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条新规划过江通道穿越江豚保护区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1
  • 5条新规划过江通道穿越江豚保护区.发布时间:2018/09/14 08:48 来源 :南京日报 过江通道怎么建?要听江豚的意见。在我市新一轮过江通道规划中,有5条涉及江豚保护区。目前,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工程对江豚保护区生态影响论证专题研究已经完成,今日将进行专家评审。该研究也将为今后其他通道的建设提供依据。在“南京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与过江通道位置关系示意图”上,保护区被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涉及保护区的共有5条过江通道: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汉中西路过江通道、长江五桥、锦文路过江通道以及地铁四号线北延。正在进行施工前期准备的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拟以隧道形式穿越长江,正位于江豚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 “今年新发布的《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将南京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纳入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江豚对水质以及震动和噪音非常敏感。”市公建中心计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他们便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研究中心和东南大学,就工程对江豚的影响进行论证。由于已通车的扬子江过江通道距离建宁西路最近,这两家研究单位以该隧道为样本,对其所处的水域环境及通车后的震动、噪声影响进行监测,并结合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的地质状况建模,来预测通车后对江豚的影响。目前这些工作已经完成,结论是,在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得当的前提下,施工期和运营期对江豚基本无影响。今天,相关部门将对论证专题进行审查。 不过,市公建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目前长江上没有隧道在施工,因此盾构机掘进时的噪音和震动,还有待开工后进一步监测。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工期计划3年,工程方不仅做了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尤其是春季繁殖期的监测,还预留了通车后两年的监测费用。“如果施工有影响,在不影响整体进度的情况下,会尽量避开江豚繁殖期,或是减慢盾构机的推行速度。”相关负责人说,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江豚保护区影响论证方案一旦通过专家评审,也将作为今后汉中西路、锦文路等过江通道对保护区影响的论证依据。 记者获悉,其实早在2014年长江五桥开工建设前,我市就首次对江豚保护区进行了影响论证。长江五桥位于江豚保护区的核心区,目前桥墩正在施工,主要采用驱豚器对周围水域江豚进行驱赶,避免误伤。同时,设专人对施工环保情况进行监测。五桥开通后,桥面还设有径流系统,使得雨水和污水不下江,保护江豚的生存环境。(责任编辑:zhaoyuwan)相关阅读: 依澜郡丨业有专攻,用毫厘精研创造美好生活惊!网红小姐姐齐聚这里,竟然是因为...撬动南京北 新江北遇见孔雀城有限房价项目推出特价房 是为跑量还是营销策略?老旧小区装电梯究竟“卡”在哪?三大难题待解决 中国网地产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以引导正确的行业舆论导向为己任,为行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产业提供一个高效沟通与互动的优质平台。.

相关报告
  • 《长江新螺保护区整治显成效,江豚种群数量稳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12
    •  3月15日,由国家环保部等七部委组成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专家组对新螺保护区进行评估。上午9时,专家组实地考察南门洲江段,当刚登上船不久就在新堤夹发现成千上万只野鸭铺天盖地在江面盘旋,令专家组惊叹不已,专家组成员、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熊嘉武教授说:“这些年在长江中游发现这种场面极为罕见”。当船继续前行至南门洲尾时,一群江豚在那里此起彼伏,嬉戏玩耍,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王丁研究员是国际着名的鲸豚类专家,此情此景令他兴奋不已,他激动地现场当起了解说员,向专家组其他成员详细介绍江豚的活动形态及生活习性,并指示船员继续跟踪,流连忘返。正在此时,保护区管理人员又接到长航公安巡逻民警打来的电话,告知距离南门洲下游5公里的赤壁江段发现约10头江豚正在活动。据保护区巡护人员介绍,上述场景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呈现。   2016年以来,新螺段保护区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在涉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开展保护区环境整治,共拆除码头、堆场101处,合计转运砂石料近百万方,拆除设备设施80多台套、房屋近5000平方米,迁移趸船5艘,关停企业4家,保护区岸线乱占乱用得到了整治,非法采砂得到有效遏制,非法捕捞已难见踪影,全年禁捕正在全面实施,部分江段生态修复已经启动,保护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好转。2017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行动显示,在长江干流大部分江段长江江豚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护区江段考察江豚头次超过了2006年和2012年两次江豚考察的头次,江豚种群数量基本稳定。专家组认为,新螺段保护区环境整治成效显着,生态效益已初步显现。
  • 《长江江豚保护:迁地保护背后的气候困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6
    • 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是“九曲回肠”的荆江江段上一处并不起眼的急弯,江水至此,向北迂回21公里再奔流向东,百转千回、浩荡入海。 1972年夏,汛期的大水将天鹅洲两端的河道冲开,弯道取直,自然“开挖”了两公里航道,从此,长江主干道与天鹅洲故道隔岸相望。每年丰水季节,这座江心孤岛被新旧河道围作“天鹅抱蛋”的形状,故名曰“天鹅洲”。如今,近40头幸运的长江江豚就快乐地生活在此。 长江江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列为濒危物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两种哺乳动物之一,另一与江豚极为相似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已于2006年被科学家认为“功能性灭绝”。 截至2006年,整个长江流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比大熊猫还要少。更严重的是,长江江豚正在以每年6.4%的速度减少,若不加以保护,最快15年内就会惨遭灭绝。 早在1992年,湖北石首就在天鹅洲,正式成立了首个长江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管长江89公里石首江段和天鹅洲故道水域。在野生保护举步维艰的长江中下游,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地区,天鹅洲已成为正在迅速衰减的长江江豚种群为数不多的避难所。 作为生态代价,白鱀豚灭亡的惨痛教训言犹在耳。如何避免江豚再步后尘、经济发展与物种保护之间究竟应寻求怎样的平衡,成为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简称蓝思观察团)长江江豚站的关注焦点。 迁地保护背后的气候困局 即使在长江航道最繁忙的时段,几公里外的天鹅洲故道依旧静得只能听见江风撩拨水面的声音。对长江江豚来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天堂,全面禁止工业生产和通航使天鹅洲成为所有江豚保护区中饲养、繁殖做得最为成功的一个案例。 早在1986年,学界就已提出长江豚类保护的构想: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半自然迁地保护、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三条主线并行。 2001年,农业部发布《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长江豚类迁地保护行动计划》。此后,三大国家级豚类保护区——湖北长江天鹅洲、洪湖新螺、安徽铜陵;四个省、市级保护区——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安庆,江苏镇江先后获批建立;而天鹅洲和铜陵同时作为迁地保护区探索异地保护路径;武汉白鱀豚馆则作为人工饲养、繁殖研究基地进行人工养殖论证。至此,长江豚类保护体系基本成形。 事实上,这样庞大的保护体系最初是为白鱀豚而建的。2002年7月14日,被武汉白鱀豚馆的专家们精心呵护了23年的我国最后一头白鱀豚“淇淇”走了。保护的政策、场地、专家都在,保护对象却没了。 “白鱀豚的研究和保护开展的太晚了,除了专门研究的学者,没人觉得它重要。”谈到“淇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教授依然痛心疾首,“江豚保护绝不能再走老路。所幸的是,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 王丁口中的成功案例就是天鹅洲保护区,实际上这里的确是迁地保护的极佳选择。 早在1990年,天鹅洲故道就从长江中引进了5头江豚。每年涨水时节,连接故道与长江的小河口闸可以开闸放水,与长江相通;而枯水季节,滩涂裸露,天鹅洲故道又变成相对独立的半封闭式天然水域。和长江相似的水文环境及捕食条件,加之禁航、禁渔、远离工业污染的生存环境,到今年观察团到访之时,故道中江豚的数量已自然繁殖到近40头,每年还会有2-4头小江豚出生。 “长江主干道、洞庭湖、鄱阳湖中江豚数量逐步减少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任胡良慧告诉观察团,“天鹅洲是世界上鲸豚类动物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案例。” 江豚种群总算保存下来了,但这中间却充满了致命的隐患。 2008年2月2日,南方地区骤然降温,一夜之间,天鹅洲故道全部结冰,冰层厚度达1-2公分。接到电话,王丁教授的心又凉了一大半。“江豚每隔40秒就要出水呼吸一次,故道冰封,全部江豚随时可能窒息而死。” 保护区20多艘渔船全部出动24小时破冰,连续作业半个多月,基本清理了所有结冰江面。然而,2009年刚开春,漂浮在天鹅洲上的江豚尸体陆续被发现,一共6头,都是伤口感染致死,其余20余头也都有伤痕。 “江豚为了呼吸想用背部顶开冰层,因此每只都有受伤。比较严重的无法自愈,到了春天,随着温度上升,伤口都感染了。”参与救护的天鹅洲保护区工作人员丁泽良告诉观察团。 然而,极端气候对迁地保护的考验还远不止此。 据观察团了解,天鹅洲沿岸20万群众的生活用水常年依靠故道中的江水供给。2011年5月,长江大旱,故道水位下降4米,创历史最低值。沿岸居民为保证生活和灌溉用水一度与保护区发生冲突。最后,经保护区与闸口协调,开闸放长江水才缓解了江豚缺水危机。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迁地保护的打击有时是致命的。”王丁说,“面积狭小的保护区承载能力有限,一旦发生疾病和气象灾害整个种群将会遭受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