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防控协同创新行动启动》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3-30
  •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3月29日,南方地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创新行动启动会在湖南召开,由中国农科院牵头组织,全国最强专家团队齐聚一堂,为重金属污染“把脉会诊”,以积极行动回应社会关切,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据项目负责人、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刘仲齐介绍,我国重金属污染特别是南方地区稻米镉污染是长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众多污染叠加形成的,污染范围广、面积大,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不易发现,隐蔽性强,滞留时间长,具有累积性,治理难度大。目前,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主要停留在单项技术上,大部分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缺乏技术的集成配套,经济性不高、操作性不强、适用范围受限,实际修复效率低,尤其是在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尚未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可复制易推广、适合大规模农田治理的成熟综合技术措施。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治存在长期性与艰巨性,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就综合防控工作作出一系列的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护工作;最近国务院专门批复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把重金属污染防治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目标任务。

      因此,在农业部、财政部等部委的支持下,由中国农科院牵头,打通部门、学科、单位界限,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中国农科院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将科技创新工程第一个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行动锁定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而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又首先聚焦“稻米镉污染”治理。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说,此次协同创新行动启动了近年来全国最大、最强的科研团队,仅中国农科院就投入科技专家160余人,还整合了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专家资源,强化优势互补,解决实际问题。中国农科院集中全国顶级专家,密切协作,从重金属镉污染特征与迁转规律,从稻米重金属污染过程防控、末端治理、综合防控技术示范等不同环节开展协同创新,力争形成一系列适合不同区域的先进、适用、易行的技术体系,切实从技术层面解决好重金属污染等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热点、焦点问题,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我国南方地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工程”项目是中国农科院拟启动的第一批协同创新项目之一,由中国农科院环保所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农田灌溉研究所、农产品加工所、水稻所、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环境监测管理站和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等单位,前期以南方稻田主要重金属镉污染防治为切入点,以保障稻米数量和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华南、中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程度镉污染的稻田为研究对象,以“净源”、“失活”、“减量”和“低吸”等技术为主要途径,采用技术集成、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集成创新和协作攻关,旨在实现南方镉污染稻田的安全利用和稻米安全生产,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5/3/298477.shtm;http://www.farmer.com.cn/xwpd/btxw/201503/t20150330_1021762.htm
相关报告
  • 《国家“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行动启动》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6-24
    • 6月17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国家“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项目在石家庄启动。这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继“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东北黑土地保护”后启动实施的第三个区域性协同创新行动。 据该项目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研究员王庆锁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华北地区地下水已经处于超采状态,造成了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地下水漏斗不断扩大,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和湿地面积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项目将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降水不能满足现行的种植制度,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以减少地下水开采为导向,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力为核心,以主要作物高效用水和区域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线,组织京津冀鲁豫等五地的55家农业科研院所260余名科研人员,从宏观政策、科学技术与生产应用等3个层次开展联合攻关,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区域农业高效用水提供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促进华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强调,做好“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行动必须要科学的回答“三个水”的问题。一要回答自然降水如何高效利用。华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540-600 mm(1956-2010年),如何科学地配置利用,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重目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一系列科学问题要回答,需要一系列技术创新来支撑。二要回答灌溉水如何高效利用。从发达国家来看,以色列灌溉水利用率80%,美国70%左右,澳大利亚65%,而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只有52%,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把引来的水、工程储蓄的水以及合理的提灌水科学高效地利用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需要创新哪些技术,需要采取哪些技术模式,是协同创新需要回答的问题。三要回答地下水保护治理的问题。华北地区地下水保护的技术路线是什么,需要哪些重大技术和工程措施,需要哪些政策保障,都需要通过协同研究作出回答。
  • 《上海硅酸盐所召开“关键电子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29
    • 3 月 31 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召开“关键电子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会。上海硅酸盐所所长宋力昕,所长助理、科技发展部部长闫继娜,科技综合处副处长刘军、高技术处副处长周林、科技产业处处长韩金铎、质量处处长夏天然,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根水、刘志甫、林慧兴,结构陶瓷与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宇平,相关课题组负责人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闫继娜主持。 电子材料与器件是现代电子与微电子技术的基础,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关键电子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集聚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结构陶瓷与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特种无机涂层中心和人工晶体研究中心的 10 个课题组的相关科研力量,将充分发挥上海硅酸盐所长期从事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而形成的深厚学术积累、技术沉淀和人才资源,联合优势力量瞄准我国关键电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核心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以提高关键电子材料与器件质量和可靠性,抢占关键电子元器件与材料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中心将重点推动高功率电子元器件及关键材料、大功率半导体用高导热陶瓷基板、大功率微波器件及关键材料、高频毫米波用基板及关键材料等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关键电子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由王根水研究员担任,副主任由曾宇平研究员、刘志甫研究员和刘学超研究员担任。 宋力昕宣布中心成立并介绍中心创建的宗旨理念。他谈到,中心的首要任务是梳理和凝练我国关键电子元器件核心材料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在探索材料新结构在关键电子元器件领域创新应用的同时,提出并解决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同时,他希望青年科研骨干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搭建的发展平台,继承和发扬求实敬业、攻坚克难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优势互补、协同合作,争取研发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电子元器件核心材料。 王根水研究员介绍了中心成立的背景、发展目标及愿景。中心成员进一步就中心未来发展的宗旨、方向、机遇、现有的问题及重大项目策划、定期交流机制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