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推动作物韧性发展的下一次革命》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25
  • 《Nature》杂志今日发表了一篇重要评论,探讨了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如何推动全球作物生产的变革,以应对气候变化、虫害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由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国际研究团队,包括阿布里斯特威斯大学生物、环境和农村科学学院(IBERS)的研究人员,共同制定了一项将AI与基因组编辑、蛋白质设计、高通量表型分析和组学技术相结合的路线图。这些技术的结合有望加速改良作物的进程,使其更具生产力、可持续性和抗气候能力,甚至可能驯化新的作物品种。 阿布里斯特威斯大学国家植物表型中心的主任约翰·杜南教授表示:“可以将其想象为设计和建造一座桥梁。我们现在拥有精确设计作物的工具,可以将生物学洞察与AI结合,培育出能够耐受干旱、疾病和其他压力的植物。”评论指出,AI可以预测最佳的基因组合以提高产量、营养和抗逆性,设计新型蛋白质以增强植物防御力和性能,并整合复杂数据集以指导更智能、更快速的育种决策。 杜南教授补充道:“这是关于从根本上构建作物的韧性。通过将AI与前沿生物技术和可持续农业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为未来的几代人保障粮食生产。”这项工作符合IBERS在韧性作物方面的战略重点,并得到了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seedquest.com/news.php?type=news&id_article=164300&id_region=&id_category=2489&id_crop=
相关报告
  • 《刘庆峰:发展人工智能要来一场深层次教育革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3-12
    •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才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议,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从小学开始教授人工智能基本课程。 在AlphaGo 1代4:1战胜李世石以及柯洁的0:3“完败”之后,人工智能在与人类展开围棋大战时展现出碾压性的绝对优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波,也让世人在震撼之中接受了有关AI的科普。惊叹之余,很多人担心日益强大的人工智能,是否有一天会像某些科学家所描绘的那样迎来“奇点”,突变成超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乃至主宰人类。 担心机器人奴役人类或许只是杞人忧天,但未来有大量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斯坦福大学教授卡普兰做了一项统计,美国注册在案的720个职业中,将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 目前,关于人工智能在通讯、交通、医疗、金融等领域的讨论很多,唯独关于教育领域的讨论很少。何也?因为教育太复杂,人的因素太丰富。但是,“人工智能+教育”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大趋势。正因如此,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不少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之上,并没有意识到教育必须进行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人工智能来袭,教育该如何应对?当机器都会“学习”和“思考”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教孩子?教给孩子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绝不是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就能解决的。 当下,不少学生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统一步调和型号,简直成了生产出来的“机器”。当机器成了“人”,人却成了“机器”,这是一种怎样的尴尬!在一些地方,应试僵化之风并没有看到改善的迹象,反而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某些以分钟为单位精确掌控学生时间的“集中营式”学校不是风头正劲、大行其道吗? 教育赋予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创造性思维,在人工智能都会深度学习的当下,如果我们仍在不遗余力培养机械僵化的人才,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尴尬?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未来所有行业都将随着人工智能而带来升级与变革,会有更多的产业和新兴商业模式诞生。教育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若干年后,孩子们又靠什么来适应社会? 记得十几年前,一个有关“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曾一度引发热议,并成为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以现在科技发展的速度看,这或许已经不再是一个天方夜谭的话题。未来50年,人类与人工智能会迎来深度融合。按照科学家的大胆设想,神经元芯片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大脑,让人类拥有“脑机接口”,人脑可以轻易连到云端,快速修复和增强大脑功能,甚至借助神经元让人类做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合二为一,创造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智能”。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或许我们有必要好好品味一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的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塑造真、善、美的心灵,让每个人的灵魂丰满起来,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和永恒追求。
  • 《习近平强调: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1
    •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31日下午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习近平指出,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我们必须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我国在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关键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要主攻关键核心技术,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在短板上抓紧布局,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强化科技应用开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巨大市场应用规模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科技发展路径,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我们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发挥人工智能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要发挥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产业变革,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抓住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住房、交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创新智能服务体系。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强生态领域人工智能运用,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