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首次揭示南海扩张期地幔本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3-14
  • 南海是由欧亚大陆东部裂解形成的洋盆,也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盆。由于位于欧亚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块交界处 ,南海的形成原因极具争议。关于南海下部具有太平洋型还是印度洋型地幔,一直是地球科学界探讨的重要科学问题。南海打开的动力学过程及其下部地幔组成,最可能在南海扩张期洋壳(玄武岩)中得到记录。然而,新生代以来,南海被上千米的巨厚沉积层所覆盖,扩张期洋壳样本无法获得。

      2014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参加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IODP_349 航次)首次钻透南海沉积层,获得了南海扩张期洋壳玄武岩。近期,由 张国良团队主导 的一项研究 获得了南海2个海盆钻孔玄武岩岩芯的主、微量元素和 Sr-Nd-Pb-Hf 同位素数据,发现西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具有明显的差异。西南次海盆扩张期玄武岩具有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特征( E-MORB ),而东部次海盆同时存在富集型( E-MORB )和亏损型玄武岩( N-MORB ) 。在 Sr-Nd-Pb-Hf 同位素组成上,2个次海盆都属于印度洋型地幔(地球化学上称为“ Dupal 异常”),且存在明显的组成差异。这说明,南海的2个次海盆之间具有不同的地幔演化历史。

      为揭示南海存在印度洋型地幔,以及2个次海盆之间存在不同的地幔演化历史的原因,张国良团队模拟了海南地幔柱和大陆下地壳对亏损上地幔组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东部次海盆玄武岩同位素组成需要混入海南地幔柱组分达 40% ,这反映了海南地幔柱组分与太平洋型亏损地幔之间的混合关系;而西南次海盆地幔组成(如亏损 Pb 同位素的特征),反映了南海张裂过程中有大陆下地壳的混入。该研究认为,南海张裂过程中混入的海南地幔柱和大陆下地壳都有 Dupal 异常的特征,是南海存在印度洋型地幔的原因。据此,研究提出了一个南海初始裂解过程的模型:新生的海南地幔柱在南海打开过程中可能起到了助推作用,海南地幔柱不仅混染了南海下部的亏损地幔,而且可能促进了大陆下地壳有效混入软流圈。 该研究有助于认识南海张裂过程和原因,以及印度洋型地幔的本质和成因。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上。该 研究得到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首次揭示西太平洋卡洛琳高原组成和成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21
    •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Chemical Geology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国良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个火山活动形成的洋底高原,综合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东部海山链系统形成于同一个来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自近半个世纪前“地幔柱假说”提出后,常被用来解释巨大洋底高原和一系列有年龄序列的海山链成因。但是,地球上的海山链和洋底高原大多单独存在,一直没有证据显示存在二者成因相连的现象。实际上,北半球太平洋除夏威夷海山链以外,由正在活动的热点形成的还有一个卡洛琳海山链。与黄帝岭-夏威夷海山链不同的是,卡洛琳海山链西端连接一个巨大的卡洛琳隆起,直径约600km,位于马里亚纳岛弧南端、雅浦岛弧以东的三角区,由东、西卡洛琳脊组成。卡洛琳隆起对西太平洋岛弧系统演化有重要影响,改变了马里亚纳-雅浦岛弧系统的构造演化轨迹,目前正以极低速率(<6 mm/yr)向雅浦海沟汇聚。尽管DSDP 57站曾在东卡洛琳脊北侧获得几块玄武岩,但是卡洛琳隆起整体的地质学性质和年代都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国良研究团队2015年通过“科学”号考察船对卡洛琳隆起主体不同部位进行了拖网基岩采样,获得样品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以及少量碱性玄武岩,并对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获得的拉斑玄武岩微量元素与原始地幔的分布形式总体相似,与Ontong Java和冰岛玄武岩也非常相似,碱性玄武岩在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上则与东部海山链玄武岩几乎重叠。这些结果证明卡洛琳隆起是一个中等尺度的洋底高原(大火成岩省)。 放射性年代学结果显示,这些拉斑玄武岩形成于15-24Ma之间,明显老于东部卡洛琳海山链(1-12Ma)。构造恢复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均显示,卡洛琳高原形成于卡洛琳海盆扩张时期的扩张中心附近,导致其与冰岛玄武岩组成相似。获得碱性玄武岩年龄为约8Ma,这与Ontong Java、Hikurangi等典型洋底高原主体形成后出现的碱性火山活动相似,地球化学对比结果显示与东部卡洛琳海山链玄武岩可能来自同一个源区类型。 实际上,卡洛琳海山链最年轻的洋岛(科斯雷岛)年龄只有1-3Ma,在造盾期只出现碱性玄武岩。与夏威夷热点相似的是,科斯雷下部也有一个深达核幔边界的低剪切波速异常(属于太平洋低剪切波速异常区);科斯雷火山岩异常高的3He/4He比值,这也符合下地幔来源的特征。板块构造恢复也显示,在25-30Ma时卡洛琳热点位于雅浦海沟以东的卡洛琳高原附近。值得注意的是,卡洛琳高原碱性火山岩形成时代较晚,可能与地幔柱低程度富CO2熔体交代岩石圈后的重新熔融有关。综合研究认为:卡洛琳海山系统形成于一个中等尺度的初始地幔柱,形成卡洛琳洋底高原主体后,随板块运动顺序形成了东部的海山链,由于岩浆量逐渐减少、火山岩碱性也逐渐增强,这些均说明卡洛琳系统是一个短周期(相对夏威夷链)的地幔柱。该成果对于揭示西太平洋板块构造演化、洋底高原成因环境以及地幔柱本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张方毅博士等发表最新研究论文,首次将地幔的热状态、氧化还原状态和大气成分演化历史有机关联起来,论证地幔氧逸度长期保持稳定,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地球多圈层系统的协同演化历史提供了全新视角。成果于8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地幔氧逸度控制地幔中挥发分的赋存形式和活动性,影响幔源岩浆活动中释放的挥发分组成,进而影响大气成分。因此,研究自冥古宙以来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对认识深部碳循环、大气成分演化以及生命起源等重要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地幔氧逸度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幔源熔体的氧逸度研究来实现。然而,由于Fe3+在石榴子石中的稳定性会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在地幔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幔源岩浆的氧逸度会随着熔融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不同深度起源熔体的氧逸度差异不仅受控于地幔固有氧逸度(Fe3+/ΣFe比值),而且还受控于岩浆的起源深度。 为了直观对比地质历史时期不同起源深度的熔体反映的地幔氧逸度特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的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参数:“潜能氧逸度”。这一参数参考了经典的“潜能温度”的定义,其代表了地幔在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假设其不发生熔融减压上升至1GPa时的氧逸度。使用 “潜能氧逸度”这一参数可以直接对比不同深度起源岩浆地幔源区的氧化还原状态,因此可以用来约束地幔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历史。 建立“潜能氧逸度”参数后,研究者们收集整理了全球自3.8Ga以来正常的环境地幔(指未受俯冲带和地幔柱影响的地幔橄榄岩)衍生玄武岩和地幔柱衍生的科马提岩和苦橄岩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约束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和热状态的长期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太古宙岩浆的氧逸度显著低于太古宙之后岩浆的氧逸度。与此同时,岩浆的氧逸度与地幔潜能温度和熔融压力表现出了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现象指示太古宙时期高地幔潜能温度所造成的部分熔融深度大可能是导致太古宙岩浆氧逸度偏低的原因。在将所有幔源岩浆的氧逸度校正至“潜能氧逸度”之后发现,无论是环境地幔还是地幔柱源区(下地幔)的氧逸度自冥古宙以来均保持不变,而造成幔源岩浆氧逸度变化的原因则是地幔熔融深度和程度的变化。 研究成果以“The constant oxidation state of Earth’s mantle since the Hadean”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张方毅为第一作者,孙卫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意大利罗马大学Vincenzo Stagno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丽鹏副研究员、陈晨博士、刘海洋副研究员和李聪颖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77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