳米的产业化,解决了我国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中心总工程师张治军介绍,电子级球形SiO2实现进口替代,为芯片产业链的国产化战略实施提供基础原材料,确保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 科技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并最终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服务于产业链升级。目前,研发团队正在思考,如何把纳米材料作为核心,上面延伸到原料,下至终极用户,完善产业链,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 《一种超高性能、高性能的柔性纤维镍锌电池,基于镍-nio异质结构的纳米材料阴极》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0-11
    • 目前,镍锌电池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在于其在充电过程中阴极和锌阳极的不可逆转性,从而导致其循环稳定性差。在此,一种高可充电的、可弯曲的、纤维状的镍锌电池,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化学性能,通过采用镍-nio异质结构的纳米材料作为阴极,进行了合理的论证。由于镍-镍异结纳米管负极材料的导电性提高和电活性增强,制造的纤维型镍-镍/锌电池显示出高容量和令人钦佩的速度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镍-nio//锌电池在水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循环持久性(在10000次循环后的96.6%的容量)和聚合物(在22.2的22.2万次循环之后,几乎没有能力衰减)。此外,高达6.6万千瓦的峰值能量密度,加上功率密度为20.2万千瓦2的能量密度,是由弹性的准固态纤维-镍-镍/锌电池所实现的,超过了大多数报告的纤维型能量存储设备。这种新颖的纤维型镍锌电池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稳定性,将极大地丰富未来便携式/可穿戴电子应用的弹性储能技术。 ——文章发布于2017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