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筑巢的帽带企鹅通过几秒钟的微睡眠积累了大量的睡眠》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2023年11月30日,法国里昂神经科学研究中心P.-A. Libourel及韩国极地研究所W. Y. Lee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sting chinstrap penguins accrue large quantities of sleep through seconds-long microsleep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筑巢的帽带企鹅通过几秒钟的微睡眠积累了大量的睡眠。

    动物在清醒状态下适应环境的能力取决于睡眠,这种脱离环境的状态被认为对大脑具有恢复功能。随着清醒时间的增加,自稳态调节的入睡压力也会增加。在24/7社会中,睡眠不足很常见,会导致打盹,闭眼导致清醒状态中断几秒钟。与睡眠相关的脑电图(EEG)活动和与觉醒有关的大脑网络失活。这种微睡眠可能是不适应的,尤其是在驾驶机动车时打瞌睡。即使微睡眠不构成威胁,也不清楚它们是否足够长,足以提供睡眠的任何好处。如果微睡眠不仅仅是启动睡眠和完成睡眠功能的失败尝试,那么,在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生态环境下,依赖微睡眠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策略。

    环境意识的降低定义了睡眠,使动物容易被捕食。虽然动物们可以通过集体睡觉来降低这种风险,但对于那些在中心远离接近的捕食者的动物来说,好处是最大的。事实上,野鸭(Anas platyrhynchos)在被其他鸟类安全包围时,会从闭着双眼和两个大脑半球(双半球慢波睡眠(BSWS))的睡眠状态转变为单半球睡眠,睁着一只眼睛,对侧半球醒着,当暴露在群体的边缘时。由于在边缘睡觉是有风险的,而且会导致低质量的单半球慢波睡眠(USWS),鸟类可能会竞争获得和捍卫群体中的中心位置,尤其是在筑巢时。然而,在企鹅等群体鸟类中,来自邻居的种内攻击和穿过群体的鸟类的干扰可能会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来自外部的威胁和蜂群内的喧嚣,目前还不清楚在蜂群中心筑巢是否能带来更好的睡眠数量和质量。

    该研究调查了南极帽带企鹅(Pygoscelis antarcticus)的睡眠情况,这些企鹅筑巢在一个暴露于掠食性鸟类棕色贼鸥(Stercorarius antarcticus)的种群中。在孵化期间,贼鸥主要在种群边界捕食企鹅蛋。因此,当企鹅的另一半外出觅食时,父母中的一方必须持续地保护蛋或小企鹅,它们面临着在保护后代的同时需要睡觉的挑战。此外,它们还必须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巢穴不受企鹅的入侵。虽然研究人员没有直接测量微睡眠的恢复价值,但帽带企鹅在微睡眠中的巨大投入,其特征是潜在的代价高昂的短暂的视觉警惕性缺失(闭眼),以及它们成功繁殖的能力,尽管以这种高度分散的方式睡眠,这表明微睡眠至少可以实现睡眠的一些恢复功能。每次慢波产生的短暂神经元沉默可能为神经元休息和恢复提供了窗口期,其益处可能与SWS发作的持续时间无关。因此,这可能会使动物灵活地将睡眠分为短睡眠或长睡眠,这取决于它们对警惕的生态需求。

相关报告
  • 《Nature | 睡眠压力调节斑马鱼单神经元突触数量》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06
    • 2024年5月1日,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leep pressure modulates single-neuron synapse number in zebrafish的文章。 睡眠几乎是一种普遍行为,其功能尚不清楚。突触平衡假说(synaptic homeostasis hypothesis)认为,需要睡眠来使清醒时突触数量和强度的增加恢复正常。一些针对大神经元群或小树突片段的研究发现了与突触平衡假说相一致的证据,但睡眠是仅仅作为一种允许状态发挥作用,还是在整个神经元范围内积极促进突触下调,目前尚不清楚。 该研究通过反复成像斑马鱼幼体在睡眠-觉醒状态下单个神经元上的所有兴奋性突触,发现突触在觉醒期(自发或强迫)获得,而在睡眠期则以神经元亚型依赖的方式丢失。然而,在长时间觉醒后伴有高睡眠压力的睡眠期间,突触损失最大,而在不间断睡眠的后半夜,突触损失最小。相反,在低睡眠压力期间,药物诱导的睡眠不足以引发突触丢失,除非在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的同时提高腺苷水平。该研究的结论是,睡眠依赖性突触丢失在单个神经元水平上受睡眠压力的调节,而且并非所有睡眠期都同样能够实现突触平衡的功能。
  • 《Nature | 睡眠期间海马表象的再调整》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10
    • 2024年5月8日,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etuning of hippocampal representations during sleep的文章。 作为空间记忆基础的海马表征在形成后会不断完善。为了追踪神经元在离线状态下的动态空间调谐,该研究使用了一种新的贝叶斯学习方法,该方法基于自由移动大鼠的集合记录中的尖峰触发平均解码位置。通过测量这些调谐,研究人员发现海马锐波涟漪中的空间表征在睡眠期间稳定数小时,并且与迷宫探索期间最初观察到的位置场高度一致。 这些表征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其中包括迷宫暴露前的预配置结构,以及在迷宫中出现的θ-振荡和清醒锐波波纹表征,揭示了这些事件在形成集合时的贡献。令人震惊的是,睡眠时的波纹表征可以预测神经元在再次暴露于迷宫时的未来位置场,即使这些位置场偏离了之前的位置偏好。相比之下,研究人员在迷宫暴露前的睡眠和休息期间以及睡眠后期观察到的调谐与迷宫位置场的一致性较差。 总之,新的解码方法使我们能够推断和描述离线期场所场的稳定性和重新调整,揭示了新探索后表征的快速出现以及睡眠在海马表征动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