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直接制乙烯 我国油转化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19
  • 中国石化17日宣布,其重点攻关项目“轻质原油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在旗下天津石化工业试验成功,可直接将原油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学品(即“油转化”),实现了原油蒸汽裂解技术的国内首次工业化应用,化学品收率近50%,并大幅缩短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减排二氧化碳。

    中国石化介绍,此次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原油蒸汽裂解技术是“油转化”的路线之一,它“跳过”传统原油精炼过程,将原油直接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学品,相当于麦子省去了磨成面粉的中间环节、直接做成面包。这将大大缩短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大幅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目前,全球仅埃克森美孚、中国石化成功实现了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该技术由中国石化组织旗下北京化工研究院、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完成研发及工程化,在天津石化开展工业试验。目前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5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经测算,应用该技术每加工100万吨原油,可产出化学品近50万吨,其中乙烯、丙烯、轻芳烃和氢气等高价值产品近40万吨,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经济价值巨大。

    据悉,乙烯被誉为“石化工业之母”,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通常乙烯、丙烯生产所需的原料,需经炼油厂的原油精炼加工过程,生产流程长,且原油中仅有30%左右用于生产化工原料。

    此前的2021年4月,中国石化所属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原油催化裂解技术——另一条“油转化”技术路线,在扬州实现了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原油催化裂解技术领跑者。与此次原油蒸汽裂解技术相同,其生产的化学品产量也为50%左右。而上述两种技术结合,有望把原油生产的化学品总量提高到70%以上,将成为未来“油转化”经济可行的技术路线。

    中国石化副总工程师王子宗透露,下一步中国石化准备在新疆塔河炼化开展百万吨原油蒸汽裂解制乙烯成套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建成“油转化”工业示范装置。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我国原油蒸汽裂解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2
    • 记者近日从中国石化获悉,中国石化重点攻关项目“轻质原油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实验成功,可直接将原油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学品,实现了原油蒸汽裂解技术的国内首次工业化应用,对我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化副总工程师王子宗说,原油蒸汽裂解技术是“油转化”的路线之一,它跳过传统原油精炼过程,将原油直接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学品,相当于麦子可以直接做成面包,省去了磨成面粉的环节。这将缩短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大幅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目前全球仅埃克森美孚、中国石化成功实现了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经测算,应用该技术每加工100万吨原油,可产出化学品近50万吨,其中乙烯、丙烯、轻芳烃和氢气等高价值产品近40万吨,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乙烯是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被誉为“石化工业之母”,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通常乙烯、丙烯生产所需的原料,需要经过炼油厂的原油精炼加工过程,生产流程长。 王子宗表示,下一步中国石化准备在新疆塔河炼化公司开展百万吨原油蒸汽裂解制乙烯成套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建成从原油直接制化学品的工业示范装置。在未来规划的大型乙烯工程中,原油蒸汽裂解技术将被纳入重要技术比选方案,为缓解行业供需矛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 《大连化物所“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技术”中试成功!》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0-22
    •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郑明远研究员、王爱琴研究员团队,与中科柏易金(郑州)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开发的“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中试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技术首创了生物质糖一步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新路线,开发了千吨级生物质糖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实现了生物质催化转化高选择性制乙二醇由基础研究新发现到千吨级规模应用的跨越,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乙二醇是重要的大宗能源化学品,每年全世界消费量超过3000万吨,主要应用于合成涤纶纤维、聚酯瓶片、防冻液、涂料、医药等领域。我国是乙二醇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的消费量超过2000万吨。但是,乙二醇主要以石油乙烯或煤炭为原料,存在原料不可再生、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能耗高等缺点,亟待发展绿色乙二醇生产技术。 2008年,大连化物所张涛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纤维素直接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新反应,为生物基乙二醇的生产提供了新途径。此后,团队从催化基础科学和技术工业应用两个维度开展了持续系统的研究工作,在低成本催化剂开发、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原料拓展、过程放大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2019年,团队与中科柏易金公司等合作开展“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中试项目”。 2022年,在河南濮阳建成了国际首套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装置,并于6月首次投料,一次性打通了工艺流程,获得了工业级的生物质乙二醇产品。 2023年,在项目团队对装置流程进行了技改升级后,完成72小时现场考核,结果表明,乙二醇产物选择性接近80%,产品分离纯度达到99.9%,紫外透光率达到聚酯级乙二醇国家标准。 装置运行数据表明,该技术路线的技术经济性优于现有的生物乙醇-生物乙烯-生物基乙二醇技术路线。同时,出产的生物质乙二醇产品经用户合成聚酯测试,品质优于煤炭基乙二醇。该中试运行结果为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技术的万吨级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中试技术利用秸秆糖等生物质为原料,通过高选择性催化剂体系和反应系统,结合高效的产品分离工艺,生产出乙二醇产品。整个工艺过程路线短、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高,属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路线。该技术已获得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具有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2022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生物质乙二醇作为生物基聚酯材料不可替代的合成原料,发展前景广阔,该技术生产出的乙二醇产品已经推向市场,用于生产生物基涤纶(PET)、全生物基呋喃塑料(PEF)、香精香料等。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中试技术有望为乙二醇产业链升级、生物基聚酯生产、我国绿色化工提供重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流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