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晶体管为生物学与微电子学的融合奠定基础》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28
  • 塔夫茨大学 Silklab 实验室的一个团队用生物蚕丝代替绝缘材料制造出了晶体管。他们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蚕丝纤维素--蚕丝纤维的结构蛋白--可以精确地沉积在表面上,并很容易用其他化学和生物分子对其进行修饰,从而改变其特性。

    以这种方式功能化的蚕丝可以从人体或环境中拾取并检测多种成分。

    该团队首次展示的原型设备使用混合晶体管制造了一个高灵敏度和超快呼吸传感器,可检测湿度的变化。

    对丝层的进一步改良可使设备能够检测某些心血管和肺部疾病以及睡眠呼吸暂停,或捕捉呼吸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及其他气体和分子,从而提供诊断信息。

    如果与血浆一起使用,它们有可能提供氧合和葡萄糖水平、循环抗体等信息。

    在开发混合晶体管之前,由弗兰克-C-多布尔工程学教授 Fiorenzo Omenetto 领导的 Silklab 实验室已经利用纤维素制造了生物活性油墨,用于可检测环境或身体变化的织物、可置于皮下或牙齿上监测健康和饮食的传感纹身,以及可打印在任何表面检测病原体(如 COVID19 病毒)的传感器。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3/11/231122192301.htm
相关报告
  • 《二硫化钼摩擦离子电子学晶体管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04
    • 两种不同材料接触分离可产生静电荷并引发一个摩擦静电场,该摩擦电场可以驱动自由电子在外部负载流通,得到脉冲输出信号。一方面,摩擦纳米发电机 (TENG) 就是利用了这种脉冲信号实现了将外部环境机械能转换成电能,近期在许多领域实现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包括从多种机械运动获取能源、自驱动机械感应系统、高灵敏质谱分析以及常压下机械触发的等离子体等。另一方面,当 TENG 产生的静电场与电容性器件耦合时 ( 例如,场效应晶体管 ) ,半导体沟道中载流子的传输特性可以被摩擦电势有效调制,也就是摩擦电子学晶体管( tribotronic transistor )。为了开发更高性能主动式摩擦电子学晶体管,针对 TENG 与半导体器件耦合的基础物性研究和相关工艺工程迫切地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利用双栅结构电容耦合,使二硫化钼 (MoS 2 ) 摩擦电子学晶体管电流开关比超过六个数量级 (10 6 ) 。平面设计以及利用直接接触模式,同样简化了石墨烯摩擦电子学机械传感器件。然而,鉴于之前复杂的加工工艺和较为普通的电学性能,摩擦电子学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孙其君和王中林研究团队基于摩擦电子学的原理,制备了一种新型的二硫化钼摩擦离子电子学晶体管 (triboiontronic transistor) ,该器件通过工作在接触分离模式下的 TENG 产生的摩擦电势与离子调控的二硫化钼晶体管耦合,连接了摩擦电势调制特性以及离子调控的半导体特性。摩擦电势在离子凝胶和二硫化钼半导体界面处可诱导形成超高的双电层电容,可高效率调制沟道中载流子传输性能。不需要额外栅压,二硫化钼摩擦离子电子学晶体管可主动式操控,器件表现低的阈值 (75 um) 和陡峭的开关特性 (20 um/dec) 。通过预设耦合与晶体管的摩擦电势的初始值,摩擦离子电子学晶体管可以操作在两个工作模式下,增强模式和耗尽模式,实现更高的电流开关比 (10 7 ) 以及超低的关态电流 (0.1 pA) 。文章展示了二硫化钼摩擦离子电子学反相器,反相器对应增益 (8.3 V/mm) ,并且具有较低的功耗以及优异的稳定性。这项工作展现了一个通过外部机械指令来高效率调制二维材料半导体器件以及逻辑电路的低功耗主动式以及普适的方法,在人机交互、电子皮肤、智能传感以及其他可穿戴器件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以 Triboiontronic Transistor of MoS 2 为题发表于近期的《先进材料》( Adv. Mater ., DOI: 10.1002/adma.201806905)上 。 图: (a-c) 二硫化钼摩擦离子电子学晶体管的工作机制以及三个状态下的能带示意图 ( 增强模式,平带,耗尽模式 ) ; (d) 两个工作模式下的二硫化钼摩擦离子电子学晶体管输出特性曲线以及对应的转移特性曲线; (e) 电流开关比超过七个数量级; (f) 对应肖特基势垒高度随摩擦距离的变化,插图是对应能带解释; (g-i) 二硫化钼摩擦离子电子学晶体管实时测试性能。
  • 《晶体管新材料让电子设备“温柔体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3
    • 手套变成体征随身监测器,智能手机可以叠成小块、平板电脑可以卷进口袋……日前,天津大学李荣金、胡文平教授团队首次利用“二维有机单晶可控制备”新技术,研制出新型高性能有机晶体管材料,为下一步制造高性能柔性红外探测器奠定了材料基础,也这意味着“薄如蝉翼、温柔体贴”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梦想距离实现又前进一大步。 柔性电子设备是指在一定形变(弯曲、折叠、扭转、压缩或拉伸)条件下仍可工作的电子设备,被认为是“未来电子设备的发展潮流”,如可穿戴传感器、可植入医疗器械、可弯曲手环、可折叠手机等,有望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柔性电子设备之所以能够柔软弯曲,其奥秘在于使用了轻薄柔韧的有机电子元器件进行制造。 众所周知,晶体管是电子元器件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机晶体管则是构成柔性电子器件最重要的基本原件。目前世界主流有机晶体管材料普遍存在结构缺陷多、稳定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柔性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制备出低缺陷、高稳定性的有机晶体管材料也成为了全球科学家亟待攻克的难题。 李荣金、胡文平教授团队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领域研究中,创造性地发明了“水面空间限域”新方法,利用单个或数个分子层厚的二维有机单晶制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维有机单晶可控制备”,获得了一类新型、高性能有机晶体管材料。基于这种新型二维有机单晶的有机晶体管材料光电性能十分优异,可实现对生物体微弱红外信号的捕捉。研究进一步发现,这种新的有机晶体管材料结构稳定性也大大超越目前的材料,这也为今后制造高性能柔性红外探测器奠定了基础。该项成果是有机电子学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新一期的国际学术刊物《美国化学会志》和《先进材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