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机构:清华大学
作 者:刘玉乐(通讯作者)
植物NLR免疫受体分TNL(TIR-NLR)、CNL(CC-NLR)和 RNL(CCR-NLR)三类。TNL 和 CNL 负责识别病原效应子,RNL 在免疫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CNL和RNL识别病原后组装抗病小体,在膜上形成钙离子通道激活免疫,此过程依赖CC或CCR结构域的N端序列,完整游离N端对功能至关重要,N 端融合额外多肽会抑制功能。此外,MHD基序等关键区域突变可产生自激活型受体,约45%植物病毒及多种病原依赖分泌蛋白酶致病。
基于上述知识,刘玉乐团队提出并建立了一种人工设计植物抗病基因的全新策略:在植物中表达一种羧基(C)端携带病原蛋白酶识别切割位点(protease cleavage site,PCS)的多肽与aNLR的N端融合形成的蛋白,可使植物抗病。无病原存在时,aNLR被融合多肽抑制,保持失活状态;病原入侵时,其编码或分泌的蛋白酶特异切割融合蛋白,释放 aNLR,从而激活强烈免疫反应,诱发植物对病原的抗性。若选用保守性高的蛋白酶识别切割位点,该策略可使植物广谱持久抗病。该策略已在模式植物和重要经济作物大豆中成功验证,可使植物对多种病毒完全免疫,有望成为植物抗病毒、细菌、真菌、卵菌、线虫和刺吸式昆虫等多种病虫害的通用策略。
具体而言,研究团队将带有马铃薯Y病毒(PVY)蛋白酶识别切割位点YEVHHQ↓A的HA标签多肽分别融合至CNL(Tm-22)和RNL(AtNRG1.1)自激活突变体的N端,构建了2种人工抗病基因。转这2种基因的本生烟草表现出对PVY、芜菁花叶病毒(TuMV)、辣椒斑驳病毒(PepMoV)、辣椒脉斑驳病毒(ChiVMV)和李痘病毒(PPV)等多种病毒的广谱抗性,并且抗性很强,甚至表现为极端抗性,病毒不能建立侵染。由于选用的病毒蛋白酶识别切割位点高度保守,预计构建的抗病基因可赋予植物“超级广谱”抗病性,抗超过100多种植物病毒。进一步地,研究团队还构建了针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的定制抗病基因,转基因大豆对SMV完全免疫。
相比现有方法,该策略在构建抗病基因方面具有多重优势:构建简单,仅需改造单个aNLR基因;可针对众多不同的病原进行定制化设计抗病基因、抗性广谱且持久稳定、不易被病原突破,且抗病效果强(对病毒等病原可实现完全免疫)。此外,该方法具有高度普适性,适用于所有作物,并可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结合,直接编辑植物内源NLR基因获得新型抗病基因。
由于该成果的重要性与创新性,《自然》杂志同期以“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形式对该工作进行了题为“Plant immune receptor engineered to protect again more than 100 viruses (工程的植物免疫受体抗超过100余种病毒)” 的报道,评价该工作“present an elegantly simple yet highly innovative method for engineering disease resistance(提出了一种优雅简洁且高度创新的植物抗病方法)”。
简报链接: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2113-9。
发表日期:202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