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俄罗斯将助中国引领下一次全球能源革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02
  • “今日俄罗斯”(RT)27日报道称,俄罗斯科学院院长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26日接受塔斯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正在勘探南海的甲烷储量,并将其与天然气储量联系起来。他们邀请我们参加大约从七月份开始的天然气水合物联合考察”。谢尔盖耶夫还透露,现有数据显示,该地区存在天然气油田。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分子组成的类似冰状的固态结晶体,天然气主要由甲烷组成,故也称为甲烷水合物,它在空气中能点燃,也俗称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天然气和石油的最佳替代品。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碳含量估计是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中碳含量的两倍。

    报道称,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工作。2017年,中国首次成功从南海海底开采出天然气水合物。

相关报告
  • 《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推动作物韧性发展的下一次革命》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25
    • 《Nature》杂志今日发表了一篇重要评论,探讨了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如何推动全球作物生产的变革,以应对气候变化、虫害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由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国际研究团队,包括阿布里斯特威斯大学生物、环境和农村科学学院(IBERS)的研究人员,共同制定了一项将AI与基因组编辑、蛋白质设计、高通量表型分析和组学技术相结合的路线图。这些技术的结合有望加速改良作物的进程,使其更具生产力、可持续性和抗气候能力,甚至可能驯化新的作物品种。 阿布里斯特威斯大学国家植物表型中心的主任约翰·杜南教授表示:“可以将其想象为设计和建造一座桥梁。我们现在拥有精确设计作物的工具,可以将生物学洞察与AI结合,培育出能够耐受干旱、疾病和其他压力的植物。”评论指出,AI可以预测最佳的基因组合以提高产量、营养和抗逆性,设计新型蛋白质以增强植物防御力和性能,并整合复杂数据集以指导更智能、更快速的育种决策。 杜南教授补充道:“这是关于从根本上构建作物的韧性。通过将AI与前沿生物技术和可持续农业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为未来的几代人保障粮食生产。”这项工作符合IBERS在韧性作物方面的战略重点,并得到了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的支持。
  • 《中国将成俄天然气头号买家 能源合作引领俄远东战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17
    • 9月12日,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Alexander Novak)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的东方经济论坛上透露,中俄接近达成协议通过西线向中国供应天然气,供气量约为年300亿立方米天然气。 2006年3月,中石油集团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双方计划修建东、西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西线管道穿越阿尔泰从中国新疆入境,东线管道则经俄远东地区输送到中国东北地区。但因购销价格谈不拢,中俄西线供气项目谈判时断时续。 若西线协议达成,俄罗斯将成为中国天然气进口最大供应国,俄罗斯目前已经是中国原油进口第一大供应国。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8年1月-7月,中国共进口天然气4942.7万吨,同比增长34.3%,累计进口金额195.295亿美元,同比增长63.1%。 与这一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今年7月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降至一年以来最低,且预计将进一步下降。在中美贸易摩擦当下,中俄西线供气协议若达成将意味着美国在中国天然气市场遭遇重大挫败。 在西线取得进展同时,东线也即将投入使用,诺瓦克表示,俄罗斯将在2019年12月开始通过西伯利亚线(东线)向中国供应天然气,将逐步增加供应量,最终达到年供应380亿立方米的水平。 能源合作模式深化 能源行业是俄罗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亦是远东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诺瓦克指出,远东地区能源储备丰富,占俄罗斯天然气总储量16%,石油总储量15%。但开发比例还远远不够,未来有很大开发空间。俄罗斯将发展方向定位于亚太地区,因为世界上60%的人口住在亚太,经济发展迅速,这里能源需求比世界平均需求高两倍,与亚太合作至关重要。 与中国合作是重中之重,2017年8月,俄罗斯最大天然气工程项目——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正式开工,中国葛洲坝集团和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参与承建。今年7月19日,来自亚马尔项目的首船液化天然气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运抵江苏如东县,交付中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 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既是中俄能源合作核心项目,也是全球最大北极天然气项目,由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中石油、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中国丝路基金共同合作开发。天然气可采储量达到1.3万亿立方米,凝析油可采储量6000万吨,将建成3条年产量550万吨的天然气生产线。 中俄能源合作并未止于使中国成为俄罗斯能源最大进口国,两国还努力摆脱单纯购买产品的初级阶段。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发展基金总裁阿列克谢•切昆科夫(Alexander Chekunkov)对《财经》记者表示,中俄已经在能源领域达成很多重要成果,下一个阶段应将重点放在能源产品深加工领域,不仅只是进出口天然气和石油产品,更应该共同投资开发石化和液化产品,多投资在高附加值产品,为双方贸易和投资增加更多价值。远东发展基金已经与一家私有中国基金签署合作协议,投资10亿美元支持两个在远东的项目,其中一个是天然气化工项目。 电力项目技术已不是问题 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不仅带动其能源产业和边疆地区发展,而且丰富中国清洁能源供应,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电力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另一重点。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对《财经》记者介绍了中俄在电力能源领域合作。目前,中国国家电网与俄罗斯有四条4条跨国互联线路实现向中国供电。国家电网每年从俄罗斯购电40亿千瓦时,签订25年长期合同。截至2017年底,累计进口电量243亿千瓦时。 俄罗斯远东地区目前已探明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为200亿吨、13亿吨和3万亿立方米,水电、风电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为1亿千瓦和23亿千瓦,因此具备开展电力合作的良好资源和市场条件,中国国家电网在远距离输电、大电网建设运营、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等方面拥有先进的特高压输电技术、丰富的电网建设经验。 鉴于两国优势互补,舒印彪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中要加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国家电网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正在研究开发更大规模电网互联,并且在煤电、汽电和建设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将电送到中国。 这些项目包括与俄统国际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阿穆尔州叶尔科夫齐煤田,建设坑口电厂,向中国华北地区送电。与俄罗斯电网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俄成立合资公司,开展输配电网投资、建设、运营和EPC业务。 “在能源优化配置中,中俄将最大能源基地和能源消费市场对接,另外,在技术标准和装备领域中,在数字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中,我们与俄罗斯电网公司和俄统国际都在进行合作。”舒印彪强调,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必须要做好规划,做好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技术不是问题,最重要是要具备商业可行性。 另一个大买家 不仅中国积极加强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亚太地区另一能源消耗大国日本同样深化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国家公司(JOGMEC)主席细野哲弘(TetsuhiroHosono)表示,从俄罗斯获得能源对日本很有吸引力,可帮助日本获得能源安全,解决能源供应多元化问题。 日本是俄罗斯油气另一主要买家,俄罗斯远东萨哈林州能源公司产品主要销往日本,2017年该公司64.31%液化天然气发往日本各大能源公司,总计超过740万吨。JOGMEC与俄罗斯最大独立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公司签署备忘录。日本还在寻求与俄罗斯合作在北极地区开发油气资源。 鉴于本国资源匮乏,日本是全球天然气和石油主要购买国之一,保障能源安全是日本一直以来的诉求。中日在能源领域竞争激烈,曾产生很多摩擦,例如在东海油气开上的争夺。 对于中日是否会在俄罗斯远东能源市场展开竞争,细野哲弘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能源领域,中国是一个很好的竞争者,我们有时会在某些领域展开竞争,但同时中国也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也是我们的邻国,我们需要开发出一些合作领域,虽然目前尚且没有,我们需要在下一阶段寻找合作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