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揭示纳米反应器在液相加氢反应中的空间限域效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19
  •  中空纳米反应器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空间限域效应,在催化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在催化过程中,影响催化性能的因素较多,尤其是在液相加氢反应中,催化剂结构以及反应条件等都会对催化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如何明确地阐明和评估纳米反应器在液相加氢反应中的空间限域效应仍具挑战。
      近日,青岛能源所王光辉研究员联合大连化物所刘健研究员报道了一种普适性的策略:将合成的PdCu纳米粒子分别引入到空心碳球的外表面(PdCu/HCS)以及封装到空心碳球的空腔中(PdCu@HCS),构建了两种具有可比性的纳米反应器。这两种纳米反应器除了PdCu纳米粒子的空间分布不同外,其余结构特征均相似。以这两种纳米反应器为催化剂,利用双室反应器进行液相加氢反应,通过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纳米反应器在液相加氢反应中的空间限域效应。

      研究发现,相比于PdCu/HCS催化剂,PdCu@HCS的空腔可以对小分子烯烃或者H2产生富集作用,从而提高小分子烯烃的加氢反应速率;进一步增大烯烃分子的尺寸,由于PdCu@HCS壳壁的扩散限制效应和分子筛效应,可以减缓甚至是抑制烯烃分子的加氢反应。另外,在苯乙炔的加氢反应中,PdCu@HCS的空腔可以提高中间产物苯乙烯在空腔中的浓度以及停留时间,促使其进一步的加氢生成苯乙烷。最后,以PdCu@HCS为催化剂,硝基苯和9-甲醛菲为原料,高选择性地合成了相应的亚胺产物;由于PdCu@HCS壳壁的分子筛效应,避免了亚胺分子与空腔内PdCu纳米粒子的接触,从而避免了过度加氢的发生。
      上述研究工作为理解和评估纳米反应器在液相反应中的空间限域效应提供了直接的例子。另外,报道的合成策略有望拓展到其他金属体系,并且通过改变合成条件可以实现对空心碳球结构以及金属负载量等参数的定制。因此,利用该合成策略可以设计一系列不同结构的空心碳球纳米反应器。这些纳米反应器可以作为理想的模型催化剂,用于催化反应中空间限域效应、传质扩散以及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进一步指导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青岛能源所的博士后董超和博士生于群,通讯作者是大连化物所刘健研究员和青岛能源所王光辉研究员。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纳米反应器策略合成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1
    • 负载型双金属纳米催化剂是多相催化领域中一类重要的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生物质转化、精细化工等各种催化过程。浸渍法是制备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可控性差,得到的双金属纳米粒子尺寸较大、粒径分布广、合金程度低,从而导致催化性能差,金属利用率低。液相中的种晶生长法可以实现对双金属纳米粒子尺寸、形貌和组成的精确调控;但是,通过胶体沉积的方法将其负载到载体上时,通常会出现金属纳米颗粒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团聚的现象,并且金属纳米粒子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也导致催化剂的稳定性差。因此,开发新的合成策略实现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的高效、可控制备是非常必要的。   近日,青岛能源所王光辉研究员、江河清研究员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刘健研究员开发了一种通用型的纳米反应器策略合成Pd基双金属催化剂。此策略将液相中的种晶生长法成功运用到固相中——通过化学配位作用将Pd纳米簇种晶和第二元金属前驱体均匀地引入到固相载体中,在还原过程中实现双金属的固相种晶生长,最终获得双金属纳米粒子尺寸、组成可控同时负载均匀的双金属催化剂。此策略操作简易过程简单,易于放大,可以合成多种Pd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尺寸范围2~3 nm),包括PdAu、PdRu、PdCo、PdNi、PdZn、PdAg、PdCu等双金属纳米催化剂。进一步研究表明,与相应的单金属相比,Pd1Au1/4双金属催化剂在甲酸分解产氢中显示出增强的催化性能,证明了Pd和Au之间的协同效应。此外,该策略得到的催化剂载体具有珊瑚状结构,易于成型;成型后的催化剂对甲酸分解产氢仍具有良好的活性,TOF值可达3684 h-1,重复使用五次催化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该研究工作为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上述工作发表在《Materials Today》杂志上(DOI: 10.1016/j.mattod.2020.05.017),第一作者是青岛能源所的田正斌博士,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的刘健研究员和青岛能源所的江河清研究员、王光辉研究员。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所内合作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图 田正斌)
  • 《青岛能源所揭示出磁场流化床反应器的流型转变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24
    • 磁场流化床反应器是将鼓泡流化床反应器和电磁场相结合的产物,常用来处理气固非均相反应,尤其是固体颗粒具有磁性的情况。如果物料是由磁性和非磁性两种颗粒组成的,被称为混合物料磁场流化床。同传统鼓泡流化床一样,磁场流化床也存在许多流型,每个流型都有自己独特的流体动力学特性,适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流型的优势,必须掌握磁场流化床存在的流型及其转变规律。   根据磁场和操作气速施加的顺序不同,磁场流化床有“先加磁场”和“后加磁场”这两种操作模式。为了揭示这两种操作模式下的流型及转变规律,青岛能源所多相反应工程研究组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工作。通过绘制操作相图清晰地揭示了混合物料磁场流化床在两种操作模式下的流型转变规律,如图1a和1b所示。同时研究发现:在两种操作模式下,磁场流化床的流型转变存在较大差异;在大多数操作区域内(图1c中I、III和IV),磁场流化床反应器的状态仅取决于操作气速和磁场强度的大小,与操作模式无关;但在操作区域II内,磁场流化床的流动状态不仅与操作气速和磁场强度的大小相关,还与操作模式密切相关,在“先加磁场”操作模式下,混合物料磁场流化床会形成磁稳定流型(如图1d所示),而在“后加磁场”操作模式下,混合物料磁场流化床中会发生两种颗粒完全分级(如图1e所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存在上述差异是因为磁稳定状态是一种亚稳定平衡状态,只能在“先加磁场”操作模式下存在,无法通过“后加磁场”得到。处于磁稳定流型的磁场流化床兼具了鼓泡流化床反应器(压降低)和固定床反应器(单程转化率高)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处理各种气固接触传质体系。本项研究明确了如何获取磁稳定流型及其操作范围,对磁场流化床的稳定操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工作发表在化学工程领域重要国际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 360: 686-700)上。该工作得到李洪钟院士的指导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808232)的资助(文/图 朱全红)。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18.1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