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开发有效促进组织再生的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30
  • 俄罗斯托木斯克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化学重氮处理压电聚羟基丁酸酯支架表面以促进成骨细胞生长的技术,开发出一种可有效再生骨骼、皮肤和神经组织的新型材料。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今日应用材料》杂志上。

      所谓的压电效应是某些材料将机械变形能转化为表面电荷的能力。人体具有许多电感应细胞和压电组织,包括骨骼。现代康复医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具有类似于人体组织的压电特性的材料。具有必要性能的压电聚合物很难被水和生物基质润湿,从而阻止了细胞黏附于其表面,有效地促进了组织再生。虽然提高润湿性的常规方法会导致压电效应显著降低,但俄罗斯研究人员开发的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俄托木斯克工业大学材料与复合材料物理中心的负责人罗曼·苏尔梅涅夫解释说,人体能够通过细胞过程的电刺激来再生骨骼组织,具有压电特性的植入物可以加速骨骼缺陷骨缺损(如骨折或裂缝)的修复。利用改变植入物表面的方法(使用特殊有机分子的薄层)不仅提高了润湿性和细胞响应能力,而且不会改变基材的压电性能。

      罗曼·苏尔梅涅夫称,通过涂覆芳香族重氮盐可以改善聚合物的特性,他们的研究中使用了聚3-羟基丁酸酯,它是一种生物相容且可生物降解的压电材料,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

      俄托木斯克工业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技术研究所副教授帕维尔·波斯特尼科夫说:“通过控制治疗的持续时间、重氮盐的含量以及将其附着在聚合物上的紫外线源的功率,可以改变接种到植入物表面的官能团的数量,从而调整其参数,以完成特定的临床任务。”

      帕维尔·波斯特尼科夫称,植入物表面存在压电电荷,当与人体组织接触时会形成电场,从而激活某些类型的细胞,以这种方式改性的压电聚合物可以应用于骨骼、皮肤甚至神经组织的康复。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11/27/content_458496.htm?div=-1
相关报告
  • 《微生物催化陶瓷材料 可促进骨组织再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1-24
    • 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悉,该所吴成铁研究团队,提出了微生物催化活性矿物诱导成骨的思想,并利用微生物催化作用构建出用于骨组织再生的生物陶瓷支架表面微纳米结构。相关研究成果以“微生物催化生物陶瓷用于骨再生”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受自然界中微生物矿化现象的启发,吴成铁团队通过微生物催化作用使传统陶瓷材料(硅酸盐)表面生长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纳米碳酸钙矿物,将传统陶瓷材料与微生物基活性材料相结合用于骨组织再生。   骨骼是一种复杂的生物矿化组织,由微纳米尺度的有机(细胞、蛋白质)和无机(羟基磷灰石、碳酸钙)物质组成。理想的生物材料需要具有优良的骨传导性与骨诱导性,能高效促进新生骨的形成。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生物材料表面的微纳米形貌及其化学特征能有效调控细胞的成骨活性。然而,传统的三维打印陶瓷支架的表面改性主要基于水热法、有机模版法等化学方法,这种非生物调控的矿化过程不利于晶体尺寸与结晶度的控制,从而限制了其生物学效应的高效发挥。   研究团队利用产脲酶菌的代谢作用在陶瓷材料表面诱导出均匀的生物矿化层。微生物在陶瓷材料表面构建的纳米碳酸钙矿物明显抑制了硅酸钙陶瓷的快速降解,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粘附、铺展、增殖、迁移和分化等细胞生物活性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皮下植入和大块骨缺损修复动物实验中,经微生物催化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现出显著的促骨组织再生活性。   除了用于骨组织再生,这种微生物与组织工程相结合的策略,还为生物医学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 《Nature子刊:新型分光材料将有效促进光学设备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2
    • 由于双折射现象,方解石分解光,从而导致双重图像。 图片来源:Sam Million-Weaver 在图片的顶部放置一块清澈的矿物水晶石,然后你将会看到图像出现重影,这是一种常见的双折射光学现象,这种结果是由一种被称为光学各向异性的晶体材料所导致的。 除了能展示简单的重影效果之外,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材料对于激光器、液晶显示器、透镜过滤器和显微镜等各种设备而言至关重要。 现在,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南加州大学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创建了一种晶体材料,这种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程度高于地球上任何其他的固体物质 - 尤其是红外光。 他们在周一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详细描述了这种新材料。 “光学各向异性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有望应用于各种光学领域,”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电气和计算机工程教授Mikhail Kats说。 对于这种新晶体,目前一个很有希望的应用场景可能是使用中红外透明窗口的成像和其他类型的遥感,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波长范围,能够在几乎不变形的情况下穿透地球大气。 “这类材料以及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南加州大学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以及电子工程学教授,同时也是该项研究的第一作者Jayakanth Ravichandran说道。 “我们设计了这种材料,制作了它,并看到了巨大的效果。” 艺术家渲染一种新材料,这种材料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物质更能分辨光线。 图片来源:Talia Spencer 对于中红外光,新晶体的光学双折射率(各向异性度量单位)大约是以前测量的50至100倍。 这种壮观的分光能力来自材料独特的分子结构,由平行排列的长链原子组成。 研究人员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方法,仔细选择了几种类型的原子,在实验室精确地制作了它们,并仔细研究了它们。 光学各向异性是一些材料根据光束传播方式不同而改变光线的传播趋势。 当光通过不同的材料时,光的速度会减慢,这就是为什么光束在空气和物质如水或玻璃之间过渡时看起来会变得弯曲。 这种轻微弯曲被称为折射,这同时也是钻石闪耀的部分原因。 穿过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材料的相同光束中的光波或多或少会根据极化而减慢,极化是波振动方向的度量。 人眼无法看到自身的两极分化,但是改变光的振动方向的能力对于LCD屏幕、3D电影、激光和镜头过滤器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改变光线偏振的器件都依赖于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材料。 新材料也可能用于能量收集光伏电池或发光二极管。 未来,研究人员计划探索新材料的其他性质,同时,他们也在努力探索能够大量合成新材料的策略。 该项目是由一个科研团队团队领衔的,团队包括了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拥有着不同的专业知识,这将有利于新材料的研发。 “这项研究在科学协作方面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负责光学测量的Kats说道,Ravichandran和南加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王汉(音)教授合成了这些材料。 “我们团队的广泛知识和能力将使得这一研究突破成为可能。” 文章来自phys网站,原文题目为:Best ever at splitting light, new material could improve LEDs, solar cells, optical sensors,由材料科技在线汇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