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过程中环境影响力学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AA5083/Al2O3摩擦加工》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5-08-12
  • 该研究主要针对做深层搅拌摩擦加工对AA5083/Al2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该过程是在每个样品上完成,但而不改变的旋转和移动速度的工具。该工具的引脚是一个螺纹圆柱。拉伸和显微硬度测试被用来评估的过程中,以及这些性质的样品的效果。还研究了样品的微观结构,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照片被使用。结果表明,水下搅拌摩擦加工可生产出完好的AA5083 Al2O3纳米复合材料。对处理后的样品的性能表明,通过显著降低晶粒尺寸,水环境对合金的力学性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报告
  • 《纳米结构等离子体激元Al2O3 / Au-Al2O3 / Al2O3超材料的制备和光学性能》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07-28
    • 不连续多层(DML)薄膜由纳米颗粒金属(NGM)组成,嵌入在介质基质中,引起了人们对工程等离子体激元的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已经报道了通过复合靶的射频溅射对三维亚波长周期性等离子体激元DML结构进行系统的逐层沉积。使用反射光谱椭偏仪和透射光谱技术研究了周期性夹在两个非晶Al2O3层之间的由Au-Al2O3 NGM均匀层组成的DML膜的总体光学响应。通过应用基于多个高斯振荡器的分析光学方法,已经成功建模了环境DML子波长结构。结果,阐明了Au纳米颗粒以及周围和界面介质的尺寸和形状对其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的影响,并确定了相关的膜厚度和有效光学常数。有趣的是,在共振频率和介电函数的检查期间,由于NGM层与LSPR的电磁相互作用,所获得的DML结构具有不同于其NGM成分的特征,这些特征表示超材料特征。 ——文章发布于2017年7月21日
  •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发布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研究方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14
    •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依托节能减阻添加剂教育部工程中心、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12月批准建设。 研究方向 中心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应用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 中心设立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纳米润滑材料、能源与环境催化以及有机功能材料等四个研究室和一个产业化中试基地。 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研究室 主要致力于纳米材料的制备化学研究,期望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具有特种功能的纳米材料并开展其性能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 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材料 吸波材料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SiO2基纳米生物材料 复合纳米抗菌材料 仿生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 少层石墨烯宏量制备 锂离子电池材料宏量制备 纳米润滑材料研究室 主要开展新型节能减摩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环境友好纳米添加剂 可分散性纳米微粒制备 纳米微粒润滑添加剂摩擦学 水基金属加工液添加剂 润滑材料组分、结构与性能演变规律 ★纳米复合薄膜 分子有序超薄膜及其摩擦学 有机、无机复合减摩抗磨涂层 仿生结构表面构建及性能调控 ★纳米复合钻井液 能源与环境催化研究室 长期致力于纳米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光催化分解水、CO2光还原、有机污染物消除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半导体光催化 缺陷态TiO2 硫属化合物 有机聚合物 理论计算 ★稠油降粘 稠油催化改质 稠油乳化降粘 ★生物电化学 双极电化学 电化学酶促合成 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 螺烯化学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设计与合成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手性 手性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光电特性 类螺烯结构的设计与构筑 ★ 有机功能材料 基于并三噻吩的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OFET) 基于二噻吩并噻咯的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OSC) 基于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自组装行为与纳微特性 基于环状四联噻吩的树枝状化合物的合成与物性 ★ 有机光化学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光化学合成 稠合噻吩的敏化与光物理 荧光化学传感器 中试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纳米材料制备化学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低品油气资源开采纳米材料 纳米杂化阻燃剂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 节能减阻添加剂 ★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 传质与梯度控制合成 纳米材料的纯化与分离 干燥、捕集与造粒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随着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工作的不断深化,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逐步形成了以公司为工程技术开发核心,以国家工程中心为应用基础研究平台,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公共服务平台,以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孵化企业培育基地,以纳米材料产业园为规模化企业产业化基地的全链式协同创新运营模式。 抢滩纳米材料前沿,实现“芯”突破 此前,500nm以下规格的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基本依赖进口,是我国高端电子封装制造的“卡脖子”材料,破解这一难题,对我国芯片产业链实现国产化,确保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而解决这一尴尬局面的,正是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中心,建成了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小试、中试和工程验证试验平台及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实验平台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孵化基地。 针对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的需求,中心采用液相法制备粒径可控的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实现二氧化硅在微/纳米尺寸下的可控制备。 “项目通过原料纯化、反应条件调控和核心设备的研制,已实现20、50、100纳米的产业化,解决了我国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中心总工程师张治军介绍,电子级球形SiO2实现进口替代,为芯片产业链的国产化战略实施提供基础原材料,确保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 科技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并最终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服务于产业链升级。目前,研发团队正在思考,如何把纳米材料作为核心,上面延伸到原料,下至终极用户,完善产业链,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