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08
  • 在新时代的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是基础,是引领,还是核心?

    这并非一个可有可无或者可以大而化之的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必然要求我们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切实发挥好其核心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言中,创新依然是居高不下的热词。其中,科技创新的分量和权重令人印象深刻。时至今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以及“智能+”“互联网+”等早已不是“高冷”词汇,科技创新早已深入寻常百姓生活。

    实践是规律的映射。如果说以前科技创新徘徊在经济社会生活的边缘,现在它已经走到发展舞台的中央;如果说以前科技创新是明天乃至后天的事,现在它已经成为今天刻不容缓的事。甚至可以说,唯此为大。

    这是科技创新自身演进的结果。当今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科技”时代,基础科学沿着更微观、更宇观、更辨证、更人本等基本方向深度拓展,技术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基本领域群起并进,带动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复合领域技术迅猛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引领的创新正以革命性方式对落后产业产生归零效应,新的科研和创新范式加速兴起。

    谁也无法阻挡历史的浪潮,谁也无法忽视科技的力量。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强调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引领作用,但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更多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这对我们国家是如此,对我们区域是如此,对我们企业也是如此。

    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也是国际国内科技经济发展现实决定的。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对科技创新制高点的争夺战前所未有的激烈。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凸显。如果再不将科技创新摆上今天的关键日程,我们将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卡脖子”,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也就无从谈起。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绝不能把科技创新简单等同于“科技的创新”。实验室里的研究十分重要,我国科技创新需要在基础前沿科学领域做更深的探索、更多的拓展。但仅有实验室的研究是不够的,科技创新需要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的“三级跳”,实现从技术到应用的“惊险一跃”。解决了前沿拓展、后端应用这“一前一后”两大问题,我国科技创新可望迈上一个更高台阶。

    百余年前创新理论在西方兴起时,科技还被不少人视为创新的参考常量;如今,科技已成为创新的核心变量。新时代的创新,应当是科技主导型的创新,这或许是百年创新史带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启示。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app/szkj/2019-03/08/content_754253.shtml
相关报告
  • 《从“科学的春天”走向创新的盛世——中国告诉世界的创新故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5
    • 春江水暖。在中国改革开放时代洪流中,科技改革开放发挥了先锋、引领和攻坚破冰、探索跨越的试验田作用。40年来,中国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到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坚实的每一步,留下了精彩的中国故事。40年筚路蓝缕,中国从“科学的春天”走向创新的盛世:国家创新布局引领科技创新大国初现曙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频频涌现造福百姓,科技创新实力支撑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中国告诉世界,创新正在改变中国,故事持续精彩。 滥觞:科技创新走上中国发展舞台 风起于青萍之末。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社会正处于“第三次浪潮”的大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刚刚走出“文革”,百废待兴。1978年,盛况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隆重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开幕式上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起来,科学技术成为中国发展舞台上值得关注的主角。大会闭幕式讲话《科学的春天》,成为对会后中国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科技创新走上改革开放中国发展舞台的最诗意表述。 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有效履行科学技术生产力职责,在新的发展战略理念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布局悄然展开。《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86-2002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先后发布,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率先实施,863计划在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著名科学家的建议基础上启动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火炬计划、973计划先后启动,从应用技术到前沿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实验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得以全面调动。科技论文、学科领域成果,前沿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等成就斐然。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曙光高性能计算、数字程控交换机、载人航天、模块化高温气冷堆、大亚湾核电站……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始缩小;第三代移动通讯、超级杂交稻、青藏铁路技术难题突破、基因工程药物,以及南浦、杨浦大桥和“东方明珠”关键技术突破......科技创新让中国民众生活更健康、更舒适、更安全、更幸福。 这一时期,原有的国家科研组织管理体系伴随科技拨款制度改革,打碎重组,科技人员走出象牙塔,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联想、四通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在中关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引领中国高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多地出现。在借鉴国际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经验基础上,中国高新区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这些高新区,更多崛起在城乡接合带,插上创新创业的翅膀,新的创新组织方式、新的高科技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快速成长为所在城市、所在区域跨越发展的引擎与示范。上海张江高新区,原名上海高新区,崛起在黄浦江东岸,曾是浦西上海人不屑于到的地方,所谓“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短短几年,“聚焦张江”战略下,新兴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和科技创业轮廓初显,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在此落户纷纷落户……张江,飞速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技术创新的样板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成为聚焦上海高端资源的高地、距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在科技创新旗帜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张江”故事在中国大地悄然发生,落后蜕变为领先。 嬗变: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世纪之交至本世纪前十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科技创新战略从理念变成了更具有引领性的行动纲领,并且在积极应对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十年回眸,历史考验了中国科技创新道路的成功选择。 新世纪来临前夕,全球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快速变化,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万维网大量使用,电子商务出现并开始发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 1999年,中国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基础上,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创新、产业化”成为战略主线,创新第一次纳入到国家科技宏观发展布局中。2006年,中国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向全世界宣告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中国,从“科教兴国”战略理念进化到以明确行动目标引导全社会创新力量的新阶段。此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得到社会各界更高关注和更多重视。 2008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新世纪的科技创新战略得到了成功验证。2009年,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应对危机的支撑作用,增强国家发展后劲,中国政府发布实施《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抓紧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挥国家高新区集聚和带动作用;鼓励更多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在系统应对危机,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的进程中,一批先进技术和产品得到加快推广应用,国家加大了对“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高速铁路装备技术”等45项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快一批有基础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组织实施和推广应用步伐,为钢铁、石化等重点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些酝酿已久的重大举措先后问世。3G牌照带动了电信领域的新增长。伴随首批获准上市的28家公司2009年10月在创业板挂牌上市,一条融资新渠道展现在众多中小科技企业面前。各地积极行动,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科技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举措迅速出台,“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等一批示范工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规模化应用、规模化发展。以创新助力地方、助力企业化“危”为“机”,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保持了较高增速,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这一时期,中国还先后取得碳纳米管等纳米技术及其应用、人类基因组1%测序及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突破、科学钻探、体细胞克隆等国际水平的更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高新区、孵化器、加速器、技术市场、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型产业集群……多种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让960万平方公里更多的地域蜕变,按照中国政府1992年的扶贫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到2010年已减少到1000万人以下……依靠科技创新改变落后面貌的中国故事精彩发生。 建构与畅想:创新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经济科技急剧变化,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抓住新时代的核心趋势与根本特征,才能顺势而昌盛。时序进入2012年,世界经济在应对危机中复苏放缓、下行压力加大,而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如物质科学、能源资源、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等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正在与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紧密融合、互相推动促进,全球即将进入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紧随时代变迁加速优化。2012年金秋时节,中共十八大向全中国发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要求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第一次与国家发展全局紧密相融。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即将开启一场把国家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全新建构。 为了落实这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建构,中国加速了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系统布局。统一认识、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各项举措……一步又一步,为中国迎接创新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5年探索实践与思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这一重大理论判断为指导,中国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正在迎来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盛世华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理论创造是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判断之后的一次重要飞跃。它构建了发展理论、创新理论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是国际社会有关发展理论、创新理论上的一次创新。它在理论上的贡献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也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 在这一战略理念的直接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推开,不断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创造活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实施,系统谋划到2050年的科技创新发展三步走战略;新旧动能转换解决发展动力举措持续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硕果累累。 迎接创新盛世,中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显著提升。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和第二大研发产出大国,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步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蛟龙号深潜、大飞机首飞、港珠澳跨海大桥通车……粮食丰产和渤海粮仓、3.0T超导磁共振系统、全球首个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阿帕替尼抗肿瘤新药等为改善民生提供科技支撑。北京、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长江经济带加快升级和创新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北京中关村与贵州大数据试验区等开展深入合作,创新引领区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科技创新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众创空间5500余家,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4000家,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创新型经济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显现。中国成为全球多极化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科技伙伴计划”、国际大科学工程,中国主动布局和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一项针对20国青年的调查显示,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成为在华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决定着文明的走向,在创新第一动力的战略引领下,中国的创新故事,越来越精彩。 世界向东看,已经成为世界目光的习惯性视角。创新,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越走越宽。
  • 《评论:守正创新 为新时代气象改革发展凝心聚力》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10-25
    • 新时代催生新变革。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第六次全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会议在江苏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和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全局,分析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找准新坐标、展现新作为指明方向。   回溯来路,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效发挥引领导向、提升成效、展示形象、支撑发展作用,为建设现代化气象强国注入新动力。   当起航新征程的战鼓催征,我们看到的,是气象改革发展中的一个个重大节点被历史铭记、一项项重大突破为社会熟知、一段段生动故事深植人心——气象部门全面深化改革、综合防灾减灾等深入推进;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全面铺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气象、理解气象、支持气象。这一切,离不开宣传科普战线提供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面对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气象需求,迫切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守正创新,扎实推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做好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提高认识,深刻把握新方位新坐标,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是党和国家宣传科普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气象事业发展成就,传播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和弘扬气象文化精神的职责,责任非常重大。只有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任务,学深、悟透、笃行,才能充分发挥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在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凝聚各方力量,服务社会需求,提升全民素质,树立行业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彰显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核心价值。   做好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必须深度融入气象事业发展进程,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持。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国家需求建设现代化气象强国,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广大气象工作者不懈奋斗,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只有将做强气象宣传科普事业作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才能激励气象干部职工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干事热潮;才能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做好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必须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审时度势,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社会价值。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气象需求,已经转向了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转向了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我们需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气象宣传科普承担的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综合效益的职责,“揪住”社会关注点与气象工作着力点,大力构建“智慧”的气象信息传播体系,为气象信息实现社会价值提供有效途径。   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学笃行,为新时代气象改革发展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