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 张卓然
  • 发布时间:2023-07-24
  •     在7月6日举办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体会议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编写的《2022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介绍,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研究已连续开展四年,旨在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客观评估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情况,明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位势和方向。2022年报告在前三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增一级指标“人工智能国际化”和三级指标“开放数据指数”,并通过对比近几年的评价结果,深入分析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趋势。


        《报告》显示,中美两国引领、呈梯次分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总格局保持不变。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显著,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近三年一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等方面均有所进步,但基础资源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中美两国引领、呈梯次分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总格局保持不变

        按照2022年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得分排名,可将46个参评国家分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国家得分为50分以上,只有美国和中国进入。第二梯队国家得分为35~50分,包含英国、德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第三梯队国家得分为20~35分,包括丹麦、芬兰等12个国家。第四梯队国家得分为20分以下,包括捷克、巴西等21个国家。

    美国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由于国际化指标的加入,中国与美国的分差有所拉大。其他梯队中有一些国家进步明显,比如瑞典、荷兰首次进入第二梯队,印度、波兰等首次进入第三梯队。从近三年的总排名变化情况看,在排名靠前的国家中,除了中美保持领先之外,其他国家之间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


    参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得分与排名(2022年)

    近三年人工智能创新指数TOP15国家



    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显著,基础资源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相比2021年,中国有10个三级指标2022年名次有所上升,主要集中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创新制度等方面,优势指标数量也不断增长,从2021年的15个增加到2022年的18个。但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5个一级指标中,美国均位居第一,中国却未有排名第一的指标;11个二级指标中,中国有9个指标落后美国;33个三级指标中,中国有24个指标表现不如美国。此外,相较于自身快速增长的创新产出而言,其创新投入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公共数据的质量和开放度不高,相关指标排名靠后,信息化基础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移动蜂窝电话订阅率、互联网使用率、固定宽带订阅率等指标上均排在参评国家中等位置。



    中美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对比

    三、全球人工智能处于加速发展期

        通过对比近几年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评价结果,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之一,支撑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全球人工智能处于加速发展期。

        一是战略部署和人工智能治理日益得到重视。在人工智能创新制度方面,《报告》重点考察了各国人工智能政策规划的完备性以及对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视程度两个方面。相比2021年,无论是人工智能创新制度一级指标,还是政策规划和治理两个二级指标,2022年几乎所有参评国家的分数都有所增加。其中,英国、新加坡、美国、中国、澳大利亚五个国家的政策规划得分提高最多,英国、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五个国家的治理得分提高最多。

    二是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从数据中心数量看,近三年参评国家托管型数据中心总量持续增长,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国家相比2020年增长了10%以上。从超算数量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球超算500强排行榜争夺激烈,中国在超算上的优势有所减弱。2020—2022年,中国进入全球500强的超算数量逐年减少,占全球比重从2020年的45%下降到2022年的35%。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进入全球500强的超算数量持续增加。

        三是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加快。2022年,参评国家的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和人工智能从业人口总数继续增长,且增幅均有所扩大。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同比增长25%,高于2021年的18%;人工智能从业人口总数同比增长53%,显著高于2021年的10%。

        四是人工智能加速赋能科学研究。人工智能论文的学科主题分布较为广泛,除电子、通信、计算机科学等信息技术主题外,也涉及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主题。2020—2022年,涉及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主题的人工智能论文数量不断增长,占人工智能论文总量的比重从2020年的5%上升到2022年的10%。

  • 原文来源:https://www.istic.ac.cn/html/1/284/338/1506840089869938181.html
相关报告
  • 《《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18
    • 11月14日,《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从区域创新综合效用值来看,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进入前10位的地区还有山东、湖北、安徽、陕西、重庆。从基础指标来看,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超过50%。 “从创新综合排名来看,广东一枝独秀,但省内各地不平衡问题突出。天津下降6位,连续2年下滑,跌至15位。一系列数据表明,天津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遇到瓶颈。”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说。 “另外,从历史数据比较东、中、西,过去20年,东中西部的创新能力的差距几乎处于固化的状态。南北差距呈现阶段性扩大的特点:扩大——稳定——扩大——稳定的演化规律,总体呈现扩大态势。” 柳卸林介绍说,从历史数据比较典型区域,区域协同问题依然突出。京津冀从20年的长视角看,尤其是近5年来看,基本没有变化;长三角正稳步发展,差距在稳步缩小,一体化程度逐步提升;东三省成为同构性最相近的一个区域。 另外,其他影响区域创新格局的一些因素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将形成多个区域创新增长极,要素集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北京、上海、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创新型国家的三大核心支柱和动力源,汇聚了全国30%的R&D经费投入、35%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38%的有效发明专利以及43%的高新技术企业。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以10.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39.2%的全国人口,创造了54.7%的生产总值。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打破区域创新的地理局限性,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创新模式、创新活动的特点、创新投入与产出都发在发生变化,反过来,也将影响政策制定。 大国竞争、贸易摩擦与技术封锁,从“加征关税”到“实体名单”,逐渐延伸到科技领域,对华FDI呈现大幅下降,东部地区对贸易额下降,部分地区面临着脱离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风险,对自主创新战略提出新的要求,将对区域创新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柳卸林总结说,此次的评价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区域创新范式在发生变化,单纯的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已失去主导地位,对制度创新、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将形成多个区域创新增长极,创新要素集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另外,过去20年来领先地区与落后地区创新能力差距没有明显缩小,领先地区的创新投入与产出呈现“极化”现象,区域间的差距又近乎固化, “两极化”趋势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挑战。 同时, 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的要求带来新变化,不断涌现的创新模式对创新的测评体系提出新要求,其对科技政策制定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要重视国际竞争、大国博弈,对自主创新战略以及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柳卸林最后强调。 据悉,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下称《报告》),已连续发布22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如何科学、权威评价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太山介绍说,《报告》建立了四级指标体系作为主要评价方法,其中一级指标5个(“企业创新”“创新绩效”“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0个、四级指标138个,反映着企业创新、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格局等方方面面。
  • 《美国智库CSET发布《通过竞争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报告》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5-13
    • 据官网报道,美国智库CSET发布《通过竞争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报告。报告指出,在未来几年中,日益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预计将重塑全球经济和国家安全格局。为了保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领导地位,政策制定者需要培育一个多样化、可竞争和具有竞争力的商业人工智能市场。竞争性市场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既能激励现有公司不断改进产品,也能鼓励初创公司推出颠覆性的产品。 然而,目前的商业人工智能行业有可能随着时间变得不那么具有竞争性。AI供应链的组织形式、开发经济学和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越大越好”的理念使得现有技术公司在生产AI系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公司有资源也有动机利用其市场力量压制AI领域的竞争。通过控制计算基础设施、训练数据、基础模型和产品分销渠道,现有公司可以有效地决定市场的赢家和输家,可能阻止颠覆性的初创公司及其发明进入市场。 如果不加以遏制,这种行为可能会削弱美国AI生态系统的长期创新能力和韧性。尽管商业AI部门仍然相对年轻,但市场结构开始固化。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开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AI生态系统内的竞争。等待过久再采取行动可能会导致当前的竞争动态进一步稳固,使大型技术公司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