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潜在新靶点》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25-03-14
  • 由 NIH 的 Joshua Tan 博士领导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从大约 950 名曾感染过疟疾的人那里收集了血液样本,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分离和识别那些结合到除PfCSP蛋白中心区域以外目标的抗体。他们的研究结果于2025年1月3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在这项研究中,大多数能够与疟疾孢子虫结合的抗体同时也与实验室制造的称为重组PfCSP(rPfCSP)的蛋白质结合。当这些抗体被移除后,仍有五名捐赠者的抗体能够与孢子虫结合。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五个人的B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进行了筛选,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到1%的被研究B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完整的孢子虫反应但不与rPfCSP反应。团队对这些B细胞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并使用它们生产了10种新的单克隆抗体(mAbs)。

    新的单克隆抗体与完整孢子虫中的一个看似是PfCSP的蛋白质结合,但并不与实验室制造的rPfCSP结合,表明这些抗体可能针对的是活孢子虫中发生改变的PfCSP部分。进一步的研究揭示,新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到了PfCSP上的一个被称为pGlu-CSP区域,这一区域在实验室制造的rPfCSP中无法接触,仅在活孢子虫发育过程中的特定步骤后暴露出来。

    团队在小鼠中测试了其中最有效的抗体MAD21-101。在接受高剂量MAD21-101的小鼠中有四分之四在接触孢子虫后的九天内未发生感染;相比之下,没有接受该抗体的小鼠其血液中含有高水平的疟原虫。

    研究人员接着分析了来自全球超过16,000种不同疟原虫的基因序列,发现大多数都含有相同的pGlu-CSP区域或在这个区域内有一个不影响大多数新抗体(包括MAD21-101)结合的单一突变。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新的抗体,包括MAD21-101,均不与当前疟疾疫苗中使用的PfCSP序列结合,这意味着基于这些抗体的新预防治疗不会干扰现有策略。

    Tan博士表示:“在人体测试这些新抗体之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它们作为我们抗疟武器库潜在补充显示出了希望。”

  • 原文来源: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ih-research-matters/potential-new-target-malaria-discovered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了治疗犬类侵袭性癌症的新潜在靶点》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6-18
    •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抑制蛋白质MET是治疗犬侵袭性黑色素瘤的一种新的潜在途径。尽管手术和放疗可以帮助早期犬类恶性黑色素瘤,但一旦侵袭性癌症扩散,这些治疗方法就不再那么有效了。结合化疗和 DNA 疫苗可能有助于治疗一些癌症已经扩散的晚期病例,但研究尚未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可靠地阻止癌症或帮助狗活得更久。这项研究由来自兽医学院和共济会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Drs. Karen Koo和Alessio Giubellino领导,研究了MET 在狗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作用。MET是一种在细胞表面发现的蛋白质,有助于告诉细胞生长、移动和存活。科学家们在人体中研究了这种蛋白质,发现当它以错误的方式被激活时,它可以帮助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研究表明,抑制MET可以帮助控制人类的疾病进展,但尚未开发出针对狗的类似靶向疗法。这项最近的研究首次评估了MET如何影响患犬恶性黑色素瘤的犬的预后和生存。研究人员发现,MET存在于他们测试的 63%的癌组织中。虽然MET水平似乎与狗的存活率无关,但不同水平的 MET 可能与疾病扩散到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时间有关。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预测这种癌症是如何在狗身上发展和传播的,这反过来又有助于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 《J Hepatol | 上海药物所合作发现肥胖的潜在治疗新靶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5-23
    •  肝脏作为生物体脂代谢的中心枢纽,主要依赖于其所分泌的肝因子,实现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的信号流通和调控反馈,尤其是在能量代谢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肝内脂代谢的调节机制与肝因子表达分泌调控尚未完全阐明。葡萄糖醛酸C5异构酶 (Glucuronyl C5-epimerase ,Glce) 作为细胞膜上广泛存在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糖链合成修饰的重要异构化酶,其基因高度保守,但其是否参与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以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2023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侃研究员团队与李佳研究员团队合作,联合复旦华山医院花荣教授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题为“Hepatic glucuronyl C5-epimerase combats obesity by stabilizing GDF15”研究成果,报道了肝脏葡萄糖醛酸C5异构酶介导GDF15的分泌影响机体肝脂代谢的稳态平衡。   研究团队通过比较具有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值的肥胖患者肝脏中葡萄糖醛酸C5异构酶的表达发现其与BMI值,HOME-IR等代谢指数呈负相关。同时,肝脏特异性敲除Glce小鼠模型体内实验表明,Glce敲除后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受损,白色脂肪组织分化程度增加,小鼠血糖耐受能力以及胰岛素敏感性均显著下降,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加剧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脂代谢紊乱。进一步结合分泌组学分析,科研人员发现在Glce敲低或敲除小鼠肝细胞培养基中,生长分化因子15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 水平降低,体内GDF15蛋白回补可减缓肝脏Glce缺失引发的肥胖和肝损伤表型,而Glce或其酶活突变体在体内过表达也能削弱高脂饮食诱导下小鼠体重增长,脂肪过度分化和肝损伤进程。机制上,研究团队发现Glce过表达可促进GDF15前体形式向成熟形式转化,并且Glce沉默不仅可减少GDF15的生成,同时还进一步促进GDF15蛋白上K48,K63连接形式的泛素化增加。以上结果表明肝脏中Glce可通过影响GDF15蛋白的分泌,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稳态。   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代谢调控分子Glce介导肝脏-脂肪“cross-talk”信号传导调节能量稳态的重要作用,并加深了人体肝脏中Glce与肥胖或NAFLD/NASH等代谢综合性疾病相关性的理解,提示了葡萄糖醛酸C5异构酶及其介导的GDF15信号通路或可成为对抗肥胖的潜在靶点。   上海药物所博士后何菲和蒋昊文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丁侃研究员、李佳研究员及复旦华山医院花荣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得到了上海药物所周虎研究员、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胡荣桂研究员的帮助。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糖专项、临港实验室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0168-8278(23)00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