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型广谱抗菌增效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 毛开云
  • 发布时间:2020-05-22
  • 5 月 18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沈建忠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广谱抗菌增效剂,能够恢复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合理用药和治疗多药耐药病原菌感染提供了新策略。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菌增效剂主要有两类,分别是上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上市的磺胺增效剂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但这两类增效剂均只能增强某一类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导致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不足。
    沈建忠团队的最新成果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线性短链广谱抗菌增效剂 SLAP-S25,可以提高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如四环素、万古霉素、氧氟沙星、利福平和多黏菌素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及其它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果。SLAP-S25 是一种新型抗菌增效剂的先导化合物,具有较理想的成药性。同时,新发现的药物作用靶点 PG(细菌内膜的磷脂酰甘油)为活性分子筛选和新型抗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0-0723-z
相关报告
  • 《Nat Med:科学家发现强效广谱抗HIV抗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20
    • 根据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一项最新研究,两种经过基因修饰的广谱中和性抗体(bNAbs)可以保护恒河猴免受HIV样病毒的感染。在给两种强有力的HIV bNAbs引入基因突变后,研究人员制备了两种分别叫做3BNC117-LS和10-1074-LS的静脉注射型抗体。单次注射每种抗体都可以在长达37周的时间里保护2组(每组6只)每周暴露于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simian-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HIV)的猴子免受感染,而不接受抗体治疗的猴子三周后就感染HIV。SHIV是一种常用于HIV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的人造病毒。 这项研究由NIAID分子微生物学实验室主任Malcolm A. Martin博士领导,还评估了联合两种抗体进行皮下注射的疗效——皮下注射是资源匮乏地区最实用的注射方式。这种bNAb混合物在浓度为单一抗体1/3的情况下可以为猴子提供平均20周的保护时间。 Martin博士的研究团队发现引入的基因突变增加了抗体注射后的持久性,从而延长了保护时间。这些突变不会影响抗体和病毒结合的方式,但是会增强它们的活性,如果在人类身上也是这样的话,这在理论上可以降低人们接受治疗的频率。这种方法联合了其他药物候选物和可以在缺乏HIV疫苗的情况下发挥长期保护作用的生物医学技术。目前在非洲和美国有两项正在进行的大型3期临床实验研究抗体介导的保护作用。 考虑到这种修饰的bNAbs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获得成功,研究人员将在人类身上检测它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评估3BNC117-LS的1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
  • 《我国科学家发现大豆抗病“免疫开关”》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9-15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在大豆中鉴定到一个免疫激发子-受体模块,该模块可高效激活植物免疫系统,赋予大豆对多种病原体的广谱抗性,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8月19日发表在《Nature Plants》期刊上。 研究团队通过全面的肽-受体匹配分析,在大豆中成功鉴定出63对小肽-受体对。其中,GmPEP914与GmPEP890作为免疫调节型植物细胞因子,能通过结合膜受体GmP98R1/R2,快速触发强效免疫应答,显著抑制病原菌侵染。人工智能结构建模与生化实验进一步证实,二者以纳摩尔级亲和力精准结合。尤为关键的是,PEP914-P98R模块在豆科与葫芦科植物中高度保守,彰显了其在植物免疫进化层面的重要意义。 该研究不仅建立起一种可扩展的系统性鉴定肽-受体对的策略,还阐明了PEP914-P98R模块在大豆抗病性中的关键作用。小肽GmPEP914/GmPEP890 未来有望成为新型生物农药的重要基础,进而解决现有化学农药易残留、易引发环境问题以及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