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守正创新 为新时代气象改革发展凝心聚力》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10-25
  • 新时代催生新变革。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第六次全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会议在江苏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和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全局,分析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找准新坐标、展现新作为指明方向。   回溯来路,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效发挥引领导向、提升成效、展示形象、支撑发展作用,为建设现代化气象强国注入新动力。   当起航新征程的战鼓催征,我们看到的,是气象改革发展中的一个个重大节点被历史铭记、一项项重大突破为社会熟知、一段段生动故事深植人心——气象部门全面深化改革、综合防灾减灾等深入推进;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全面铺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气象、理解气象、支持气象。这一切,离不开宣传科普战线提供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面对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气象需求,迫切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守正创新,扎实推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做好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提高认识,深刻把握新方位新坐标,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是党和国家宣传科普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气象事业发展成就,传播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和弘扬气象文化精神的职责,责任非常重大。只有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任务,学深、悟透、笃行,才能充分发挥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在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凝聚各方力量,服务社会需求,提升全民素质,树立行业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彰显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核心价值。   做好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必须深度融入气象事业发展进程,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持。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国家需求建设现代化气象强国,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广大气象工作者不懈奋斗,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只有将做强气象宣传科普事业作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才能激励气象干部职工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干事热潮;才能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做好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必须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审时度势,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社会价值。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气象需求,已经转向了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转向了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我们需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气象宣传科普承担的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综合效益的职责,“揪住”社会关注点与气象工作着力点,大力构建“智慧”的气象信息传播体系,为气象信息实现社会价值提供有效途径。   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学笃行,为新时代气象改革发展凝心聚力!

相关报告
  • 《凝心聚力 实干担当 谱写等离子体所创新发展新篇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5
    •  5月15日上午,等离子体所召开新一届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见面会及职工代表大会,所领导班子成员、职工代表、人才代表、部门负责人、课题组长及科研管理骨干参加会议。所党委书记吴新潮主持会议。   所长宋云涛代表领导班子作了等离子体所未来发展思考的主旨报告。报告明确了等离子体所的发展战略与定位,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重大突破点,介绍了领导班子初步任期目标要点,通报了领导班子具体分工。报告围绕国际前沿物理研究、聚变堆核心技术突破、高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大科学中心建设、一流的国际化研究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党建和管理及文化建设等方面,谋划了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点和重要方向,明确了科研工作和管理服务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征求广大职工意见,勾勒出了等离子体所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号召全所干部职工实干担当、齐心协力,共创等离子体所更加美好的明天。   宋云涛表示等离子体所经过几代人四十余年的艰辛奋斗,汇聚所有人的家国情怀,形成如今良好的发展局面,未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研究所的持续创新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辛劳与奉献,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和进取的干劲,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充分发挥我们大科学团队的优势,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形成强劲创新价值链和创新生态系统。他希望大家深入思考,欢迎广大职工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   吴新潮在主持会议讲话中感谢领导和同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与信任,表示等离子体所的创新发展需要凝聚全所职工的智慧与力量。要紧密围绕科研中心任务开展党建工作,以党建促科研,以创新促发展,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发扬大科学文化精神,依托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取得更大突破。他表示在新的岗位上将尽快转变角色,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团结领导班子成员,勤勉务实、履职尽责,为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   新任所领导刘甫坤、陈俊凌、胡建生、徐国盛、陆坤在讲话中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与支持,表示在新的岗位上,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始终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拉高工作标杆,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决拥护并团结领导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辜负重托与期望,为等离子体所创新发展竭尽全力,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   此次大会,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履新上任后的见面会、职代会、交流会,更是新时期等离子体所奋进前行的动员会。宏伟的蓝图鼓舞我们砥砺奋进,美好的前景鞭策我们只争朝夕。面临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等离子体所创新发展的号角已吹响,聚焦前行的方向已指明,信心决心的战鼓已雷动。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等离子体所全体干部职工要继承发扬等离子体所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和大科学团队文化,以更加饱满激昂的热情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把研究所创新发展的“规划图”“时间表”变成“施工图”“计程表”,促使各项工作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成果和实际成效,朝着国际化的一流聚变研究中心不懈奋斗。
  • 《超算创新引领智能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9-08
    • 8月24日至26日,2023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在山东青岛举行,探讨产业智能化和智能产业化背景下算力的创新与变革,展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超级计算又称高性能计算,是通过并行计算提高运算速度,解决大规模科技计算和海量并发的数据处理问题。   当前,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发展都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工智能牵引算力部署   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算力需求持续增长,高性能计算技术与应用未来的发展和演进引发了广泛关注。   高效的计算能力是越来越复杂和庞大的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反过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大数据训练深度神经网络的需求又推动着算力的进步,新的计算软硬件基础设施不断推陈出新。   最新发布的《智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算力设施中,智能算力占比已过半;预计2025年智算规模占比将超过85%;到2025年,算力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4万亿元,关联产业规模可达24万亿元。   当前,国家启动超算互联网部署将突破现有的单体超算中心运营模式,把全国众多的超算中心连接起来,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通过超算互联网建设,将形成强大的国家算力底座,有效促进超算算力的一体化运营。   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指出,当前需要加强全国算力资源统筹协调,以应对算力设施分布不均衡、接口不统一、应用软件自主研发和推广不足等问题。已启动建设的超算互联网旨在连接产业生态中的算力供给、应用开发、运营服务、用户等各方能力和资源,并以互联网的思维运营超算中心,构建一体化超算算力网络和服务平台。曹振南表示,建设超算互联网的目标,不仅希望将超级计算机的设备连接在一起,更希望将所有供需方、整个超算生态链汇聚在一起,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以互联网的思维运营超算,拓展思维与用户。   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表示,算力网络是解决当前算力问题的最优模式。只要还有可用的超算算力,算力网络就能支撑用户完成计算任务。    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通用人工智能兴起直接导致了近期全国乃至全球高端超算算力极度紧缺的情况。而夯实软硬件基础设施,为超算算力的释放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我国在顶尖超算系统研制和超算系统部署数量方面处于国际领先行列,但在基础软件生态方面还有待完善。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提出四点建议:加强超算基础软件研制,提升转化能力;研制统一并行编程模型和编译优化平台;建立国产超算HPDA系统软件栈;深入开展超算算力网络研究。   芯片是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主要驱动力,而晶体管数量与工艺制程直接决定了超算系统的性能。变革当前芯片设计堆叠式技术路线,着眼自上而下构造式芯片设计的新范式,集成芯片为芯片算力突围开辟了新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孙凝晖分析了当前计算系统在互联延迟、多核扩展等方面存在的瓶颈,介绍了通过自主工艺构造式设计高性能芯片的新途径。他表示:“当前,超级计算机的架构存在算力天花板,而集成芯片可突破众核芯片的IO带宽制约和多芯片之间的通信延迟制约,并且通过采用多级基板可进一步扩展众核规模,从而实现算力提升。”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之江实验室合作开展了面向智能计算的大芯片设计工作,基于集成芯片构建高性能计算系统的思路,在多核扩展架构、多芯粒并行、供电散热扩散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开发。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在场景和应用创新方面,制定了诸多战略方针,旨在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得益于AI的能力,高性能计算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HPC+AI融合应用的不断创新,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开发、系统软件和体系结构正在发生变革。   华为计算产品线集群创新与仿真Lab主任杜云飞表示,华为围绕性能工程的基础软件、性能加速的中间件、应用的自动化优化,以及在新算法的混合精度、AI大模型和超大规模的存储及网络上,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实践,使得大量的应用生态在超算系统上获得了更好的性能。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焦李成表示:“从最根本上来讲,ChatGPT也要回到核心,就是要回到数学的基础、数理逻辑和计算的能力,而所有这些正是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所在。所以,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更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来说,高性能计算如何在中间起到连接作用,值得我们去思考。”    多维创新孕育新机   目前,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并且保持着30%左右的年增长率。预计在2023年,AI算力将首次超过通用算力。AI已成为算力增长的新引擎。如何跟上算力发展的步伐,凸显算力优势,实现算力资本、算力服务的协同互补成为亟须破解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算力综合供给水平快速提升,算力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算力赋能千行百业成效显著。从超算行业来看,超算已为汽车制造、气象海洋、基因测序、新药研发、芯片制造、石油勘探等众多行业提供了灵活弹性、快捷高效、安全可靠的算力支持。在AI的驱动下,超算行业未来仍有巨大潜力可挖,新的技术和应用亮点会层出不穷。   Al大模型训练对集群算力的需求正在高速增长,其中的高性能互联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华为网络技术实验室主任刘冰洋介绍,面对高性能AI训练集群,如何提升其网络通信的性能。华为从两个方面去实现性能的提升:一是物理带宽和物理交换能量,这体现了硬核的实力;二是在硬件基础之上建立拓扑亲和计算的技术体系,通过网络和通信库框架之间的双向协同,充分发挥物理的带宽,从而实现通信效率的最优,并最终达到算效最优化的目标。   数字经济的发展依赖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新经济基建开发。“发展数字经济要强调AI,更要强调群体性智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黄铠表示,“面对大数据感知、机器学习认知、生成式AI等新技术、新应用,业界必须重视智能云认知与物联网感知的无缝结合,以及开源大模型在智慧城市、数字经济、远程医疗与全民健保等方面的落地应用,建立与时俱进的生态环境与工业体系,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指出,数字孪生作为透明海洋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深化人类对海洋系统的认知与变化预测,赋能海洋能源、海底矿产、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安全开发、海洋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海洋航运等产业发展。吴立新表示:“超算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它必将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有重大的颠覆性创新。这一次,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超算算力的领跑者之一,同时也希望能够成为全球超算应用的领跑者之一。”( 郑大海 ) (来源:中国工业报)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