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针对肥料管理或可降低氨排放》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02
  • 2024年2月1日,南方科技大学郑一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冯志雄教授等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Fertilizer management for global ammonia emission reduction 的研究论文。

    大气中的氨是一种重要环境污染物,影响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大约有51-60%的人为氨排放可追溯至作物栽种,其中一半与3种主要作物有关:水稻、小麦和玉米。但以高分辨率量化与具体耕地有关的氨排放的潜在减少很困难,且取决于如氮输入和本地排放等因素的细节情况。

    该研究报告了在机器学习帮助下生成的对水稻、小麦和玉米作物氨排放的详细评估。这一数据集使人们能对具体耕地评估减排潜力,在这些作物的生长中有效管理肥料,能让大气中耕作带来的氨排放至多降低38%。

    该研究基于包括气候、土壤特征、作物类型、灌溉、耕作和施肥操作等变量,使用机器学习建模了全球水稻、小麦和玉米农业的氮排放。为丰富模型信息,研究团队从对发表文献系统性回顾所得的2700项观察中开发出了一个氨排放数据集。研究团队用这一模型估计全球氨排放在2018年达到43亿公斤。研究团队计算出,根据模型指导在空间上优化肥料管理,可以让这三种作物的氨排放减少38%。优化策略包括在生长季节采用常规的耕作法,将增效肥料施放在更深的土壤中。 该研究发现,在施肥管理场景下,水稻作物能带来47%的总体减排潜力,玉米和小麦分别是27%和26%。在没有任何管理策略的场景下,研究团队计算出到2100年氨排放将升高4.6%-15.8%,最终数字取决于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020-z
相关报告
  • 《多伦多大学最新研究确定“超级明星”品种水稻能够减少肥料损失和降低环境污染》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8-29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开展了针对19种水稻品种的研究,其目的是筛选出哪些水稻品种具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氮素被用作肥料,也被大多数作物无效吸收。在热带水稻田中,损失了50%-70%的氮肥,污染了附近水域或者淋失到了地下水中,这不仅对水生生物有害,而且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氮素的成本也很高。加拿大克龙楚克教授首次发现了新的化学物质,是由水稻根部产生并释放出来的,能够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理机制,而微生物的反应能够影响水稻氮素吸收,一些品种的水稻氮素吸收显著减少。研究人员只分析了一些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主要品种,具有很高的产量潜力、抗病性好。科学家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改变亚洲的水稻生产策略。其中一个策略是希望通过政府的激励措施,比如税收,使农民采用“氮素友好”品种;或者采用新的育种策略,生产出更好的水稻品种。
  • 《《新型肥料命名与分类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新型肥料迎来统一 ″度量衡″ 新规》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6-18
    • 6月10日,由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联合上海化工研究院、山东农大肥业、云图控股等10余家权威机构和龙头企业共同起草的《新型肥料命名与分类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这一历时3年制定的行业规范,将通过科学分类与规范命名,破解市场乱象,为新型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标准化动能。 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复合肥部主任、新型肥料分会秘书长冯尚善介绍,伴随″双碳″战略的推进和农业绿色转型的需要,新型肥料凭借提升肥料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等优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也由此导致命名乱象和分类模糊两大核心矛盾的出现。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营销噱头,或滥用高科技词汇,或随意编造产品名称,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真实功能;另一方面,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体系,普通肥料与新型肥料界限不清,导致监管难度增大,劣质产品趁机流入市场。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区划所研究员袁亮表示,该团标将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管理体系。他建议,在分类体系上,建立三级分类架构:一级分类按肥料属性分为无机肥料、有机类肥料、微生物肥料三大类;二级分类以增效技术为核心,涵盖包膜缓释、生化抑制、生物发酵等九大技术方向;三级分类则细化至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等具体产品类型,实现″有类可归″。 此团标在命名规则方面也明确禁止使用误导性词汇,要求名称需真实反映技术特征或添加物成分;同时要求企业提供技术途径、材料/添加物、材料+技术3种命名方式,既能保障科学性又能兼顾市场辨识度。 ″该团标将为企业厘清新型肥料技术和产品体系,降低研发与营销成本;助力市场减少消费误导,提升消费者信任度,促进新型肥料普及。长远来看,该团标还有望升级为行业标准甚至是国家标准,助力我国肥料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冯尚善表示,该团标实施后,一个产品名称规范、分类清晰、监管有序的新型肥料市场将加速形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