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潘锋团队:锂电池材料原位热诱导晶体局域结构演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6
  • 自从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商业化后,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高镍的镍钴锰(NMC,镍含量>60%)层状氧化物,由于低成本和高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有前景的一类阴极材料。然而,镍含量的增加也带来许多问题,例如难以合成高度有序的材料,差的储存性能和较差的循环稳定性。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高镍NMC阴极的实际应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揭示和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机制。根据先前的报道,合成、储存和循环过程中的各种有害现象被认为与层状氧化物晶格的Li/O损失有关。但是由于对轻元素定量表征技术的缺乏等原因,关于Li/O损失如何发生以及Li/O损失的多少可以诱导相变的定量研究是非常少的。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课题组最近结合起来多种宏观/微观表征技术,包括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非原位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在代表性的二元高镍层状氧化物LiNi0.9Co0.1O2中全面研究热诱导的局域结构演化与Li/O之间的关系。在这项工作中,基于[Li1-xNix]3b[Ni0.9-xCo0.1]3aO2-x的Li/O损失模型,从体相内和表面定量地研究了在相变过程中Li/O损失的动力学。大约20%的Li/O损失发生在300-700℃的温度范围内,这导致Li/O缺乏的中间体具有严重的Li/Ni混排。它在高温下层状相不稳定并快速转变为岩盐相Li1-xNixO (x约为80%),并伴随严重的Li/O损失。

    详细的原位TEM观察实验包括从室温到1000℃加热样品,在TEM下原位地以每秒25张采集动态实时的结构动态变化的图像,发现了单个初级粒子内的局部结构演化是由表面Li/O损失引起的,由于浓差扩散使得层状材料锂层中Li 高的快速扩散到界面,导致锂层有不断增加的锂空位,在升温过程到900℃时TEM原位观察到了在一秒钟之内发生热诱导的层状到岩盐相的结构演化。本文的定量分析和直接观测不仅为Li/O损失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而且从Li/O损失的角度为提高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a)材料在900℃时的TEM图;(b)材料脱锂过程中结构演变示意图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纳米与能源知名杂志Nano Energy上(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19.02.059)。该工作由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和助理研究员张明建博士指导,16级研究生孔德飞完成。本工作得到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重点研发计划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资金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69304
相关报告
  • 《北大在原位探测锂电池层状材料制备过程结构演化的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3
    • 锂离子电池(LIB)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富Ni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由于能量密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已成为最有应用前景的下一代LIB正极材料之一。然而,随着层状材料中Ni含量的增加,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问题,如实际容量和理论容量相差大,热稳定性低,循环稳定性差等。 在高Ni层状材料中存在着独特的Li/Ni无序的现象,即,部分Li+离子占据了过渡金属(TM)层的3a位,而部分Ni2+离子占据了Li层的3b位。Ni2+在Li层的存在会极大阻碍了Li+离子的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脱出和插入,从而降低材料的实际容量。因此,Li/Ni无序被认为是导致高Ni材料实际容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长久以来,Li/Ni无序在合成过程中何时发生,为什么发生,这些疑问一直没有得到解答。 近日,北京大学深研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课题组和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王峰教授课题组合作,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原位探测锂电池富Ni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整个合成过程中的结构演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中,采用多种同步辐射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XRD),全散射(PDF)和吸收(XAS),在各种尺度下(长程和局域)对富Ni层状材料LiNi 0.77 Co 0.13 Co 0. 10 O 2 原位合成过程中的结构演化过程进行追踪。 " 图1 多模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揭示高镍材料在合成过程中的长程拓扑相转变和局域多面体内的结构无序过程。 团队通过原位同步辐射XRD揭示了长程尺度上发生的从层状前驱体氢氧化物Ni 0.77 Co 0.13 Co 0. 10 (OH) 2 到层状氧化物LiNi 0.77 Co 0.13 Co 0. 10 O 2 的拓扑相转变过程,以及相伴发生的先Li/Ni无序再Li/Ni有序的局域结构变化过程;原位PDF和原位XAS相结合将局域八面体内的Li/Ni无序过程与过渡金属Ni/Co/Mn的氧化动力学关联起来,揭示了NiO 6 八面体的对称性破缺和重构是Li/Ni无序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一原位实验结果进一步被理论计算结果所验证。 这些发现揭示了高Ni层状材料结构无序的合成起源,为合成过程中降低甚至消除结构无序提供了理论指导,有望显著提升富镍材料的实际容量及能量密度。该工作近日发表国际在化学和材料领域的知名杂志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DOI:10.1021/jacs.8b06150,影响因子为14.357)上。 该工作是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王峰教授、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Khlil Amine教授和美国国家同步辐射光源NSLS II白健明教授的共同指导下,由博士后张明建及相关人员一起完成。 .
  • 《“结构基元”在研发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基因”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19
    • 能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两大问题。能源研究的核心是研发新型能源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储能容量。锂离子电池作为清洁能源,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无人机等前沿科技领域。然而,当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稳定性能和倍率性能,还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手机电池爆炸、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隐患、无人机的续航时间短等问题困扰着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部分,理想的正极材料应该具有能量密度高、充放电循环性能好、安全稳定、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特点。随着传统科研的逐步深入,材料的自身属性和设计机理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瓶颈。 锂电池代表性正极材料中的结构基元 图中小圈表示结构基元,外圈是由这些结构基元之间排列组合形成的锂电池正极材料 晶体材料最基本的结构基元是晶格原子及其配位环境,它们按照一定的空间群结构进行周期性排列形成晶体。例如所有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都是由锂离子,过渡金属离子,以及阴离子的结构基元组成。一般而言,结构基元中的成键相互作用以及电子结构决定了晶体材料的内在物理化学性质,就像生命体中基因的作用一样。 最近,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郑家新副教授应邀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共同撰写了总结与展望的观点文章“‘Structure units’ as materials genes in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分析了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结构基元是如何决定了它们内在的物理化学性质(导电性、离子迁移、结构稳定性、热稳定性和电荷转移性质),起到“材料基因”的作用。他们提出从材料“结构基元”这一源头,不仅将帮助我们更好更深地理解材料内在的物理化学性质,还会为未来理性设计性能更好的电池材料提供指导,就如生命科学中的基因工程一样来调制材料中的基因(结构基元)。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nsr/nwz178 结构基元与锂电池物理化学性能的相关性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项目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