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针对肥料管理或可降低氨排放》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02
  • 2024年2月1日,南方科技大学郑一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冯志雄教授等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Fertilizer management for global ammonia emission reduction 的研究论文。

    大气中的氨是一种重要环境污染物,影响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大约有51-60%的人为氨排放可追溯至作物栽种,其中一半与3种主要作物有关:水稻、小麦和玉米。但以高分辨率量化与具体耕地有关的氨排放的潜在减少很困难,且取决于如氮输入和本地排放等因素的细节情况。

    该研究报告了在机器学习帮助下生成的对水稻、小麦和玉米作物氨排放的详细评估。这一数据集使人们能对具体耕地评估减排潜力,在这些作物的生长中有效管理肥料,能让大气中耕作带来的氨排放至多降低38%。

    该研究基于包括气候、土壤特征、作物类型、灌溉、耕作和施肥操作等变量,使用机器学习建模了全球水稻、小麦和玉米农业的氮排放。为丰富模型信息,研究团队从对发表文献系统性回顾所得的2700项观察中开发出了一个氨排放数据集。研究团队用这一模型估计全球氨排放在2018年达到43亿公斤。研究团队计算出,根据模型指导在空间上优化肥料管理,可以让这三种作物的氨排放减少38%。优化策略包括在生长季节采用常规的耕作法,将增效肥料施放在更深的土壤中。 该研究发现,在施肥管理场景下,水稻作物能带来47%的总体减排潜力,玉米和小麦分别是27%和26%。在没有任何管理策略的场景下,研究团队计算出到2100年氨排放将升高4.6%-15.8%,最终数字取决于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020-z
相关报告
  • 《《Nature Food》“低碳合成氨生产对可持续农业至关重要”》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5-20
    • 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针对全球氮肥供应链进行分析,并探讨从不同角度权衡在特定背景下的低碳氨生产途径。结果显示,碳捕集和封存可以有效减少总体排放,但依赖于天然气。电解和生物化学过程也可减少排放,但其成本远高于商业生产,且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分散生产有减少排放、提高全球南方农业生产率的潜力,但需要政策支持。上述不同角度权衡分析的结果表明氨生产需要找到跨学科并更具弹性的方法来提数高生产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影响。相关成果以“Low-carbon ammonia production is essential for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发表在《Nature Food》上。
  • 《多伦多大学最新研究确定“超级明星”品种水稻能够减少肥料损失和降低环境污染》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8-29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开展了针对19种水稻品种的研究,其目的是筛选出哪些水稻品种具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氮素被用作肥料,也被大多数作物无效吸收。在热带水稻田中,损失了50%-70%的氮肥,污染了附近水域或者淋失到了地下水中,这不仅对水生生物有害,而且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氮素的成本也很高。加拿大克龙楚克教授首次发现了新的化学物质,是由水稻根部产生并释放出来的,能够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理机制,而微生物的反应能够影响水稻氮素吸收,一些品种的水稻氮素吸收显著减少。研究人员只分析了一些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主要品种,具有很高的产量潜力、抗病性好。科学家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改变亚洲的水稻生产策略。其中一个策略是希望通过政府的激励措施,比如税收,使农民采用“氮素友好”品种;或者采用新的育种策略,生产出更好的水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