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在非线性光学领域取得重要理论研究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6-07
  •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师李春艳与俄罗斯科学院光谱学研究所教授YaroslavV.Kartashov合作,在非线性光学领域取得重要理论研究突破。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物理学领域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李春艳老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

    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仅采用自散焦非线性介质和局域增益的耗散方程,实现了稳定的高拓扑荷涡旋光孤子,建立了研究光学孤子的全新物理模型。该模型打破了24年来关于耗散孤子研究的传统认知,为在各类耗散系统中实现稳定的高拓扑荷涡旋孤子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该项研究打破了人们对耗散光孤子研究的传统认知,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仅采用三次自散焦非线性和线性局域增益的简化模型,在极低的功率水平下获得了稳定的高拓扑荷涡旋孤子。研究人员还发现,此类涡旋孤子起源于增益-诱导线性模,这也是增益-诱导这一概念提出近20年来,首次发现其可以支持携带拓扑荷的线性模。

    相关研究成果为在诸如极化激元微腔、非线性结构微腔、激光系统等各类耗散物理系统中实现稳定的高拓扑荷涡旋孤子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上的指导。在实际应用中,涡旋态可以作为以拓扑荷的大小或正负为编码的信息载体进行通信、实现数字螺旋成像、粒子操纵和高分辨率成像、紧凑的涡旋激光器等,稳定的高拓扑荷涡旋光孤子以及拓扑荷数不同的涡旋态之间的转换将极大促进上述应用的发展。

    拓扑荷为1的不稳定涡旋孤子在传输过程中演变为拓扑荷为3的稳定涡旋孤子

    拓扑荷为4的不稳定涡旋孤子在传输过程中演变为拓扑荷为2的稳定涡旋孤子

相关报告
  • 《我国在台风动力诊断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04
    • 2023年4月28日消息,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学者在台风动力诊断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将台风平衡动力学理论拓展到非平衡动力学,台风演变诊断精度得到大幅提升。 台风是重要的自然灾害,对各国沿海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为台风是复杂的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研究台风的演变过程既是世界科技前沿又是重大国家需求。 从动力学角度来看,台风强度变化主要是由次级环流向台风内核输送角动量控制的,因此理解次级环流是理解台风强度变化的关键。Sawyer J S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Eliassen A是气象数值预报的国际先驱,他们基于梯度风平衡和静力平衡,建立了轴对称涡旋的次级环流Sawyer-Eliassen方程(简称SE方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SE方程被广泛地应用于台风动力学研究,是经典的台风平衡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高分辨率台风数值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梯度风平衡在边界层区域不成立,而且由于次级环流向中心输送角动量主要发生在边界层附近,因此利用传统的SE方程来诊断台风强度演化受到根本性制约。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季冬博士和乔方利研究员引入摩擦力和非线性平流项,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一个推广的SE新方程,新方程能同时适用于台风中的自由大气和边界层。研究结果表明,新方程可以准确诊断出由WRF模拟的理想台风的次级环流,特别是对于边界层入射流诊断效果非常精准(偏弱仅4.5%)。相比常用的基于传统SE方程的“Smith方法”(偏弱56%)和“假平衡方法”(偏强35%)诊断精度具有明显提升。 进而,通过在台风中引入回复力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从全新的角度严格推导出推广的SE方程,并给出了推广的SE方程直观的物理解释,夯实了所建立的非平衡台风动力学理论基础。指出次级环流是由回复力和质量守恒共同决定的,并基于此发展了一套分析非平衡过程如何影响次级环流的直观的定性分析方法。此外,对于台风边界层,除了传统的线性理论分析和边界层模式数值实验外,推广的SE新方程为研究边界层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上述结果近日以2篇文章连续发表于大气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大气科学(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JAS)”,季冬博士为第一作者,乔方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Ji, D., & Qiao, F. (2023). Does Extended Sawyer–Eliassen Equation Effectively Capture the Secondary Circulation of a Simulated Tropical Cyclone?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doi: https://doi.org/10.1175/JAS-D-21-0320.1 Ji, D., & Qiao, F. (2023). What are the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Dynamics of Tropical Cyclone?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doi: https://doi.org/10.1175/JAS-D-22-0165.1
  • 《突破 | 阿秒超快光学团队在强场非线性光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7-04
    • 非线性极化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过程,是光频率转换、非线性光谱学、高速信息处理和新型光电子器件等众多应用的基石。超快地控制光学非线性对于设计材料的宏观光学性质、功能以及推动高速信息处理和光电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通过太赫兹或中红外激光脉冲共振激发晶格运动实现光学非线性调控的方法,速度一般被限制在皮秒量级。此外,利用多周期激光脉冲调制激光修饰的Floquet态来操控材料瞬态物性的方法,也因受到激光脉冲包络的限制,难以满足更高频率下的超快操控需求。 针对这一瓶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利用强泵浦脉冲诱导的电场依赖Stark效应操控晶体的瞬态特性。与传统强度依赖的Stark效应不同,电场依赖的Stark效应不仅会导致能级移动,还会使轨道结构发生畸变,从而在强激光泵浦晶体的瞬态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实现高达拍赫兹(PHz)频率的超快物性操控。研究团队采用泵浦-探测方法研究了ZnO晶体在泵浦脉冲作用下的瞬态二次谐波(SHG)辐射特性(图1)。实验发现,与无泵浦脉冲时相比,弱探测脉冲的二次谐波的角分布出现不对称现象,且这种不对称现象随泵浦强度的变化展现出高度非线性,与电场依赖的Stark效应相符,但无法用传统的理论解释。进一步的双色泵浦脉冲实验表明,通过调整双色脉冲的电场,可以控制二次谐波的不对称性,实现约3.7飞秒的超快操控。 图1. 电场波形和体系对称破缺程度的关系 该研究为理解强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为超快光学操控开辟了新思路。通过精确控制泵浦脉冲的电场,可以在超短时间内操控材料的光学特性,为超高速光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这种电场敏感的瞬态特性调控方法有望推广到其他相互作用过程,为开发新型可相干切换的光学、光电子和磁性器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向拍赫兹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