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活体染色体识别与追踪揭示了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错误的空间路径》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23
  • 2024年7月1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题为Live chromosome identifying and tracking reveals size-based spatial pathway of meiotic errors in oocytes的文章。

    卵母细胞中相对较小染色体的减数分裂错误会导致卵子非整倍体,从而引起流产和先天性疾病。与体细胞优先错误分离较大染色体不同,高龄卵母细胞优先错误分离较小染色体的过程尚不清楚。

    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三维染色体识别和跟踪数据集,该数据集贯穿于活体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 I 的整个过程。这项分析揭示了一种将较小染色体主动移至减数分裂中期板内部区域的减数分裂后期途径。在内部区域,染色体受到更强的双极微管力的牵引,这有利于染色体的过早分离,而这正是老年卵母细胞分离错误的主要原因。这项研究揭示了在高龄卵子中促进小染色体非整倍性的空间途径,并揭示了M期在形成基于染色体大小的空间排列中的作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5529
相关报告
  • 《小白鼠的卵来源于卵母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12-26
    • 通过将一种化学混合物引入颗粒细胞,中国的研究人员诱导这些细胞在小鼠体内转化为功能性卵母细胞。一旦受精,这些卵母细胞就能成功地产生健康的后代,与自然繁殖的老鼠没有区别。化学重新编程的方法发表在12月24日的《细胞报告》杂志上。 卵泡是卵巢的基本功能单位,由卵母细胞(未成熟卵细胞)组成,周围有颗粒细胞。除了对卵泡的发育至关重要外,研究还表明颗粒细胞具有干细胞样的可塑性。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资深作者刘林(音译)说:“关于体外受精,他们只使用卵母细胞。”“取卵后,卵泡内的颗粒细胞被丢弃。这让我们思考,如果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颗粒细胞呢?既然每个卵子周围都有成千上万的颗粒细胞,如果我们能把它们诱导成多能细胞,并把这些细胞变成卵母细胞,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颗粒细胞一旦从滤泡中移出,就会发生细胞死亡和分化。刘和他的团队,包括博士生田成磊和傅海峰,开发了一种含有岩石抑制剂和巴豆酸的化学“鸡尾酒”,用于从颗粒细胞中制造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s)。研究小组引入了岩石抑制剂来防止细胞死亡和促进增殖。与其他重要的小化学物质结合,巴豆酸促进颗粒细胞诱导成具有生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多能性与胚胎干细胞相似。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刘说。诱导多能生殖系的能力通常低于胚胎干细胞。生殖系能力是生殖系细胞向下一代传递遗传信息的关键。同时加入缓蚀剂和巴豆酸,不仅提高了缓蚀剂的使用效率,而且提高了缓蚀剂的质量。 另一种岩石抑制剂和维生素C的混合物被引入生殖系多能干细胞,以改善卵泡发育和诱导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个单细胞变成生殖细胞(卵子)的过程。由颗粒细胞再生的生殖细胞和卵母细胞表现出高度的基因组稳定性,并成功地产生了表现出正常生育能力的后代。 “我们可以持续控制这些小化学物质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刘说。与传统的干细胞诱导方法(如通过将转录因子引入体细胞来重组细胞)相比,化学处理具有更高的可控性。“转染方法可能有更高的遗传不稳定性风险。” 他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将颗粒细胞转化为卵母细胞,这是发育和生殖生物学中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工作。”“但是将这项研究从老鼠身上应用到人类身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它在保留生育能力和内分泌功能方面比在治疗不孕症方面更有前景。”
  •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等揭示玉米花药减数分裂期特异表达24-nt phasiRNA对甲基化的功能》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1-27
    • PhasiRNA(phased, secondary, small interfering RN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抗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玉米花药发育过程中,有两类phasiRNA大量产生:一类是在细胞增殖分化期大量产生的21-nt phasiRNA,另一类是在减数分裂期大量富集的24-nt phasiRNA。已有研究发现,玉米多个雄性不育突变体往往伴随着21-或24-nt phasiRNA的缺失,24-nt phasiRNA对于玉米花药器官中绒毡层细胞的正常发育十分重要,其前体(24-PHAS)在花药性母细胞中CHH背景下的DNA甲基化水平更高。 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梅研究组和美国斯坦福大学Walbot研究组等,利用两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dcl5-1(仅产生少量24-nt phasiRNA)和ms23(无24-nt phasiRNA产生),进一步探讨24-PHAS上CHH甲基化水平的提高是否和24-nt phasiRNA的大量产生有关。研究利用基于序列捕获的亚硫酸盐测序(sequence capture bisulfite-sequencing)技术,分析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dcl5-1和ms23中24-PHAS上CHH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相对于正常可育的植株,突变体中CHH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在玉米花药发育减数分裂期前的细胞分化期,24-PHAS上CHH甲基化水平也维持一个较低的状态。由于在dcl5-1突变体中,24-PHAS的转录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推断玉米减数分裂期24-PHAS上CHH甲基化水平的提高依赖于24-nt phasiRNA的产生,而不是24-PHAS的转录。 研究进一步发现,尽管每个24-PHAS在不同位置会产生很多24-nt phasiRNA,但是对于单个PHAS,仅有一类或少数几类24-nt phasiRNA会大量产生,且在其基因组产生位点及邻近位置上往往有较高的CHH甲基化水平,因此推测24-nt phasiRNA能够顺式介导24-PHAS上CHH甲基化的发生。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New Phytologist上。植物所研究员张梅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植物所助理工程师马旭旭与斯坦福大学教授Virginia Walbot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启动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植物基因组研究项目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7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