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水稻次生壁形成调控机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07
  • 次生壁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天然次生壁常被生产成多种纤维制品,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作为造纸业和生物能源的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次生壁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影响生命活动的众多生理过程。例如,水稻中次生壁合成水平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株高、抗倒伏性等重要的农艺性状,因而其合成受到严格调控。研究发现,大量NAC、MYB等类型的转录因子构成复杂的网络,以应答植物体内外各种信号、精准调控次生壁生物合成。然而,迄今为止鉴定到的负调控因子极少。Increase leaf angle1 (ILA1) 是前期报道的调控次生壁形成的Raf-like MAPKKK蛋白,互作蛋白ILA1 interacting protein4 (IIP4) 是其磷酸化底物,生物学功能未知。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奕华研究组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iip4突变体,发现其突变体次生壁厚度明显增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略有上升,表明IIP4负调控水稻次生壁的合成。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IIP4与次生壁合成的顶层关键调控因子NAC29/NAC31互作,抑制其下游所调控基因、如MYB61、CESA4、CESA7、CESA9的表达,从而干扰次生壁合成。被ILA1磷酸化的IIP4亚细胞定位发生改变,由核中转移到细胞质,导致细胞核中的互作蛋白NAC29/NAC31被释放,促进下游基因的表达和次生壁合成。对IIP4的序列分析发现,它具有规律重复的非典型CCCH基序(C-X4-C-X10-C-X2-H)。IIP4同源蛋白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且高度保守,暗示其功能的重要性。IIP4对次生壁合成的调控作用可以用于改良作物抗倒伏性。该研究解析了ILA1-IIP的信号转导通路,为阐明水稻次生壁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作物高产优质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11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Plant杂志上。研究工作受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转基因专项和青促会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cell.com/molecular-plant/abstract/S1674-2052(17)30338-6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转座子改良水稻性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9
    •     转座子(TEs)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DNA重复序列,约占水稻基因组的35%。转座子是植物产生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基因表达及表型变异。水稻的泛转座子变异图谱研究表明,转座子在水稻驯化和育种性状改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带领的科研团队,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OsGRF4 and OsSNAC1 alleles for improving rice agronomic traits by CRISPR/Cas9-mediated manipulation of transposable elem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水稻基因OsGRF4或OsSNAC1的非编码区进行转座子编辑,实现了对目的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同时,该研究创制的优良等位基因为作物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策略。     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子(MITEs)是短小而非自主的DNA转座子,是水稻基因组中数量较多的转座元件,且与至少58%的水稻基因相关。研究表明,MITEs是水稻基因表达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而利用MITE插入多态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有助于挖掘并控制农艺性状的潜在基因。 该研究推测,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设计基因非编码区的MITEs转座子分布可以上调或下调目标基因的表达,从而创制新的基因等位基因型以改良水稻性状。为验证这一设想,科研人员选择水稻中的生长调节因子4基因OsGRF4和胁迫响应基因OsSNAC1进行研究。研究显示,OsGRF4可正向调控水稻产量的相关性状,在其终止密码子下游的1200bp内插入一个294-bp的PIF/Harbinger超家族MITE;OsSNAC1可以增强水稻的耐盐性,但在其上下游非翻译区未检测到MITE。研究发现,水稻某些基因下游非编码区中的MITE可以介导靶基因的翻译抑制。因此,研究认为,通过CRISPR/Cas9技术删除OsGRF4下游非翻译区中的MITE,可以创制出过表达的等位基因型。研究针对OsGRF4基因的MITE靶区域,设计构建了2个CRISPR/Cas9 sgRNAs,并对其进行编辑。科研人员对得到的无转基因的纯合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OsGRF4基因的MITE删除,提高了OsGRF4mite突变体中靶蛋白的丰度,并改善了与产量相关的农艺现状。水稻基因上游非翻译区中的一些MITEs可作为增强子,如miniature Ping (mPing) TE可以增强盐胁迫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将430-bp的mPing插入耐盐基因OsSNAC1的上游非翻译区。进而,科研人员剖析得到的纯合突变体发现,OsSNAC1基因的MITE插入,提升了盐胁迫下OsSNAC1MITE突变体中靶基因的转录水平,并增强了它的耐盐性。上述成果为转座子驱动的作物遗传育种提供了新途径。研究工作得到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海南省相关项目的支持。
  • 《我国科学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正癌变基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李丹丹
    • 发布时间:2020-03-21
    • 2020年2月17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吕志民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新建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mutated TERT promoter inhibits brain tumour growth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作为载体表达拥有腺嘌呤脱氨酶活性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as9融合蛋白以及对应的单向导RNA(sgRNA),实现精准修正恶性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该研究使用腺相关病毒作为碱基编辑器CjABE的表达载体,精准修正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从而减少肿瘤细胞中TERT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抑制其分裂,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的衰老及凋亡。原位注射表达CjABE的腺相关病毒能够有效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该研究开创性地利用基因编辑以修正癌变基因,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并揭示了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突变是肿瘤精准治疗的靶点。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