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连续216小时用电零排放 “绿电9日”将再破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3
  •   从6月20日至28日24时,国家电网公司组织青海全省连续9天216小时全部以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供电,即“绿电9日”——清洁能源在身边活动,实现用电零排放。与去年清洁能源连续供电7天相比,今年电网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电源装机达到2640万千瓦、负荷达到850万千瓦、日均电量1.8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13%、17%和8%。其中新能源装机达1070万千瓦,占比达到40.6%,作为省内第二大电源,新能源装机已接近水电规模。

      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祁太元介绍,2017年的“绿电7日”青海省就已经实现了连续7天168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打破了葡萄牙电网107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的纪录。今年青海清洁能源供电将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并且在去年成功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作为第十九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第一项内容,国电青海公司将“绿电9日”打造成青海亮丽的品牌。

      解决好新能源高占比带来的调峰问题是“绿电9日”的基础和关键,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新能源最大化消纳是“绿电9日”的主要机制创新,利用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和依托大数据平台提升新能源管控水平是“绿电9日”的主要技术创新。

      今年实施的调峰补偿机制,对“绿电9日”期间并网机组实施调峰补偿,以经济手段鼓励发电企业主动参与电网调峰,预计扩大午间时段光伏消纳空间5%。实施负荷参与调峰机制,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调整具有可调节特性的负荷峰谷时段,增加白天用电负荷,扩大新能源消纳空间,预计午间时段可增加负荷30万千瓦以上,为光伏消纳空间拓展约4%。

      深化应用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以新能源和负荷短期、超短期功率预测为基础,实施水、风、光多能协调控制,水电快速跟踪响应,实现新能源优先发电。全力推进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发针对新能源企业的集中监控、功率预测、设备健康管理、共享储能、备件联储等21项大数据业务应用,有效提升青海新能源发电利用小时数,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持续处于全国前列。

      丰富交易品种,在广泛开展新能源省内电力直接交易、跨区跨省外送交易的基础上,组织停备火电机组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发电权交易,“绿电9日”期间将达成1.99亿千瓦时交易电量。组织新能源企业与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项目直接交易,让藏区百姓共享清洁能源发展成果,预计日均交易电量12.06万千瓦时。

      祁太元表示,“绿电9日”的开展,是对不断改革完善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的实践验证,是对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成效的实际检验,是对能源转型道路的再一次深入探索。

相关报告
  • 《25.47%@20.45cm2!光因科技再刷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2
    • 近日,光因科技自主研发的钙钛矿单结光伏组件,在权威测试中效率再创新高:反扫效率达25.47%、稳态效率25.27%,刷新世界纪录,实现国际首次突破25%大关。 光因研发团队通过精确调控钙钛矿材料的能带结构,优化了界面工程,大幅降低载流子复合损失,提升薄膜的致密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了效率的稳步提升。 技术研发多维突破 此次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公司 "基础研究 - 工程转化 - 场景验证" 全链条创新的必然结果。从1cm2单元电池全球首次超过26%,到此次组件效率全球首次突破25%,再到0.72m2商用组件全面积效率全球首次突破 20%。我们不仅追求实验室数据的突破,更注重将“冠军效率”无缝转化为量产能力,这需要基础研发、工程工艺、生产制备、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五个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迭代和相互高效协作。 源于公司 “单结筑基,叠层突破” 的清晰技术路线,成立仅两年多的光因科技,已19 次打破钙钛矿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在四项核心技术指标上位列世界第一。 在代表产业化工程工艺水平的1200cm2组件上:光因科技连续两次登顶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太阳电池最高研究效率图》,并以21.1%的稳态效率世界纪录保持至今。 在代表商业化水平的平米级商用组件上:光因科技成为全球首个在平米级钙钛矿组件上突破 20% 效率大关的企业。在全面积(0.72㎡)实现20.7%,光照面积(0.64㎡)实现21.88%的转化效率。将钙钛矿商用组件的效率大幅提升至新的水平,还超过了商用碲化镉(CdTe)、铜铟镓硒(CIGS)等主流薄膜光伏技术,对于光伏行业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代表未来技术前瞻布局的全钙钛矿叠层组件上:光因科技已经实现31.55%的电池效率和31.44%的稳态效率。 商业化成果显著 凭借效率与成本的颠覆性潜力,以及轻薄、柔性及弱光性能显的著优势,光因科技已携手合作伙伴探索光伏消费电子、物联网(IoT)、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及分布式电站等场景应用,实现了从消费端到能源端全场景覆盖,不仅是在技术上全球领先,在产业化进程上领先,在商业化上也走在行业最前列。 目前,光因科技已率先跑通商业化,并实现大规模商业订单交付,良品率超过95%。 2025年1月7日,光因科技与全球领先的移动充电与电子消费产品制造商安克创新在2025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推出革命性的太阳能伞和太阳能斗篷,首次将钙钛矿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消费产品领域。 2025年4月25日,光因科技与研极微科技在杭州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钙钛矿AI智能摄像机,成功开创不插电摄像头这一全新品类,开启无源(Battery-free)物联网新时代。智能物联网终端就是需要做到“无源”,而完成“无源”要剪掉两条线:网线和电线。但是,剪网线容易,剪电线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传统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除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轻柔透明度之外,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性是微光/弱光环境下稳压发电,很多3C设备基本是使用信号电或者是低功耗用电。 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无论是阴雨天气还是身处室内,它都可以做到及时补能,所以50%~70%的3C产品、IoT设备和可穿戴设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都可以实现用不充电不换电,至少大幅延长续航,重塑它的补能方式。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接连落地,正是光因科技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生动体现。 2025年7月,联合发布钙钛矿永续小夜灯,无需充电或更换电池,实现行业首款可直接在电商平台购买并使用的钙钛矿量产产品。   不久前,光因科技钙钛矿光伏组件成功通过德国莱茵TüV的IEC 63163国际标准全项测试,成为全球少数获此认证的钙钛矿光伏企业之一,叠加此前已通过的 RoHS 环保认证,已构建起 “环保合规 + 性能可靠” 的双重产品认证体系,不仅在钙钛矿组件的稳定性、可靠性与商业化能力方面树立新标杆,更为进军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光因科技正以"企业家+科学家"的团队组合,"技术+商业"的业务驱动模式,在消费电子、物联网(IoT)、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等领域的持续深耕,推动更多应用场景落地,不断为光伏产业开辟全新的想象空间。
  • 《我国两大电网工程投运再破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12
    •  近日,准东至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苏通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综合管廊工程(分别简称“准东至皖南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正式投运。两项工程均占据各自输电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推动我国电工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新的飞跃,使我国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实现了重要提升。   准东至皖南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直流输电工程,刷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高度。该工程起点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终点位于安徽宣城市,线路全长3324公里,投资407亿元,将进一步提高输电效率,节约宝贵资源。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轶辰摄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则是全球首次在重要输电通道中采用特高压GIL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实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跨越。该工程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全球率先掌握了特高压GIL输电全套技术。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80%以上能源资源分布于西部、北部地区,实施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现有输电通道已不能满足大规模电力外送需求。   而准东至皖南工程投运后,输电能力达到1200万千瓦,将有效缓解华东地区中长期电力供需矛盾。同时,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投运后,可有效提高华东电网内部电力交换能力,接纳区外电力能力和电网稳定水平。   此外,两大工程投运还将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东中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根据投资估算,相关工程建设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约290亿元,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约102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8万个,送电省份与受电省份均直接获益。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智表示,“准东至皖南工程的投运对促进新疆能源基地开发,保障华东地区电力供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苏通管廊工程实现了华东骨干电网最高电压等级的‘交流双环网’合环运行,投运后有利于提升华东、长三角地区的电力配置能力和电网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