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连续216小时用电零排放 “绿电9日”将再破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3
  •   从6月20日至28日24时,国家电网公司组织青海全省连续9天216小时全部以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供电,即“绿电9日”——清洁能源在身边活动,实现用电零排放。与去年清洁能源连续供电7天相比,今年电网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电源装机达到2640万千瓦、负荷达到850万千瓦、日均电量1.8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13%、17%和8%。其中新能源装机达1070万千瓦,占比达到40.6%,作为省内第二大电源,新能源装机已接近水电规模。

      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祁太元介绍,2017年的“绿电7日”青海省就已经实现了连续7天168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打破了葡萄牙电网107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的纪录。今年青海清洁能源供电将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并且在去年成功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作为第十九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第一项内容,国电青海公司将“绿电9日”打造成青海亮丽的品牌。

      解决好新能源高占比带来的调峰问题是“绿电9日”的基础和关键,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新能源最大化消纳是“绿电9日”的主要机制创新,利用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和依托大数据平台提升新能源管控水平是“绿电9日”的主要技术创新。

      今年实施的调峰补偿机制,对“绿电9日”期间并网机组实施调峰补偿,以经济手段鼓励发电企业主动参与电网调峰,预计扩大午间时段光伏消纳空间5%。实施负荷参与调峰机制,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调整具有可调节特性的负荷峰谷时段,增加白天用电负荷,扩大新能源消纳空间,预计午间时段可增加负荷30万千瓦以上,为光伏消纳空间拓展约4%。

      深化应用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以新能源和负荷短期、超短期功率预测为基础,实施水、风、光多能协调控制,水电快速跟踪响应,实现新能源优先发电。全力推进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发针对新能源企业的集中监控、功率预测、设备健康管理、共享储能、备件联储等21项大数据业务应用,有效提升青海新能源发电利用小时数,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持续处于全国前列。

      丰富交易品种,在广泛开展新能源省内电力直接交易、跨区跨省外送交易的基础上,组织停备火电机组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发电权交易,“绿电9日”期间将达成1.99亿千瓦时交易电量。组织新能源企业与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项目直接交易,让藏区百姓共享清洁能源发展成果,预计日均交易电量12.06万千瓦时。

      祁太元表示,“绿电9日”的开展,是对不断改革完善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的实践验证,是对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成效的实际检验,是对能源转型道路的再一次深入探索。

相关报告
  • 《我国两大电网工程投运再破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12
    •  近日,准东至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苏通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综合管廊工程(分别简称“准东至皖南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正式投运。两项工程均占据各自输电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推动我国电工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新的飞跃,使我国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实现了重要提升。   准东至皖南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直流输电工程,刷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高度。该工程起点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终点位于安徽宣城市,线路全长3324公里,投资407亿元,将进一步提高输电效率,节约宝贵资源。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轶辰摄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则是全球首次在重要输电通道中采用特高压GIL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实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跨越。该工程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全球率先掌握了特高压GIL输电全套技术。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80%以上能源资源分布于西部、北部地区,实施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现有输电通道已不能满足大规模电力外送需求。   而准东至皖南工程投运后,输电能力达到1200万千瓦,将有效缓解华东地区中长期电力供需矛盾。同时,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投运后,可有效提高华东电网内部电力交换能力,接纳区外电力能力和电网稳定水平。   此外,两大工程投运还将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东中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根据投资估算,相关工程建设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约290亿元,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约102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8万个,送电省份与受电省份均直接获益。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智表示,“准东至皖南工程的投运对促进新疆能源基地开发,保障华东地区电力供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苏通管廊工程实现了华东骨干电网最高电压等级的‘交流双环网’合环运行,投运后有利于提升华东、长三角地区的电力配置能力和电网安全水平”。
  • 《31.27%!光因科技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再刷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26
    • 时隔一个半月,光因科技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再传捷报。近日,经国家光伏质检中心权威认证,光因科技研发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在测试中实现31.27%的光电转换效率,刷新了光因科技在2025年2月创造的30.58%的世界纪录,在全钙钛矿叠层技术领域持续领跑全球。这一成果不仅远超晶硅电池29.43%的理论极限,更标志着全钙钛矿叠层技术正式迈入“31%+”的高效时代,为产业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不到一年,提升近2个百分点 这一成果并非孤立。过去三年间,光因科技已连续14次刷新钙钛矿光伏电池世界记录,其中3次刷新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纪录,从2024年5月以29.34%的效率打当时破世界纪录,一举跃升至如今的31.27%,不到一年时间效率提升幅度近2个百分点,迭代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技术急速迭代的背后,是光因科技构建的“单结筑基,叠层突破”的双轨研发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只有将钙钛矿单结电池做到极致,才能为全钙叠层电池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全钙叠层技术的突破,本质上是单结技术成熟度的外显。在单结电池领域,光因科技已经构建了完整的技术矩阵。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在钙钛矿单结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全钙叠层电池技术方面,光因科技解决了复杂的材料配方体系优化问题,通过优化材料配方、改进器件结构和精细化制备工艺,成功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实现了全钙叠层电池效率的大幅提升,3 次打破世界记录。需要指出的是,全钙钛矿叠层电池虽然潜力巨大,但离商业化的距离还比较遥远。相比单结电池,全钙钛矿叠层电池需要精确调控两层钙钛矿的性质,涉及到复杂的材料配方体系优化,这也对材料的稳定性和制备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面对商业化还远不成熟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所以光因科技对全钙钛矿叠层技术进行了实验室级别的高水平储备。只有把钙钛矿单结电池做好,把钙钛矿单结电池的产业化,商业化做好,才有可能把钙钛矿叠层电池做好,才能把钙钛矿叠层电池的产业化,商业化做好。 "硬技术"突破、"真量产"实践 技术突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业化落地,光因科技在这一方面同样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速度与效率。2025年3月20日,光因科技徐州高新区200MW钙钛矿光伏电池产线成功贯通出片,首批1.2m×0.6m平米级组件正式下线。从2025年2月20日核心设备搬入,到全线贯通出片仅用时29天,从2024年11月27日开工建设开始计算,产线建设到贯通出片不到4个月,这一速度创造了行业新纪录。 站在31.27%效率的新起点,光因科技正加速推进产业化战略,下一步将启动GW级产线规划,加快实现从MW到GW的产能跨越,并携手合作伙伴探索光伏消费电子、BIPV、分布式电站等场景应用,不仅要创造效率纪录,更要让创新技术走出实验室,以"硬技术"突破和"真量产"实践,惠及千家万户。光因科技的创始团队一直坚持“以产业终局为始”的理念,即以最终实现钙钛矿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目标出发,逆向规划技术路线及制定研发和工程目标。这种理念确保了光因不会成为一个只拥有大量论文和专利的“科技大作坊”,而是致力于将钙钛矿尖端技术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做出有竞争力的钙钛矿光伏产品为最终目标。不做高科技大作坊,要做商业化,产业化大企业。光因团队始终以华为、比亚迪等伟大的企业为榜样,希望钙钛矿光伏产品也能走进千家万户,让清洁能源的利用变得更加便捷和普及,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四项核心技术指标世界第一 通过在单结和叠层两种技术路线上的协同发展,光因科技不仅巩固了自身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还为钙钛矿电池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截至目前,光因科技已连续14次打破钙钛矿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并登顶马丁·格林(Martin Green)的《太阳能电池效率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第64版、第65版,两次登上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太阳电池最高研究效率图》,在四项核心技术指标上世界第一,无论是1c㎡,还是1200c㎡;无论单结效率,还是全钙钙叠层效率;无论效率,还是稳定性,光因科技(SolaEon)都是技术最先进的企业。 1c㎡ 钙钛矿单结电池效率 世界第一 2025年1月,光因科技研发的钙钛矿单元电池(Unit Cell, 1平方厘米)实现了26.50%的光电转换效率,再刷世界纪录(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2024年12月,光因科技将钙钛矿单元电池(Unit Cell, 1平方厘米)转换效率提升至26.34%,再刷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2024年11月,光因科技将钙钛矿单元电池(Unit Cell, 1平方厘米)转换效率分别提升至26.14%、26.20%,在世界范围内单元电池首次突破26%,再次刷新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2024年4月,光因科技在钙钛矿单元电池(Unit Cell, 1平方厘米)上实现了25.64%的第三方认证效率,这是当时1c㎡钙钛矿单结太阳能电池的世界最高效率(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1200c㎡ 钙钛矿组件稳态效率 世界第一 2024年12月,光因科技30cm*40cm大尺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稳态效率提升至21.1%,一年内两次登顶NREL《光伏组件效率世界纪录排行榜(Champion Module Efficiencies Chart)》。 2024年11月,光因科技的30cm*40cm大尺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稳态效率登顶马丁·格林教授发布的《太阳能电池效率表》(第65版)?2024年7月,光因科技的30cm*40cm大尺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稳态效率登顶马丁·格林教授发布的《太阳能电池效率表》(第64版) 2024年4月,NREL发布的世界Champion Module Efficiencies表上,光因科技的1200c㎡钙钛矿光伏组件被列为全球稳态效率最高、面积最大的组件。 2024年1月,光因科技送往国家光伏计量测试中心的30cm*40cm钙钛矿组件在稳态MPPT测试中获得了21.95%的效率,且为零衰减,再次打破了自己创造的稳态效率纪录。 2023年12月,光因科技送往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30cm*40cm钙钛矿组件在稳态MPPT测试中获得了19.2%的效率,且为零衰减,被NREL收录为高效高稳定性钙钛矿组件的最新世界纪录。并登顶NREL《光伏组件效率世界纪录排行榜(Champion Module Efficiencies Chart)》。 1200c㎡ 钙钛矿组件IV测试效率 世界第一 2024年1月,光因科技将30cm*40cm的钙钛矿组件效率进一步提升至22.57%。同时,光因科技在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进行的1200c㎡钙钛矿电池测试中,实现了行业最低的迟滞效应指数,仅为0.15%,大幅提升了钙钛矿电池测试的准确性。 2023年12月,光因科技将30cm*40cm的钙钛矿组件效率提升至22.07%。 2023年10月,光因科技的1200c㎡钙钛矿单结太阳能电池组件实现了21.63%的第三方认证效率,打破世界纪录。 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 世界第一 2025年3月,光因科技研发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在测试中实现31.27%的光电转换效率,持续领跑全球。 2025年2月,光因科技将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30.58%,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MPPT稳态效率30.49%,打破世界纪录。 2024年5月,光因科技将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29.34%,打破世界纪录。 2024年3月,光因科技实现了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29.07%,位居全球TO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