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通过转录暂停释放迅速释放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6
  • 2024年3月13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Rapid unleashing of macrophage efferocytic capacity via transcriptional pause release的文章。

    在发育过程中,炎症或组织损伤时,巨噬细胞可能会通过吞噬作用连续地吞噬并处理多个凋亡尸体,以实现组织稳态。目前尚不完全了解巨噬细胞如何迅速调整其转录以实现持续的尸体摄取。转录暂停/释放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机制,其中RNA聚合酶(Pol)II启动20-60个核苷酸的转录,暂停几分钟到几小时,然后释放以产生全长mRNA。

    该研究展示了巨噬细胞在遇到尸体的几分钟内,利用转录暂停/释放来迅速启动转录反应。对于人类和小鼠巨噬细胞,Pol II暂停/释放在体外和体内连续吞噬作用中是必需的。有趣的是,阻断Pol II暂停/释放并不妨碍Fc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酵母摄取或细菌吞噬作用。三种基因组学方法——精确核运行测序、RNA测序和可接近性转座酶染色质测定(ATAC-seq)——在不同时间点对吞噬作用巨噬细胞的数据整合揭示了Pol II暂停/释放控制特定转录因子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对转录因子EGR3的机制研究揭示了EGR3相关的其他巨噬细胞基因重编程,这些基因涉及细胞骨架和尸体处理。使用溶酶体探针和一种新的遗传荧光报告子,该研究在吞噬作用期间发现了暂停/释放在吞噬体酸化中的作用。此外,来自egr3缺陷斑马鱼胚胎的微胶质细胞显示出减少的凋亡神经元吞噬作用和成熟吞噬体减少,支持了尸体处理缺陷。

    总的来说,这些数据表明,巨噬细胞使用Pol II暂停/释放作为一种机制,以迅速改变它们的转录程序,高效处理摄入的凋亡尸体,并进行连续的吞噬作用。

相关报告
  • 《Nature | 鉴定巨噬细胞炎症的中心调节因子ETS2》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06
    • 2024年6月5日,Francis Crick研究所J. C. Lee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A disease-associated gene desert directs macrophage inflammation through ETS2的文章,揭示了人类巨噬细胞炎症的中心调节因子ETS2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 这项研究首先检查了染色体21q22上的一个基因沙漠(gene desert,即缺乏编码基因的区域)区域,该区域以前与多种炎症性疾病有关,包括炎症性肠病(IBD)、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大动脉炎。通过一系列综合分析,研究人员在该区域内确定了一种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特异性增强子,能调节ETS2基因的表达。ETS2基因是一种转录因子,因其在癌症中的作用而闻名,但在人类巨噬细胞中的功能尚不清楚。 作者证明ETS2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至关重要。ETS2的破坏导致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显著减少,吞噬功能受损,氧化爆发(oxidative burst)减少——这是炎症组织损伤的关键因素。相反,静息巨噬细胞中ETS2的过表达诱导了一种类同致病巨噬细胞的转录状态,与IBD和其他炎症条件下观察到的特征非常相似。这项研究揭示了ETS2在巨噬细胞炎症中的多方面作用。研究人员发现ETS2调节糖酵解代谢,髓系炎症反应的关键过程。然而,单独的代谢重编程并不能完全解释观察到的炎症效应,这提示了额外的转录机制的存在。 利用CUT和RUN等技术,作者在基因组中鉴定了ETS2结合位点,其中许多位点位于活性调控区内。这些结合位点富集了ETS2及其相互作用伴侣的基序,如FOS、JUN和NF-κB,表明ETS2协调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该研究表明,ETS2靶点包括参与各种炎症功能的基因,包括ROS产生、炎症小体激活和细菌模式识别。此外,研究人员在ETS2调节的基因中发现了与IBD相关的基因变体的显著富集,强调了该途径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 最后,作者探索了靶向ETS2途径的治疗潜力。通过分析细胞特征数据库,他们确定MEK抑制剂是一类可能调节ETS2活性的药物。令人兴奋的是,选择性MEK抑制剂的治疗有效地消除了人类巨噬细胞中ETS2驱动的炎症,减少了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并改善了IBD患者肠道活检中的转录炎症评分。 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不仅揭示了ETS2在人类巨噬细胞炎症中的核心作用,而且为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了一条潜在的药物途径。进一步探索ETS2通路及其潜在的治疗调节可能为更有效地治疗各种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铺平道路。这项工作代表着在将基因关联转化为对疾病的机制理解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Nature | 痛觉神经元分泌CGRP调控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促伤口愈合》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01
    • 2024年3月27日,莫纳什大学Mikael M. Martino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CGRP sensory neurons promote tissue healing via neutrophils and macrophages的文章,发现痛觉神经元,特别是那些表达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神经元,在愈合过程中起协调免疫反应的关键作用。 首先,作者发现在缺乏感觉神经元,尤其是缺乏表达钠通道NaV1.8的感觉神经元的情况下,皮肤伤口闭合和肌肉再生显著受损。这种损伤的特征是上皮迁移减少,增殖性角质形成细胞减少,六天后伤口仍基本开放。研究还表明,痛觉感受器末端会生长到受伤的皮肤和肌肉组织中,并在愈合过程中通过CGRP向免疫细胞发出信号。研究人员发现,CGRP通过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RAMP1发挥作用,抑制募集,加速死亡,增强胞葬,并使巨噬细胞极化为促修复表型。这种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是由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释放介导的,TSP-1随后发挥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 此外,该研究表明,设计用于增强递送部位滞留和保护的工程化CGRP(eCGRP)在没有痛觉神经的小鼠和患有外周神经病变的糖尿病小鼠中有效加速伤口愈合并促进肌肉再生。这表明,利用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有可能治疗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失调损害组织愈合的症状。这些发现对推进我们对急性损伤后组织愈合过程的理解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对推进再生医学也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包括与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的患者。通过利用这一神经免疫再生轴的潜力,可以探索有效治疗的新途径,无论是作为独立治疗还是与现有治疗方法相结合。 总之,这项研究强调了将神经系统视为组织愈合过程中协调免疫反应的关键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还强调了靶向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的潜力。通过CGRP等神经肽调节免疫反应,我们可能能够解决慢性伤口和其他不愈合的组织,从而为相关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