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香草醛基液晶聚亚胺热固性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在可回收热管理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8
  • 热固性树脂由于其出色的机械强度、耐化学性、耐热性以及尺寸稳定性,在涂料、电子封装、粘合剂和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等各种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迄今为止,大多数商业热固性塑料都强烈依赖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们意识到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化石原料的快速枯竭,从可再生资源开发生物基热固性塑料引起了可持续和绿色社会的广泛关注。香草醛来源于植物提取和木质素解聚,其结构中存在的醛、酚和甲氧基等活性位点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可将这种可再生资源转化为化学活性单体和高性能聚合物,包括环氧树脂、聚氨酯和乙烯基树脂。尽管香草醛的使用使这些聚合物具有可再生性能,但由于其永久的化学交联网络,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不可降解的,难以回收和再利用,从而导致与聚合物污染相关的新环境问题。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张超群教授,广州化学研究所梁利岩研究员等人通过可再生香草醛与三聚氰氯的取代反应制备了三官能度的醛基单体,然后与芳香二胺(DDM)和环脂肪二胺(PACM)缩聚形成了性能可调的新型聚亚胺网络。对这两种生物基热固性树脂的热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可回收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比较。固化剂的刚性苯环结构和三醛单体的三嗪环结构有望提高合成的聚合物网络的热物理和机械性能。此外,香草醛醛与胺缩合反应形成的亚胺键的介生单元有利于聚合物网络的热稳定性和可回收性。此外,石墨烯纳米片(GnPs)被纳入到生物基聚亚胺基体中,开发得到了高导热的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可回收的热管理应用。

    / 聚亚胺热固性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

    首先通过可再生的香草醛与三聚氰氯的取代反应制备了三官能度的醛基单体TFMT。随后分别使用芳香二胺(DDM)和环脂肪二胺(PACM)与TFMT通过亚胺缩合制备得到两种聚亚胺热固性树脂(TD与TP)(方案1)。对于掺杂有GnPs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将一定量(0,2,4,6,8 wt.%)的GnPs分散到TFMT中,然后通过与纯聚亚胺热固性塑料相同的方法制备(TPGs-n与TDGs-n)。

    方案1. TD聚亚胺和TDGs-n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路线。

    作者系统研究了两种聚亚胺网络的化学结构与性能。图1a表明TD具有比TP高得多的热稳定性。TD和TP的TD5%分别为373和327 °C。从3D TG-IR光谱可以看到,TD和TP表现出不同的热降解过程(图1b,c)。在低于400 °C时,TD的降解产生的热解气态产物比TP少得多,并且会产生大量的阻燃气体,例如CO2和NH3。此外,TP和TD的拉伸应力-应变行为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强度和韧性。两种聚合物的杨氏模量均为1.5-1.6 GPa。然而,TD(约84 MPa,5.3%)表现出比TP(57 MPa,3.7%)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图1d)。此外,如图2e、f, DMA和DSC测定的TD的Tg分别为193、181 °C,比TP(169、156 °C)高约20 °C。

    图1. (a)TD和TP聚亚胺网络的TGA曲线; (b)TD和(c)TP网络在热降解中的三维TG-FTIR光谱; (d)两种聚亚胺的应力-应变曲线、(e)DSC曲线、(f)储能模量和tanδ曲线。

    为了进一步探究两个聚合物网络之间的结构差异,进行了偏振光学显微镜(POM)和XRD表征。如图2a所示,对于TD,观察到6.7°处的2θ衍射峰对应于13.2 ?的低横向距离,表明TD网络可能存在介生结构。相比之下,TP在21°处仅表现出一个2θ衍射峰,表明存在无定形聚合物结构。图2b和c中的POM进一步证实了上述XRD分析结果。TD明显表现出交联网络的液晶织构,而TP表现出无定形网络。

    基于上述结果,两类聚合物的结构-性能关系和差异的可能原因:(1)三嗪环的存在和所得聚亚胺网络的交联密度促进了其优异的性能。在TD主链中掺入超刚性苯环使其性能高于TP。TD网络中由两个苯环连接的三嗪和希夫碱结构都有利于燃烧过程中炭残渣的形成,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2)交联密度揭示了TD的π-π堆积效应,降低了其自由体积,增强了其物理缠结和链条堆积,改善了其力学和热物理性能。(3)通过XRD和POM揭示了液晶TD网络中介生单元的形成,提供了长棒刚性结构和席夫碱基介生结构,促进了聚合物网络的稳定性。聚亚胺TD的液晶构状如图2d所示

    图2. (a)TD和TP的XRD图谱;在室温下记录的TD网络(b)和TP网络(c)的POM; (d)TD的液晶结构示意图。

    / 用于可回收热管理应用的高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构建 /

    基于TD网络的刚性杆状介生单元,可制备具有高导热性能和动态席夫碱的可回收热管理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如图3a所示,液晶热固性材料TD的热导率达到0.28 W m−1K−1,远高于传统聚合物基体的热导率,而非晶TP的值为0.25 W m−1K−1。为了进一步提高TD和TP的导热性能,将GnPs引入到可再生聚酰亚胺基体中,制备了一系列具有液晶原结构和通过聚合物与纳米填料之间π-π堆积作用的链间相互作用的TDGs-n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TDGs-8的导热系数高达~ 1.8 W m−1K−1,而TPGs-8的导热系数为1.50 W m−1K−1,比聚合物的导热系数提高了5-6倍。TDGs-n的高导热系数可归因于(1)TD网络的液晶结构增强了聚合物基体的导热性,(2)TDGs复合材料基体TD与填料GnPs之间优异的界面亲和力提高了声子转移的效率,这赋予了其优越的导热性和TCE,(3)GnPs诱导的强π-π相互作用和高度有序的聚合物基质显著抑制了界面声子散射,协同作用降低了RB的EMA模型。

    图3.TD、TP网络及其TDGs-n和TPGs-n纳米复合材料的(a)导热系数和(b)导热系数增强;(c)TD和TP聚合物在2 M HCl丙酮/H2O(v:v,2:8)中的降解速率具有不同的温度;(d)TD(虚线左)和TP(虚线右)聚合物在不同时间在不同浓度55 °C丙酮/H2O(v:v,2:8)中的代表性降解过程;(e)聚亚胺骨架中动态共价亚胺键的代表性降解机理。

    由于亚胺键的存在,两种聚亚胺热固性塑料以及纳米复合材料在2 M HCl丙酮/H2O(v:v,2:8)的混合溶液中进行降解并回收得到TFMT单体以及GnPs(图3d),降解机理如图3e所示。回收的TFMT单体经过收集和纯化后表现出与原始TFMT单体相似的化学结构(图4a)。XRD、拉曼、XPS和透射电镜(图4b-f)显示,GnPs具有97.5%的高回收效率且晶格在回收过程中没有被破坏。同时从回收的TFMT和GnPs中制备再生TDGs-1,再生的TDGs-1具有与原始TDGs-1相似的热导率(0.34 W m−1K−1与 0.39 W m−1K−1),验证了聚亚胺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在闭环回收中表现出优异的化学降解性。

    图4.(a)回收的和原始TFMT的1 HNMR光谱;原始GnPs和回收填料GnPs的(b)XRD图谱,(c)拉曼光谱和(e)XPS光谱以及(e-f)TEM图像。

    最后,作者应用TD和TDGs-8复合材料作为LED芯片的散热器,展示了TDGs-n复合材料的热管理能力。如图5所示,当TD作为热管理材料时,中心点温度在140 s内提高到115.7 °C,而应用TDGs-8时,中心点温度在100.7 °C。这主要是由于TDGs-8的高导热性,LED芯片产生的热量迅速消散并均匀地传递到表面上。此外还记录了停止电路后LED芯片中心点的温度,以监测冷却效果。TDGs-8覆盖的芯片系统冷却到40 °C需要193 s,而TD覆盖的芯片系统需要277 s。显然,当热点温度降至40 °C时,TDGs-8纳米复合材料对LED芯片系统的冷却效果比TD更好。上述结论表明,TDGs-n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散热性能、化学降解性和可回收性,表明其在可回收热管理应用中的潜力。

    图5.(a)纯TD和(b)TDGs-8纳米复合材料,用于LED芯片在工作(140秒内)和冷却过程(140秒后)的热管理应用。

    / 总结 /

    在本文中,作者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香草醛基三官能醛基单体,然后用两种二胺固化制备了具有席夫碱基结构的生物基聚亚胺热固性材料。系统地研究了聚亚胺热固性塑料结构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得的聚亚胺网络由于其交联液晶结构,刚性苯环和π-π相互作用效应,表现出较高的Tg(高达193°C),高拉伸强度(高达84MPa)和优异的热稳定性(Td5%=373°C)。聚亚胺热固性纳米复合材料仅含有8 wt.%的石墨烯纳米片,具有1.8 W m−1K−1的显著导热系数。此外,由于动态亚胺键,聚亚胺网络及其复合材料在弱酸溶液中表现出可定制的降解行为。这项工作展示了希夫碱基热固性塑料,为开发具有可回收高Tg卓越机械性能以及用于热管理应用的材料提供了简便的策略。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17039.shtml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生物基易回收热固性树脂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7
    • 热固性树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热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加工性能以及化学稳定性等,在电子封装材料、复合材料、胶粘剂及涂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然而由于高度化学交联的三维网络,热固性树脂很难回收,同时也影响了其下游产品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子产品等的回收。针对这个问题,马松琪研究员等人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通过分子设计,在热固性树脂的分子结构中引入可控降解结构和可逆共价键结构,以实现树脂的易回收性,取得了系列进展(Prog. Polym. Sci., 76, 65-110, 2018;ACS Sustain. Chem. Eng.,5(6): 4683-4689, 2017;Macromolecules, 49(10), 3780–3788, 2016;Macromolecules, 48(19), 7127–7137, 2015)。   近日,马松琪研究员等人以原料丰富、可持续的木质素衍生物香草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生物基三醛基单体,进而通过与二胺单体之间的席夫碱反应制备了系列希夫碱热固性树脂TFMP-M、TFMP-P、TFMP-H(如图1)。由于希夫碱键的存在,该类热固性树脂展现出了优异的热延展性,在180℃热压下,10分钟内就可重新加工成型回收(如图2),并且在重塑后,基主体化学结构能够保持,力学性能没有明显的下降;同时可在温和酸性条件下水解,实现了热固性树脂的降解以及单体的回收(如图3)。同时该希夫碱热固性树脂解决了已报道的可延展性热固性树脂热学、力学性能低的问题,玻璃化转变温度达~178℃,拉伸强度达~69MPa,拉伸模量达~1925MPa。并且在结构中引入了有机磷结构,解决了热固性树脂易燃的问题,所得希夫碱热固性树脂具有优异的阻燃性,垂直燃烧试验达到了V-0和V-1级别,有限氧指数在30%附近。据悉,该工作首次同时解决了热固性树脂的回收难问题和易燃问题,丰富了热固性树脂结构与性能关系理论,同时为新型热固性树脂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该成果发表在Macromolecules(DOI: 10.1021/acs.macromol.8b01601)上,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8b01601。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王胜,通讯作者为马松琪研究员、朱锦研究员。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3216、51473180、5160322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2018335),和中国工信部民用飞机专项(MJ-2015-H-G-103)资助。
  •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有机催化开环聚合香茅基聚酯及其可回收交联薄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6
    •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例如,化石燃料枯竭是聚合物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由可再生资源合成的环保聚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可降解性甚至可回收性等特性,已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 然而,因为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食品成分通常用作单体和/或聚合物前体,生物基聚合物的开发与食品供应链竞争激烈,因此,源自非食品生物质的生物基聚合物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李子龙副教授、武汉纺织大学许静副教授等提出了一种可持续的策略,可在再生性和回收性方面调节新型香茅油(一种廉价而丰富的生物质)基聚合物的整个生命周期:(1)香茅醇中所含的丙烯酸酯和三取代烯烃基团之间的交叉复分解可能是实现这种非食品生物质化学转化的替代途径;(2)通过有机催化开环聚合(ROP)有望获得链长可调、端基明确的线性和星形脂肪族聚酯;(3)可以通过丙烯酸酯封端的星形聚合物的紫外诱导交联来制造独立薄膜,并且这些材料的化学回收可能在醇解时实现。 / 单体以及聚酯合成 / 首先对香茅醇(1)进行溴化得到4(防止在与丙烯酸甲酯进行交叉复分解时羟基引起的钌催化剂失活)(方案2)。经过与丙烯酸甲酯的交叉复分解得到5,经过常规的酯键水解和钯催化加氢后,丙烯酸酯类化合物5转化为羧酸类化合物7,收率超过87%。随后分别以TBAF和t-BuOH为催化剂和溶剂进行分子内环化作得到目标单体8,为白色固体总收率为55%。随后,分别以TBD和BnOH/甘油为有机催化剂和引发剂进行8的开环聚合(ROP),得到了线性(P1-P3)和三臂星形(P4和P5)聚酯,聚合条件与聚合物性能如表1所示。 方案1. 单体8和线性聚合物P1-P3的合成。 表1. 单体8在TBD存在下的ROP的条件以及聚合物性能。 / 聚合物结构表征 / 如表1所示,甘油引发的ROP得到了具有预期分子量的三臂星形聚合物P4和P5。通过核磁共振氢谱验证了P1-P5的化学结构,可以明确区分重复单元和末端基团的特征峰。此外,GPC曲线呈现宽峰(图1)验证了该聚合体系的不受控性质。对低分子量P1和P4进行MALDI-TOF-MS表征,观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之间的完美匹配证明了这两种聚合物的结构保真度。此外,由于无法检测到相应的信号,也排除了环状聚合物的存在。 图 1.线性聚酯 P1-P3 和三臂星形聚酯 P4-P5的GPC 曲线。 图2. 聚合物(A)P1和(D)P4的MALDI-TOF质谱,聚合物(B)P1和(E)P4的测量和计算m/z值的比较,以及分别为聚合物(C)P1和(F)P4的观察分子量(kDa)与聚合度的关系图。 / 聚合物的热性能 / 聚合物P1-P5的热稳定性可达320℃(表1),星型聚合物(P4和P5)的内部热稳定性可归因于其端基的丰富度。这些聚合物在加热到600℃时均达到基本完全热解(残炭小于5.0 wt%),相关TGA曲线如图3A所示。由于脂肪族链的灵活性,P1-P5的DSC曲线均表现出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59.8 °C)(图3B),其非结晶性质可归因于侧链甲基导致聚合物链的不规则排列。 图3. 线性聚酯P1-P3、三臂星形聚酯P4-P5和断裂交联膜F4-F5在氮气气氛下的(A)TGA曲线和(B)DSC曲线图。 / 丙烯酸酯封端星型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为了探索这些无定形聚酯的应用,作者星形聚合物P4-P5的末端羟基转化为了丙烯酸酯基团(方案2)。随后在紫外光(λ= 365 nm)辐照下进行交联固化得到两种薄膜F4与F5。经过在二氯甲烷中进行溶胀并提取可溶性组分,最终确认F4和F5的凝胶含量分别为80.7%和76.0%,表明丙烯酸酯基团的有效交联。TGA结果显示,交联薄膜F4和F5表现出比其前驱体P4和P5更好的热稳定性(图3A)以及更高的Tg(图3B),这归因于UV固化形成的交联网络,导致聚合物链刚度的增加。 方案2. 紫外光固化星形聚合物基交联薄膜的制备。 同时拉伸试验结果表明,交联薄膜F4和F5的杨氏模量分别为4.5 MPa和3.4 MPa。与薄膜F5(0.48 MPa,310%)相比,薄膜F4的拉伸强度略有提高到0.57 MPa,而断裂应变降低到290%。这些结果归因于薄膜F4的交联密度相对较高。然而,与先前报道的一些热塑性弹性体相比,这些交联薄膜在拉伸强度方面仍然显示出缺点。 表2.交联薄膜F4、F5的热性能、凝胶分数及拉伸试验数据。 / 在甲醇中的分解 / 作者进行了初步的进行了热诱导解聚,然而在180 °C,辛酸亚锡或氯化锌存在下,仍然没有实现原始单体8的生成。反而检测到了由于脱水所形成的复杂的烯烃副产物。因此,作者转向了醇解回收,如方案3所示,线性聚合物或交联薄膜可使用甲醇进行分解,并具有令人满意的回收率(>73%)。通过核磁氢谱(图4)和ESI-MS验证了再生产物ω-羟基酯9的化学结构,该物质不仅可以重新用作原始内酯单体8的再生,还可以作为AB型单体通过缩聚合成线性聚酯。 方案3.线性聚酯P2和交联膜F4和F5在甲醇中的分解。 图4.内酯单体8、脂肪族聚酯P2和再生产物9的1H NMR谱图。 / 总结 / 在本文中,作者以香茅油的新型下游产物9元内酯单体8为原料,通过有机催化开环聚合得到了无定形脂肪族聚酯。溴化香茅烯醇和丙烯酸甲酯之间的交叉复分解是解决三取代烯烃转化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紫外诱导交联,将三臂星形聚合物转化为独立薄膜。最后,这些材料利用甲醇分解实现了ω-羟基酯有效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