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长江影响不容低估》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8-28
  • “近两年,长江水环境质量虽总体保持稳定,但并未出现根本好转,保护流域生态、维护长江健康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4月18日在北京首发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9》指出,2006年以来,长江流域频频遭遇极端天气气候袭击,气候变化对于长江水资源和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不确定”既来自气候系统本身的复杂变化,也因为相关研究的缺位。该报告主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杨桂山表示,我国开展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数据序列不长,迫切需要开展跨学科综合模拟研究,客观、系统地评价气候变化对全流域造成的影响,为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高温连着伏旱,冰冻携着暴雨——不经意间,长江流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该报告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进一步加剧,长江流域的“健康风险”系数也将不断升高,一系列生态环境“传染病”可能一触即发。     基于IPCC相关气候模型预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到2050年,长江流域的增温幅度可达1.5℃至2.0℃。受此影响,降水季节分布将更加集中,夏季汛期暴雨增多,秋季降雨减少,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几率增加。     除了改变降水时空分布,气候变化还将“左右”长江源头区冰川补给水源的长与消。《报告》指出,冰川加剧退缩虽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长江径流量,但长期将使冰川补给水源减少,致使长江源区“中国水塔”地位下降。     据悉,《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9》为长江保护与发展系列报告的第二部,由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和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等单位的30多位在长江保护与发展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研与管理专家合作完成。

相关报告
  •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可能被低估》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3-14
    • 布朗塔夫茨大学对人们选择耕作的土地面积和他们种植的作物对未来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研究的地区选择了巴西的马托格罗索州,一个新兴的全球粮仓,2013年它供应了全球10%的大豆。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个州8年温度和降水的变异对区域农业生产的敏感性,这些历史的比较有助于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敏感性。 研究发现,在2002至2008年气候模式的基础上,如果马托格罗索州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将会导致大豆和玉米9-13%的减产。研究表明,温度上升1摄氏度,作物面积和双作面积都下降。事实上,这种下降占到了生产损失的70%,只有30%归因于作物产量。因此,理解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非常重要。下一步的研究将看是否农业补贴或保险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震慑作用。如果可以,可以在气候变化区域制定相应的策略。
  • 《长江中游湿地气候变化项目揭湿地退化主因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4
    • 近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的影响》在武汉通过验收,湖北省发改委、省湿地研究中心专家表示,该研究初步理清了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的影响及其生态脆弱性表征,确定了湿地退化的主导生态因子,探寻了湿地退化的驱动机制,可为长江中游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改善、修复、重建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中游宜昌至湖口全长900公里,其间有四湖(洪湖、长湖、三湖、白露湖)地区、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为湖泊湿地集中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湖泊湿地将如何演变?如何合理利用、保护湖泊湿地?项目组在收集整理近50年影响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变化的气象水文等因子基础上,运用“3S”技术、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动力模拟技术,分析评估了近50年来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气象水文因子变化特征、洪湖湖泊湿地演变及湿地植被演替过程;利用SWAT、HBV模型模拟了洪湖、鄱阳湖湿地水资源变化;定量解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湖湿地径流的影响;建立了洪湖水位、面积与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关系模型;分析了典型旱涝年对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湿地产生的影响;预估了RCP26、RCP45、RCP85情景下上述3个湖泊湿地未来50年降水、气温变化趋势以及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