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乙烯调控细胞壁合成抑制水稻根生长的新机制》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7-15
  •    乙烯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解析已较为清楚。乙烯信号经各组分的转导,从内质网到胞质,最终流向细胞核,促进核心转录因子ETHYLENE-INSENSITIVE3/EIN3-LIKE1 (EIN3/EIL1) 在细胞核中积累。然而,人们对乙烯是如何通过影响下游生物学过程来调控生长的认识还较为有限。细胞壁由大分子多糖、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质和木质素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它与植物细胞的形态发生密切相关,并最终决定了器官的可塑性生长。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和周奕华研究组通过分析水稻根部乙烯反应过程中,细胞壁形态、组分和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变化,发现乙烯能促使细胞壁增厚和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其中包括了CELLULOSE SYNTHASE-LIKE C1, 2, 7, 9, 10 (OsCSLC1, 2, 7, 9, 10)和CELLULOSE SYNTHASE A3, 4, 7, 9 (OsCESA3, 4, 7, 9)。通过基因过表达材料和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发现参与水稻木葡聚糖(Xyloglucan, XyG)主链合成的葡聚糖合酶基因OsCSLC2及其同源基因,在乙烯促进根部细胞壁中木葡聚糖合成和乙烯抑制根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乙烯主要诱导木葡聚糖在水稻根尖伸长区和分化区的表皮细胞壁中积累。此外,乙烯还增强了由纤维素合酶CELLULOSE SYNTHASE A催化的纤维素(Cellulose)在细胞壁中的沉积。在遗传互作关系中,OsCSLC2作用于ETHYLENE-INSENSITIVE3-LIKE1(OsEIL1)介导的乙烯信号下游,并且OsEIL1直接激活OsCSLC1, 2, 7, 9基因的表达。此外,生长素信号通路协同参与上述调控过程。乙烯促进木葡聚糖和纤维素的积累,可能加强了细胞壁中木葡聚糖和纤维素交联网络(XyG-cellulose crosslinking network)的形成,从而限制了细胞壁的延展性和细胞的伸长,最终抑制了根的生长。这些发现将植物激素信号与细胞壁的合成联系起来,拓宽了我们对水稻和其他作物根生长可塑性的理解。此外,该研究还发现,CSLC家族基因也参与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种子表皮株高、结实率和根系形态等多种农艺性状。

          该项研究以“CELLULOSE SYNTHASE-LIKE C proteins modulate cell wall establishment during ethylene-mediated root growth inhibition in rice”为题,于2024年6月29日在线发表于The Plant Cell (DOI:10.1093/plcell/koae195)。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发现长非编码RNA调控学习记忆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1
    •         4月3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强研究组题为Activity dependent LoNA Regulates Translation by Coordinating rRNA Transcription and Methylation 的研究论文,文章中首次发现并命名了长非编码RNA LoNA,揭示了LoNA通过调控蛋白翻译来影响学习记忆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机制。   神经元活性依赖的新蛋白合成对学习记忆过程至关重要,核糖体的生物合成则是细胞内蛋白质翻译的关键限速步骤,其合成主要的场所是在细胞核的核仁部位。刘强研究组首次鉴定了一个核仁特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 LoNA,可以同时调控核糖体的关键成分——核糖体RNA的转录以及转录后甲基化修饰两个过程。通过影响核糖体DNA的表观遗传修饰以及RNA转录酶在DNA上的附着来影响其转录水平,以及转录后甲基化修饰两个层面影响核糖体的生物合成,最终影响蛋白尤其是突触相关蛋白的翻译。   刘强研究组同时发现,LoNA的表达水平高度依赖于神经元活性,具体表现为接受氯化钾刺激的神经元中的LoNA水平显著下降,同时学习记忆等行为学刺激可以显著降低小鼠的海马区LoNA的水平。降低LoNA水平则可以解除对核糖体RNA转录以及转录后修饰的抑制,增加核糖体的生物合成。动物实验表明,在小鼠的海马区特异性敲低LoNA,可以显著增加突触相关蛋白的水平,提高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学习记忆行为。   阿尔茨海默症是典型的以学习记忆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很高,但是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刘强研究组的研究揭示,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模型小鼠中敲低LoNA可以显著恢复核糖体RNA的水平,同时减轻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该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靶点和全新的方向。   刘强是该文的通讯作者,刘强实验室的博士生李定丰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基金资助。
  • 《中国科学家揭示冠状病毒核酸内切酶nsp15调控宿主蛋白翻译的新机制》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8-22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家禽病毒病监测预警和防控团队首次系统阐明了冠状病毒核酸内切酶nsp15调控宿主蛋白翻译系统的分子机制,为深入理解冠状病毒劫持宿主细胞翻译机器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病原学权威期刊《PLOS Pathogens》上。 Nsp15作为冠状病毒特有的保守蛋白,具有核糖核酸内切酶(EndoU)活性。既往研究表明,该蛋白可通过剪切病毒复制产生的负链RNA,减少病毒双链RNA(dsRNA)积累,在病毒复制转录和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团队前期研究发现,nsp15能通过降解病毒dsRNA,抑制PKR-eIF2α信号通路激活,进而干扰抗病毒应激颗粒形成(PLOS Pathogens, 2021)。然而,nsp15与宿主细胞的互作网络及其功能机制仍有待阐明。 该研究发现来自四个冠状病毒属的nsp15均能显著抑制宿主蛋白合成,并诱导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PABPC1发生核滞留,且这一过程严格依赖其EndoU酶活性。Nsp15特异性结合病毒RNA、237种宿主RNA、809个宿主蛋白,其中宿主RNA编码的蛋白以及809个互作蛋白显著富集于核糖体生物发生、RNA加工和翻译调控等通路。这些发现揭示了nsp15靶向宿主RNA和蛋白,干扰宿主蛋白翻译过程。 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为模型,进一步解析nsp15在感染过程中的动态调控机制,发现野生型IBV凭借功能性nsp15有效控制病毒dsRNA积累,以不依赖PKR-eIF2α通路的方式抑制宿主蛋白翻译,同时维持PABPC1的胞质定位;EndoU活性缺陷突变株rIBV-nsp15-H238A则导致病毒dsRNA异常积累,激活PKR-eIF2α通路介导的翻译关闭,并引发PABPC1核转位,不利于病毒蛋白翻译;在PKR-eIF2α通路缺失条件下,野生型IBV仍保持翻译抑制能力,而突变株的抑制作用显著减弱。以上结果证实nsp15具有独立于PKR-eIF2α通路的翻译调控功能,且通过减少dsRNA的积累,帮助病毒规避了不利于其复制的PKR-eIF2α通路。 该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nsp15在冠状病毒感染中的双重调控机制:一方面通过调控病毒dsRNA水平,避免激活对病毒蛋白翻译有害的PKR-eIF2α通路;另一方面通过靶向宿主RNA和蛋白质网络,特异性抑制宿主蛋白翻译系统。这些发现不仅阐明了nsp15介导的宿主翻译关闭这一保守机制,更为理解冠状病毒高效利用宿主资源的分子基础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