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香草醛衍生二醛交联壳聚糖活性膜用于水果保鲜的高效包装材料》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10-09
  • 香草醛衍生二醛交联壳聚糖活性膜:用于水果保鲜的高效包装材料

    ?? 英文标题

    Active chitosan films crosslinked by vanillin-derived dialdehyde for effective fruit preservation




    ?? 导读

    2025年2月,中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Ran Li为第一作者,Qingye Liu为通讯作者,联合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Meng He,在《Food Hydrocolloids》期刊发表了题为《Active chitosan films crosslinked by vanillin-derived dialdehyde for effective fruit preservation》的研究论文。

      

    ?? 摘要

    本文开发了一种仅由壳聚糖与香草醛衍生二醛(DV)构成的全生物基活性包装膜(CS-DV),用于高效水果保鲜。该膜通过Schiff碱反应实现DV与壳聚糖链间的交联,形成致密网络结构,展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抗氧化性、抗菌性和气体阻隔性。与纯壳聚糖膜相比,CS-DV膜的拉伸强度提升4.5倍,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82.20%和99.39%。同时,其可完全阻挡250–400 nm紫外辐射,抑制氧气/水蒸气扩散。应用于红树莓包装后,CS-DV膜显著延长了其保鲜期,在6天常温储藏中有效抑制果实褪色、脱水和软化,保持其外观、pH、花青素含量与硬度,为绿色、安全、经济的果蔬保鲜提供新路径。




    ?? 引言

    水果在采后储藏过程中易发生微生物污染、氧化和营养流失,传统的蜡涂层、化学防腐剂或冷藏保鲜手段存在成本高、能耗大、毒性风险等问题。壳聚糖作为天然可食用高分子,具备良好成膜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性,是构建食品包装膜的理想材料。然而,传统物理复合膜存在添加剂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问题。香草醛因其抗氧化与抗菌性能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但其单醛结构交联能力有限。本文以双醛结构的香草醛衍生物(DV)为交联剂,构建稳定的化学交联网络膜,兼顾结构强度与功能活性,解决天然膜材性能不足难题。




    ?? 研究内容与结果概述

    1. 材料构建与结构表征


    成功合成了DV,并通过FTIR和1H

        NMR验证结构;

    SEM显示CS-DV膜表面均匀致密,XRD表明DV引入破坏壳聚糖晶区,形成非晶结构;

    接触角从CS膜的57.31°上升至CS-DV10膜的82.31°,表明疏水性显著增强;

    XPS证实交联反应中形成了-C=N-键,增强了结构稳定性。


    2. 力学性能


    CS-DV10膜拉伸强度达107.8 MPa,断裂应变9.6%,为纯CS膜的4.5倍;

    具自修复能力,热压条件下可部分恢复强度和延展性;

    膜可承受2.5 kg负载,表明良好柔韧性和强度。


    3. 紫外阻隔与阻隔性能


    UV-Vis光谱表明CS-DV膜完全阻挡250–400 nm紫外光;

    水蒸气透过率(WVTR)从1415.9 g·m?2·day?1降至752.2;

    氧气透过率显著降低,抑制营养氧化。


    4. 抗氧化与抗菌活性


    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在CS-DV10膜中分别为82.20%与99.39%;

    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显著,表明良好广谱抗菌性能;

    抗菌机制包括细胞膜破坏、代谢干扰、呼吸抑制等。


    5. 果蔬保鲜应用验证


    以红树莓为模型果蔬,室温下储藏6天;

    CS-DV膜可显著抑制腐败、褪色、重量损失(降至13.6%)和pH升高;

    保持花青素含量、维持果实硬度,效果优于未包装组与纯CS膜组;

    具优异的果实保护与感官品质保持能力。





    ?? 总结与展望

    CS-DV膜作为一种全生物基活性膜,结构致密、力学性能优越,同时具备多重保鲜功能,可用于高价值水果(如红树莓)在常温下的中短期保鲜。研究为“无添加剂、高性能、绿色可降解”的食品包装材料开发提供了典型示范,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至其他果蔬、熟食等包装场景,或结合智能感应功能实现动态监测。




    ??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hyd.2025.111147




    ?? 主题分类

    ? 食品包装


    ? 安全检测


    ? 天然活性成分


    ? 果蔬


    ? 新质生产力

    图文赏析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foodhyd.2025.111147
相关报告
  •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香草醛基液晶聚亚胺热固性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在可回收热管理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8
    • 热固性树脂由于其出色的机械强度、耐化学性、耐热性以及尺寸稳定性,在涂料、电子封装、粘合剂和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等各种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迄今为止,大多数商业热固性塑料都强烈依赖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们意识到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化石原料的快速枯竭,从可再生资源开发生物基热固性塑料引起了可持续和绿色社会的广泛关注。香草醛来源于植物提取和木质素解聚,其结构中存在的醛、酚和甲氧基等活性位点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可将这种可再生资源转化为化学活性单体和高性能聚合物,包括环氧树脂、聚氨酯和乙烯基树脂。尽管香草醛的使用使这些聚合物具有可再生性能,但由于其永久的化学交联网络,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不可降解的,难以回收和再利用,从而导致与聚合物污染相关的新环境问题。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张超群教授,广州化学研究所梁利岩研究员等人通过可再生香草醛与三聚氰氯的取代反应制备了三官能度的醛基单体,然后与芳香二胺(DDM)和环脂肪二胺(PACM)缩聚形成了性能可调的新型聚亚胺网络。对这两种生物基热固性树脂的热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可回收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比较。固化剂的刚性苯环结构和三醛单体的三嗪环结构有望提高合成的聚合物网络的热物理和机械性能。此外,香草醛醛与胺缩合反应形成的亚胺键的介生单元有利于聚合物网络的热稳定性和可回收性。此外,石墨烯纳米片(GnPs)被纳入到生物基聚亚胺基体中,开发得到了高导热的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可回收的热管理应用。 / 聚亚胺热固性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 首先通过可再生的香草醛与三聚氰氯的取代反应制备了三官能度的醛基单体TFMT。随后分别使用芳香二胺(DDM)和环脂肪二胺(PACM)与TFMT通过亚胺缩合制备得到两种聚亚胺热固性树脂(TD与TP)(方案1)。对于掺杂有GnPs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将一定量(0,2,4,6,8 wt.%)的GnPs分散到TFMT中,然后通过与纯聚亚胺热固性塑料相同的方法制备(TPGs-n与TDGs-n)。 方案1. TD聚亚胺和TDGs-n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路线。 作者系统研究了两种聚亚胺网络的化学结构与性能。图1a表明TD具有比TP高得多的热稳定性。TD和TP的TD5%分别为373和327 °C。从3D TG-IR光谱可以看到,TD和TP表现出不同的热降解过程(图1b,c)。在低于400 °C时,TD的降解产生的热解气态产物比TP少得多,并且会产生大量的阻燃气体,例如CO2和NH3。此外,TP和TD的拉伸应力-应变行为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强度和韧性。两种聚合物的杨氏模量均为1.5-1.6 GPa。然而,TD(约84 MPa,5.3%)表现出比TP(57 MPa,3.7%)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图1d)。此外,如图2e、f, DMA和DSC测定的TD的Tg分别为193、181 °C,比TP(169、156 °C)高约20 °C。 图1. (a)TD和TP聚亚胺网络的TGA曲线; (b)TD和(c)TP网络在热降解中的三维TG-FTIR光谱; (d)两种聚亚胺的应力-应变曲线、(e)DSC曲线、(f)储能模量和tanδ曲线。 为了进一步探究两个聚合物网络之间的结构差异,进行了偏振光学显微镜(POM)和XRD表征。如图2a所示,对于TD,观察到6.7°处的2θ衍射峰对应于13.2 ?的低横向距离,表明TD网络可能存在介生结构。相比之下,TP在21°处仅表现出一个2θ衍射峰,表明存在无定形聚合物结构。图2b和c中的POM进一步证实了上述XRD分析结果。TD明显表现出交联网络的液晶织构,而TP表现出无定形网络。 基于上述结果,两类聚合物的结构-性能关系和差异的可能原因:(1)三嗪环的存在和所得聚亚胺网络的交联密度促进了其优异的性能。在TD主链中掺入超刚性苯环使其性能高于TP。TD网络中由两个苯环连接的三嗪和希夫碱结构都有利于燃烧过程中炭残渣的形成,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2)交联密度揭示了TD的π-π堆积效应,降低了其自由体积,增强了其物理缠结和链条堆积,改善了其力学和热物理性能。(3)通过XRD和POM揭示了液晶TD网络中介生单元的形成,提供了长棒刚性结构和席夫碱基介生结构,促进了聚合物网络的稳定性。聚亚胺TD的液晶构状如图2d所示 图2. (a)TD和TP的XRD图谱;在室温下记录的TD网络(b)和TP网络(c)的POM; (d)TD的液晶结构示意图。 / 用于可回收热管理应用的高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构建 / 基于TD网络的刚性杆状介生单元,可制备具有高导热性能和动态席夫碱的可回收热管理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如图3a所示,液晶热固性材料TD的热导率达到0.28 W m−1K−1,远高于传统聚合物基体的热导率,而非晶TP的值为0.25 W m−1K−1。为了进一步提高TD和TP的导热性能,将GnPs引入到可再生聚酰亚胺基体中,制备了一系列具有液晶原结构和通过聚合物与纳米填料之间π-π堆积作用的链间相互作用的TDGs-n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TDGs-8的导热系数高达~ 1.8 W m−1K−1,而TPGs-8的导热系数为1.50 W m−1K−1,比聚合物的导热系数提高了5-6倍。TDGs-n的高导热系数可归因于(1)TD网络的液晶结构增强了聚合物基体的导热性,(2)TDGs复合材料基体TD与填料GnPs之间优异的界面亲和力提高了声子转移的效率,这赋予了其优越的导热性和TCE,(3)GnPs诱导的强π-π相互作用和高度有序的聚合物基质显著抑制了界面声子散射,协同作用降低了RB的EMA模型。 图3.TD、TP网络及其TDGs-n和TPGs-n纳米复合材料的(a)导热系数和(b)导热系数增强;(c)TD和TP聚合物在2 M HCl丙酮/H2O(v:v,2:8)中的降解速率具有不同的温度;(d)TD(虚线左)和TP(虚线右)聚合物在不同时间在不同浓度55 °C丙酮/H2O(v:v,2:8)中的代表性降解过程;(e)聚亚胺骨架中动态共价亚胺键的代表性降解机理。 由于亚胺键的存在,两种聚亚胺热固性塑料以及纳米复合材料在2 M HCl丙酮/H2O(v:v,2:8)的混合溶液中进行降解并回收得到TFMT单体以及GnPs(图3d),降解机理如图3e所示。回收的TFMT单体经过收集和纯化后表现出与原始TFMT单体相似的化学结构(图4a)。XRD、拉曼、XPS和透射电镜(图4b-f)显示,GnPs具有97.5%的高回收效率且晶格在回收过程中没有被破坏。同时从回收的TFMT和GnPs中制备再生TDGs-1,再生的TDGs-1具有与原始TDGs-1相似的热导率(0.34 W m−1K−1与 0.39 W m−1K−1),验证了聚亚胺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在闭环回收中表现出优异的化学降解性。 图4.(a)回收的和原始TFMT的1 HNMR光谱;原始GnPs和回收填料GnPs的(b)XRD图谱,(c)拉曼光谱和(e)XPS光谱以及(e-f)TEM图像。 最后,作者应用TD和TDGs-8复合材料作为LED芯片的散热器,展示了TDGs-n复合材料的热管理能力。如图5所示,当TD作为热管理材料时,中心点温度在140 s内提高到115.7 °C,而应用TDGs-8时,中心点温度在100.7 °C。这主要是由于TDGs-8的高导热性,LED芯片产生的热量迅速消散并均匀地传递到表面上。此外还记录了停止电路后LED芯片中心点的温度,以监测冷却效果。TDGs-8覆盖的芯片系统冷却到40 °C需要193 s,而TD覆盖的芯片系统需要277 s。显然,当热点温度降至40 °C时,TDGs-8纳米复合材料对LED芯片系统的冷却效果比TD更好。上述结论表明,TDGs-n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散热性能、化学降解性和可回收性,表明其在可回收热管理应用中的潜力。 图5.(a)纯TD和(b)TDGs-8纳米复合材料,用于LED芯片在工作(140秒内)和冷却过程(140秒后)的热管理应用。 / 总结 / 在本文中,作者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香草醛基三官能醛基单体,然后用两种二胺固化制备了具有席夫碱基结构的生物基聚亚胺热固性材料。系统地研究了聚亚胺热固性塑料结构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得的聚亚胺网络由于其交联液晶结构,刚性苯环和π-π相互作用效应,表现出较高的Tg(高达193°C),高拉伸强度(高达84MPa)和优异的热稳定性(Td5%=373°C)。聚亚胺热固性纳米复合材料仅含有8 wt.%的石墨烯纳米片,具有1.8 W m−1K−1的显著导热系数。此外,由于动态亚胺键,聚亚胺网络及其复合材料在弱酸溶液中表现出可定制的降解行为。这项工作展示了希夫碱基热固性塑料,为开发具有可回收高Tg卓越机械性能以及用于热管理应用的材料提供了简便的策略。
  • 《贵州大学在天然香草醛农药创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30
    •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 报道:7月23日,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娄明书作为第一作者、宋宝安院士作为通讯作者在1区Top期刊Engineering(影响因子IF=10.1)在线发表了题为′′Pesticide Engineering from Natural Vanillin: Recent Advances and a Perspective′′的学术论文,首次全面总结了香草醛转化为农用化学品的创新研究,深入讨论了这些香草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作用机制和生物安全性,并提出了进一步探索这种物质的可能发展方向。这篇关于香草醛的论文可为那些寻求从天然物质中获得创新想法的研究者提供思路与路径。 香草醛是一种于1858年首次从香草当中提取出来的天然产物,被广泛应用于烘焙食品、糖果和乳制品等一系列食品中。香草醛还是全球最受欢迎和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其来源丰富多样。以该天然产物开发绿色农药具备高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开发绿色农药的一个理想的先导。它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列为食品中公认安全的物质,甚至作为添加剂出现在一些婴儿配方奶粉中。重要的是,其原药来源易且成本及售价十分低廉。此外,尽管香草醛在食品工业和医学领域很受欢迎,但这种物质直到最近才被本文作者探索用于农用化学品的开发,并已显示出极大的潜力。 天然产物香草醛得益于极其简单的骨架,其结构包含两个具有高反应活性和可修饰性的官能团(图1),这极大地有利于后续的改造和优化。 图1.香草醛的结构与可优化改造的部分 自从首例基于香草醛衍生的抗植物病毒剂′′香草硫缩病醚′′被本文作者创制出来和首次报道以来,香草醛在农药设计中的巨大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列举并探讨了一些成功衍生香草醛的案例,如将甲氧基丙烯酸酯、介离子、喹唑啉酮以及葡萄糖苷等结构引入香草醛中进一步提升生物活性并扩展其抗农业有害生物谱(图2)。 图2.基于香草醛衍生农药小分子的成功案例 本文概述了香草醛衍生农药在抗植物病毒方面的作用机制、农药安全性的评估以及可能作为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发展方向(图3)。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表明,这类衍生物可能作为新型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具有调控相关抗病通路和增强植物对病毒感染抵抗力的能力。并且,它们还可能与病毒的功能蛋白直接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其失活,进而影响病毒生物学的重要过程如:复制、组装和运动等;安全性评估研究表明香草醛仿生农药是一种易于降解的农药,对人畜和非标生物安全。 图3.香草醛的抗病毒机制研究与安全性评估 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的香草醛不仅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原料来源容易和使用成本低廉,更有着得天独厚的安全性优势,这使得基于该物质的衍生物在绿色农药的开发中具有很高的前景。 总的来说,本文总结并深入探讨了基于天然香草醛的农药先导在分子设计、合成方法、生物活性测试、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方面的最新进展。这篇综述旨在为农药与植保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实证研究结果。预计未来将开发出大量源自天然成分的绿色农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