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大电网工程投运再破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12
  •  近日,准东至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苏通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综合管廊工程(分别简称“准东至皖南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正式投运。两项工程均占据各自输电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推动我国电工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新的飞跃,使我国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实现了重要提升。

      准东至皖南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直流输电工程,刷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高度。该工程起点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终点位于安徽宣城市,线路全长3324公里,投资407亿元,将进一步提高输电效率,节约宝贵资源。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轶辰摄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则是全球首次在重要输电通道中采用特高压GIL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实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跨越。该工程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全球率先掌握了特高压GIL输电全套技术。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80%以上能源资源分布于西部、北部地区,实施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现有输电通道已不能满足大规模电力外送需求。

      而准东至皖南工程投运后,输电能力达到1200万千瓦,将有效缓解华东地区中长期电力供需矛盾。同时,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投运后,可有效提高华东电网内部电力交换能力,接纳区外电力能力和电网稳定水平。

      此外,两大工程投运还将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东中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根据投资估算,相关工程建设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约290亿元,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约102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8万个,送电省份与受电省份均直接获益。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智表示,“准东至皖南工程的投运对促进新疆能源基地开发,保障华东地区电力供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苏通管廊工程实现了华东骨干电网最高电压等级的‘交流双环网’合环运行,投运后有利于提升华东、长三角地区的电力配置能力和电网安全水平”。

相关报告
  • 《青海连续216小时用电零排放 “绿电9日”将再破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3
    •   从6月20日至28日24时,国家电网公司组织青海全省连续9天216小时全部以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供电,即“绿电9日”——清洁能源在身边活动,实现用电零排放。与去年清洁能源连续供电7天相比,今年电网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电源装机达到2640万千瓦、负荷达到850万千瓦、日均电量1.8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13%、17%和8%。其中新能源装机达1070万千瓦,占比达到40.6%,作为省内第二大电源,新能源装机已接近水电规模。   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祁太元介绍,2017年的“绿电7日”青海省就已经实现了连续7天168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打破了葡萄牙电网107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的纪录。今年青海清洁能源供电将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并且在去年成功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作为第十九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第一项内容,国电青海公司将“绿电9日”打造成青海亮丽的品牌。   解决好新能源高占比带来的调峰问题是“绿电9日”的基础和关键,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新能源最大化消纳是“绿电9日”的主要机制创新,利用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和依托大数据平台提升新能源管控水平是“绿电9日”的主要技术创新。   今年实施的调峰补偿机制,对“绿电9日”期间并网机组实施调峰补偿,以经济手段鼓励发电企业主动参与电网调峰,预计扩大午间时段光伏消纳空间5%。实施负荷参与调峰机制,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调整具有可调节特性的负荷峰谷时段,增加白天用电负荷,扩大新能源消纳空间,预计午间时段可增加负荷30万千瓦以上,为光伏消纳空间拓展约4%。   深化应用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以新能源和负荷短期、超短期功率预测为基础,实施水、风、光多能协调控制,水电快速跟踪响应,实现新能源优先发电。全力推进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发针对新能源企业的集中监控、功率预测、设备健康管理、共享储能、备件联储等21项大数据业务应用,有效提升青海新能源发电利用小时数,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持续处于全国前列。   丰富交易品种,在广泛开展新能源省内电力直接交易、跨区跨省外送交易的基础上,组织停备火电机组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发电权交易,“绿电9日”期间将达成1.99亿千瓦时交易电量。组织新能源企业与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项目直接交易,让藏区百姓共享清洁能源发展成果,预计日均交易电量12.06万千瓦时。   祁太元表示,“绿电9日”的开展,是对不断改革完善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的实践验证,是对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成效的实际检验,是对能源转型道路的再一次深入探索。
  • 《再破纪录!禾望电气助力世界首例主力电源型风电场整场投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9
    • 近日,世界首例主力电源型风电场——甘肃瓜州干河口南北风电场,在圆满完成全场黑启动、孤网带负荷、场内人工短路等场站级关键测试后,实现了整场投运!该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MW,包含32台主力电源型风电机组,全部采用禾望电气提供的3.2MW新型风电变流器。 干河口南北风电场项目由中国绿发联合禾望电气、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实施,系统攻克了自同步电压源风电机组及场站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该项目于2023年12月建成,现已通过了稳态、暂态、并网、离网和黑启动等全方位测试试验,以及全场黑启动、孤网带负荷、场内人工短路等场站级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风电场已具主力电源特性,其电压、频率主动支撑能力及构网特性可媲美传统同步发电机组,还具备场站级孤网运行、黑启动等能力,可以提高接入电网的安全稳定限值,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重要解决方案。 在本次主力电源型风电场的构建过程中,风电变流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禾望电气长期投身于新能源电网适应性、支撑性的研究,于2023年1月获得国际知名认证机构DNV颁发的全球首张构网型变流器符合性声明,现已推出场站级的构网型解决方案。“主力电源型”风电变流器,是在禾望电气多年积累的构网型变流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除支持自主建压、自主同步、电网电压/频率主动支撑外,还实现了“3倍·1.25秒”的短路电流输出能力,以及多电压源集群的小扰动自适应稳定和大扰动自主协同响应。为验证多电压源集群的协同效果,测试过程中还采用了高精度对时技术,实现对多台风电变流器的同步监控和测定。强大的低电压/高电压/连锁故障穿越支撑能力,优异的宽频动态特性,以及弱电网适应性,为风电机组及场站在各种并/离网条件的不间断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8个月的时间里,经过多方协同努力,现场完成了单机组、多机组和场站级的完整测试,包含惯量响应、一次调频、自主调压、低电压/高电压/连锁故障、电能质量、宽频阻抗特性、强/弱电网适应性,以及全场黑启动、孤网带负荷、场内人工短路等。最终实现了100MW级风电场整场站主力电源型运行模式,开创了行业先河。 在茫茫戈壁之上,清洁风能熠熠生辉,激活一方土地,惠及万千居民。在这场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多个实践基地,禾望电气正在积极履行自己的使命,作出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