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成立新能源公司!“三桶油”全部开启氢能布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5
  • 4月13日,中国海油正式成立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出席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举行的揭牌仪式并致辞。新能源分公司的主要业务为开展海陆风光发电、加大CCUS科技攻关、探索培育氢能等。

    至此,“三桶油”的新能源布局在机构框架上已经全部明晰,全面开启氢能布局。

    2021年12月29日,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揭牌仪式。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注册的全资子公司。该研究院先期聚焦风能、光能、地热能、氢能、储能储热等五大领域,重点攻关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促进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和规模化,支撑中国石油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此外,2021年5月18日,中国石油下游直属科研机构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石化院)召开新能源新材料机构成立大会,正式成立氢能、生物化工和新材料3个新研究所。氢能研究所将围绕集团中国石油氢气制取储运及高效利用、燃料电池及储能技术等氢能产业相关技术研究。

    在“三桶油”中,中国石化是成立新能源公司最早的一个。

    2021年12月9日,中国石化雄安新能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该公司主要负责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氢站运营、氢气储运、氢气管道建设运营、氢能科技研发等,远期还将规划修建氢气管道、探索布局液氢产业。另外,新能源公司还将服务新区氢能产业发展,协助新区搭建氢能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引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等高端高新产业和科研院所,打造雄安新区氢能示范应用场景,构建新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助力新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此外,2022年2月18日,中石化催化剂(天津)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落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催化剂公司全资子公司,该公司的成立将加快推动催化剂天津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投资建设11个重点项目。作为11个重点项目之一,催化剂天津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项目重点建设聚烯烃催化剂、银催化剂、加氢载体基础材料等7套催化剂生产装置及配套辅助设施,二期项目主要生产分子筛、电池正极材料和铝基新材料等新产品,助力南港工业区打造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

    2022年3月11日,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氢能装备分公司成立揭牌仪式,这标志着该公司氢能装备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该分公司深度融入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服务中国石化“打造第一氢能公司”部署,全力建设中国石化氢能装备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贡献。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569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石油清洁能源布局初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30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公告,预计2021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加710亿元至750亿元,增长374%至395%,创7年来最好水平。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石油取得良好业绩的重要原因。2021年,在确保能源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中国石油在清洁能源领域寻求突破,实现了“油气热电氢”协同发展新格局,新增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345万吨标煤,总能力接近700万吨标准煤/年,创历史新高。 布局氢能产业链 2021年的最后一天,中国石油上海平霄路油氢合建站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首个油氢合建站项目,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集加氢、加油、充电、便利店等服务于一体。开业当天,引来不少好奇的司机“尝鲜”。 氢能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一种可行技术路线,逐渐成为世界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中国石油踊跃参与其中,希望通过技术突破,探索出清洁能源发展新路径。 位于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的张家口太子城服务区加氢站于2021年2月投入使用。“加氢站建设的背后,是中国石油打造的一条氢供应链。”中国石油河北销售公司崇礼北综合能源新形象站站长秦渊说,前端是北京、河北一批加氢站、综合能源站相继投产,后端是华北石化建成投用的500标准立方米/小时副产氢提纯装置,每天满负荷生产可产出纯度接近100%的氢气4750公斤至5500公斤,为近千辆氢燃料电池车提供服务。 中国石油发展计划部副总经理陈明卓介绍,中国石油目前在北京、河北、重庆等地建成8座加氢站、6座换电站、3座综合能源服务站,在环渤海、陕甘宁等7个区域部署建设19个氢提纯项目,氢气年产能将超过260万吨。 地热跑出加速度 在关注氢能这个“新选手”的同时,中国石油还注重更好发挥其他“老选手”的作用。这个冬季,在全国正式供暖前,从辽河到雄安新区、从唐山到德州,中国石油新投产的6个地热清洁供暖项目全部加入“保供大军”,新增供暖面积900多万平方米。 在地热领域,中国石油发展迅速。毗邻雄安新区的华北油田,高效开采油田深层的地热资源,用于石油新城、万锦新城等小区供暖,坚持100%同层无压回灌,实现地热供暖可持续发展;在辽河油田,锦州采油厂欢三联合站地热应用工程是中国石油典型地热工业应用示范项目,利用10口地热井替代原水套加热炉,实现清洁供热。 中国石油集团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新能源处处长苏春梅告诉记者,中国石油积极开拓地热产业,加大对内清洁替代、对外清洁供能。眼下,中国石油正致力于打造京津冀清洁供暖示范、东北用能替代示范和长三角采暖制冷示范“三大示范区”,受益人口达350万,年替代标煤40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000万吨。 光伏发电谋突破 如果说氢能与地热利用的是石油生产副产品和地质资源,还属于石油公司的业务延伸。那么,光伏发电基本已经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迈向新的领域,开启老油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2021年12月27日,对于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六大基地”之一的玉门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这座巨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年发电约4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97吨、二氧化碳28万吨。 这是中国石油第一个获得保障性并网指标、批复立项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也是甘肃省最大的单体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2020年11月,玉门油田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老君庙采油厂太阳能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年发电总量155万千瓦时,约减少碳排放1545吨,节约标煤626.2吨。其成功运作是玉门油田向新能源业务发展迈出的第一步,也为油田后期光伏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样是在西部,中国石油的绿色清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宁夏销售公司建成国内首座BIPV光伏发电油气合建站,相比传统的BAPV光伏发电模式,效率高、寿命长、成本低。塔里木油田已有12座泵站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灌溉示范站,替代柴油机发电灌溉。目前正在建设塔中沙漠公路太阳能利用工程,完工后将实现全长436公里的沙漠公路光电抽水灌溉全覆盖。 如今,中国石油对外清洁电力新增光伏装机20万千瓦,已有117座加油站开展充电业务、91座加油站开展光伏发电业务。
  • 《“三桶油”等大型石油央企近日纷纷启动碳中和规划,向新能源领域转型——布局新能源,油企胜算有几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7
    • 在碳中和背景下,传统石油公司开始加速推进新能源业务布局。 近日,中石化与协鑫集团、天合光能、隆基集团、中环电子等4家新能源企业,共同召开新能源产业发展视频对话会,表示将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开展合作。除了中石化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大型石油央企,也纷纷加速布局新能源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传统能源公司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对于深耕石油领域几十年的传统油企来说,新能源可谓是全新领域。那么,石油公司布局新能源将面临何种挑战?胜算几何? 石油企业发力新能源 据中石化相关方面透露,未来将与协鑫集团、天合光能、隆基集团、中环电子4家企业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开展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包含合作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制氢、运氢、加氢设施,全力降低成本,实现协同发展;加大电池材料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全力降低光伏组件生产成本;合作推进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项目在中国石化的落地,降低用能成本;推动风光氢一体化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建设。 合作之外,中石化还通过设立新能源公司、参股等方式,加快布局新能源业务。据悉,中石化成立了专门的新能源办公室和资本公司,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去年8月,中石化资本入股亚玛顿集团全资子公司凤阳硅谷智能,布局超薄光伏玻璃产业链;12月,中石化资本又入股了常州百佳年代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布局光伏胶膜产业。 除了中石化,其他“几桶油”在新能源领域也屡有动作。 中海油早在几年前就进入风电、光伏等领域。近日,中海油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十四五”时期将以提升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和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中石油目前在风电、氢能、充电桩等业务上也多有布局。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守海看来,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加速布局新能源是个好事情。“首先,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国家战略,也是我们对全世界作出的承诺,石油央企是国家的主力部队,需要去进行战略部署。另外,从行业发展角度讲,传统能源战略转型是大势所趋,大型石油公司也必需这样做。” 二者确有协同之处 多位受访者表示,传统石油公司进军新能源,看似是进入新的领域,但二者之间确有共通和协同的地方,石油企业可以发挥传统能源优势,更好地与新能源结合。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其实完全有互相结合的点。石油企业既生产能源,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户,油气的生产、储运、加工都耗能,主要是耗电,尤其是大的炼厂、管道公司、油田,一年要消耗几亿甚至十几亿度电。而新能源最大的着力点就是发电,比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传统能源企业消耗的这些电能,可以从传统煤电转换为清洁能源,这是最好的结合点。比如西北地区的油田分散很广,可以布局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理事姜银涛对记者表示。 “这一方面可以节能减排,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并且在自身消耗之外,还可以上网、外输,这本身也是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姜银涛补充说。 陈守海也对此表达了相同看法:“地热、风电、光伏这些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有一定的协同,不同类型的能源协调形式不一样。比如地热开发,主要是地质勘探、打井,再通过热交换技术把地下的热量取出来。‘三桶油’在地质勘探、打井上很专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共通之处。风和光又是另一种协同,它们所能够布局的地方,比如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这些都是‘三桶油’传统的作业区,油企在当地有人力、设备、机构等资源,而这些资源是可以通用的。虽然业务要转型,但不需要重新去开拓,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有基础的,这很重要。” 应把握好转型节奏 尽管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具有可协同之处,但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可小觑。 “石油企业在投资本身上没有什么问题,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整合。”陈守海直言,“和小公司相比,国有大公司的决策链更长,在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上是处于劣势的。虽然上面定下了战略,但到执行环节可能存在偏差,最后结果就不一样了,我认为这是国有大公司转型中的最大风险。” 姜银涛也表示:“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决策效率问题。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经营机制、体制都是很灵活的,但是大型国有企业做决策需要研究、规划、上会、讨论、审批等一系列程序,而做投资决策有一个时效性问题,折腾一两年可能行业的投资风口就过去了。” 此外,多位专家指出,石油公司还应准确把握转型节奏。 “总的来讲,石油时代总会过去,它只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新能源进行完全替代是不太可能的,石油行业的生命周期还是有的。”陈守海指出,“主力部队还是要把石油的阵地坚守住,一方面要发展新能源、推动转型,另一方面仍要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保障能源安全。” 姜银涛表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会逐步过渡,相对来说还是会比较缓和的,因此需要协同发展。石油企业在整体的转型战略规划上,也要站在全产业链来看,不能说哪里热就投哪里,可以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咨询公司,站在局外来做整体的评估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