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食物网中汞的生物放大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5-17
  • 本研究借助预测工具和东北楚科奇海(NECS)的大型新数据集,确定了汞的生物放大作用在北极地区的区域差异和后续的潜在变化。

    研究发现,在NECS食物网底端,浮游植物(20-µm目数)中总汞(THg)的浓度范围为干重4~42 ng/g,一定程度上根据藻类生物量和水温的不同而变化。尽管浮游动物的THG浓度(150-µm目数)与浮游植物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浮游动物中的毫米汞柱(MMHg)观测量(4.3±0.7ng/g)是浮游植物(<1.5ng/g)中的3倍。随营养水平(TL)的增加,汞浓度提高了大约150倍,% MMHg从浮游植物观测量的<10%上升到浮游动物的肌肉组织中的>85%(279 ng/g,TL 4.5)。在浮游植物和10余种浮游动物的肌肉组织中,MMHg的营养放大斜率(TMS)(log10 [MMHg] = m(δ15N)+ b;其中m= TMS)为0.23±0.02(SE)。

    NECS与加拿大北极东部其他三项研究(平均TMS = 0.24±0.0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然而,NECS生物群中MMHg的所有数据均低于整合四项研究的最佳拟合线值。 ANCOVA的研究结果表明,统计学差异(p = 0.001)截距值(b),并非TMS,最好地解释了对于同一物种,NECS(b = -1.85)的生物群中MMHg浓度比来自加拿大北极东部(b = -1.29)高 2倍。北极地区MMHg生物累积的后续变化可能会通过改变TMS和截距两者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影响其生物放大作用。截距更有可能与溶解汞的产率和浓度有关,而TMS可能会由于产率和食物供应量的波动而对不断变化的增长率作出反应。在任一种情况下,截距或TMS的微小变化与可预测的顶端捕食者MMHg浓度的骤增或骤减变化情况相一致。

    (傅圆圆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7064517301443
相关报告
  • 《海藻林在海洋变暖中的作用不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03
    • 研究表明,随着海洋持续变暖和暖水性海藻种类的增加,英国和东北大西洋海带森林的生态系统功能将发生显著变化,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cology》上。 结果显示,随着海洋变暖,物种的生存环境喜好正在向两极移动。适应温水环境的物种正向以冷水为主的栖息地迁移的情况改变了人们对已有生态系统的认知。研究表明,这些新生态系统混合了热和冷亲合力物种,但不一定能保持理想生态过程和功能。英国西南部的海带森林里暖水海带种类近年来大量增加,却同时付出了失去一种冷水海带的代价,因为冷水海带对海水变暖的耐受性较差。1940年代末,在英国首次发现了温水海带ochroleuca,现如今普遍存在于西南海岸,预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会继续向北扩张,占据大部分英国海岸和东北大西洋海岸。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都着眼于人类引入的入侵物种如何改变当地生态系统。但由于气候变化,物种扩张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发现,温水海带一年四季可生产为食品。相比之下,冷水物种只在一年中短暂而分散的时期生长。总的来说,温水物种生长更快,能被海螺和帽贝等食草动物迅速捕食,分解速度更快。研究还发现,温水海藻的扩散将通过改变食物的数量、质量和可获得性来改变东北大西洋海洋森林的动态。此前也发现暖水海带的生物多样性比冷海带低。这种栖息地和食物供应的变化最终可能会影响到具有商业价值的物种,比如螃蟹、龙虾和沿海鱼类。然而,这并不全是坏消息。诸如碳吸收或食物供应的功能,得到了维持,甚至得到了增强。此外,大西洋东北部地区的冷水海带被温水海带取代,这意味着该栖息地很可能在未来将维持下去,而在世界其他几个地区(包括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海带森林正在逐渐消失。 (吕钊编译;张灿影审校) 信息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科学快报》2018年第31期
  • 《在酸化作用下,致命的地平线向南大洋的海洋生物逼近》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3-13
    •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最新研究发现,到本世纪末,随着海洋酸化为生命创造了一个更浅的地平线,南大洋的海洋微生物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致命的困境。 建模研究,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预测,在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一些带壳的生物可以生存的深度将会收缩从平均1000米今天只有83米的2100年,大幅减少可行的栖息地。 在局部地区,这种急剧下降可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突然发生,它可能对海洋食物网造成重大影响,并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级联变化,包括破坏至关重要的全球渔业。 酸化发生在海洋吸收由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气二氧化碳(CO2)的时候。这种吸收改变了水的化学性质,降低了pH值,减少了可用碳酸盐的数量,而珊瑚和翼足类等微生物正是利用碳酸盐来建造它们的碳酸钙外壳。 “随着酸化的进行,这些钙化的生物体将很难建造和维持它们的外壳,”该研究的通讯作者、CU Boulder大学大气和海洋科学系(ATOC)和北极和高山研究所(INSTAAR)的教授Nicole Lovenduski说。“在未来,一袋腐蚀性的水将位于地表以下,这将给主要生活在地表的生物群落带来困难。” “这项研究表明,我们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影响着南大洋的化学成分,还影响着它的食物网结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海洋科学部门的项目主任西蒙妮·梅茨(Simone Metz)说。该部门资助了这项研究。 南大洋特别容易酸化,因为较冷的海水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以及持续的上涌使富含碳的水接近海面。 这项研究由当时的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本科生研究助理加布里埃尔·内格雷特-加西亚(Gabriela Negrete-Garcia)领导,利用社区地球系统模型(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CESM)的数据,预测了几种二氧化碳排放假设情景下的海洋酸化,特别关注碳酸钙饱和度的变化。该小组还检查了从以前到南大洋的船只探险中收集的水样。 我们怀疑,以前的研究忽视了浅层的出现,因为它们将来自多个不同模型的数据平均起来,而不是着眼于单个模型的实现,”内格雷特-加西亚(Negrete-Garcia)说。内格雷特-加西亚曾供职于INSTAAR,现在是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研究生。 而个人模拟模型的不同阈值的时间变化,与其他一些预测它早在2006年,直到2038年——研究表明,改变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南大洋的大部分地区,不管未来的减排努力。 Lovenduski说:“如果明天排放得到控制,这个突然变浅的地平线仍然会出现,即使可能会被推迟。”“这种不可避免性,加上生物体缺乏适应的时间,是最令人担忧的。” 该研究的其他合著者还包括CU Boulder的Kristen Krumhardt、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的Claudine Hauri和挪威北欧研究中心的Siv Lauvset。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这项研究提供了资金。 ——文章发布于2019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