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三足鼎立、双模驱动”的中国式新型能源体系》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25
  • 2021年下半年以来,有关能源危机和能源转型的话题成为全球焦点。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近期表示,世界正在面对“首次真正的全球能源危机”。

    目前受影响较严重的主要是欧洲地区。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能源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一环,在当前内外形势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认清能源安全问题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21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3.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3%,增速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煤产量41.3亿吨,同比增长5.7%,创历史新高;原油产量1.99亿吨,同比增长2.1%,连续三年持续稳定增长;天然气产量20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8%;电力生产全年新增发电量超过7500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报告》同时提到,我国能源消费也增长较快,在全球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去年我国一度出现能源区域性、时段性供应紧张情况。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能源消费52.4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2%。

    对未来国家能源需求,武强和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20年我国每人每年耗能约3.5吨标准煤,按照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假设人均能耗翻一倍的情景,即2050年将增加到7吨左右。如果我国能源进口依赖度和能效水平不变,意味着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能源总产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也翻一倍达到80多亿吨标准煤产量,才能满足人均能耗翻倍的需求。

    在他看来,根据目前我国主要一次能源禀赋特征,同时考虑水土气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全球气候变化等约束条件,本世纪中叶我国不可能有效提供如此巨大的能源产量来满足需求。

    武强说,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破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发展目标与能源短缺及环境生态气候约束等矛盾冲突?

    破解问题的“三驾马车”:开源、节流、煤炭工业升级版

    在当前能源资源禀赋以及能源结构转型路径上,武强认为,要解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不足的矛盾,要协调“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就需要赶好“开源、节流、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三驾马车。

    武强说,可再生能源是全球能源未来开发的重点,是开源的主要增量。但由于可再生能源天生具有的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其规模化开发利用必须首先研发电热氢等储能、调峰填谷、灵活柔性和分布式电网、源网荷储深度协同融合等调节技术。

    他告诉记者,除了风能、光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目前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外,我国在煤层气、页岩气、煤炭地下气化和富油煤等非常规天然气油等开发方面也具有很大潜力。

    ▲这是正在进行钻井作业的重庆涪陵焦页90号页岩气平台。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与此同时,干热岩、可燃冰和“人造太阳”等能源储量巨大的新能源,在解决了具体的技术问题后,也可能作为重要的能源供给。

     

    ▲2017年7月9日,这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工程现场,当天,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结束并关井。新华社发 朱夏 摄

    “比如氢能,目前我国氢能主要用化石能源制氢,污染环境且水耗大。未来制氢的技术会利用可再生的风、光能源进行电解海水来制氢,这就是很好的发展方向。”武强说。

    ▲服务于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的氢燃料电池客车在中国石化琼海银丰撬装加氢站加注氢气。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他认为,“虽然目前看来,上述能源大规模开发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难题,但在未来某一天,我国如果真正能在某一能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某一新型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我国将成为能源大国。”

    “开源”的同时,“节流”也被摆在突出位置。

    武强表示,能源“提效节流”空间很大。我国目前创造1万美元GDP需消耗约3.4吨标准煤,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一倍多。产生差距的原因除了能效科技水平不足外,也与产业结构有关。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以低能耗的高精尖技术产品为主,而我国则以矿山、化工、冶金、水泥等高能耗产业为主。降低能源消耗,首先应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

    “如果我们哪一天能够接近某些发达国家目前的能效水平,就可以用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3.3亿吨标准煤来满足本世纪中叶人均能耗增加到7吨标准煤的需求。”武强说。

    此外,建筑能耗是我国另一大能耗端。在武强看来,应在全国范围内尽快解决建筑物能源消费侧与其供给侧在能源品位方面精准配置的问题,即推广浅层和中深层低品位地热能满足建筑物运行的供暖、制冷、生活热水三联供低品位需求,节约大量煤炭和天然气高品位能源;应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满足建筑物运行的照明、家用电器等供电需求,提升建筑物能源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我国能源资源具有“缺油、少气、贫高品位铀、相对富煤”的禀赋特征,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短期内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格局不会改变。武强认为,尽快打造安全、绿色、健康开发和清洁、高效、低碳消费利用的煤炭工业升级版也十分重要。

    “虽然近几年煤炭产业在这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但对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武强说,推动中国煤炭工业升级,仍任重道远。

     

    ▲2022年7月12日,一列满载煤炭的火车驶过锡林郭勒草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规划创建“三足鼎立、双模驱动”的中国式新型能源体系

    在武强看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否将能源饭碗牢牢端稳,始终是中国式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最核心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他告诉记者,根据我国能源资源家底和禀赋特征,在“双碳”目标愿景下,解决我国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战略目标与在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约束下能源短缺的矛盾,主要对策措施就是持续优化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提效节能三者关系,建立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化、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以主要用户为主的提效节能系统化的三足鼎立架构;同时要构建灵活清洁煤电+CCUS(CCS)和风光+调节(储能、调峰、分布柔性电网)两大能源供给基本模式,并优化制定出未来不同发展阶段两大模式各自发挥的作用和出力比例等方案。

    武强说,切不可顾此失彼,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主体能源之前,煤炭作为我国基础兜底主体能源的战略地位一定要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先立后破。能源结构转型不仅仅纯强调能源质量,而且应把能源数量和能源供求平衡作为更重要更基础的要素考虑,否则,可能会出现一些影响能源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16744.shtml
相关报告
  •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1-17
    •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发布时间:2024-01-12 来源:经济日报大 中 小   东北广袤草原,国内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全容量投产发电;西南长江干流,6座梯级水电站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力顶峰保供;东南蔚蓝大海,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机并网发电……2023年,我国推动 能源安全新战略走深走实,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足动能。   能源安全保障有力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作为我国能源保供的“压舱石”,2023年煤炭供需紧张形势有效扭转。受入冬以来最强寒潮影响,近期全国多地气温骤降,电网负荷创冬季历史新高。值得欣慰的是,2023年煤炭供给充足,发电有保障。当前,全国煤炭生产供应平稳有序,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2亿吨、可用26天,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市场运行也愈加平稳,煤炭现货价格向合理区间回归。   我国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优质产能,核准一批智能化水平高、安全有保障的现代化煤矿项目,确保煤炭产能平稳,推动已核准煤矿尽快开工、在建煤矿加快建成投产、停产停建煤矿抓紧复工复产。2023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38.3亿吨,同比增长3.1%。   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要补上油气产能短板。2023年12月,经过两年勘探攻坚,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在甘肃省环县洪德地区发现地质储量超亿吨级整装大油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牛小兵介绍,截至目前,长庆油田已在这一地区提交石油探明储量5024万吨、预测石油储量5620万吨。   数据显示,通过大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2023年新建原油产能2250万吨、天然气产能420亿立方米,全年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超过2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4.5%。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2023年,国家能源局坚持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首要职责,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强化电力安全保障,多措并举增加油气供给,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增强。   能源结构绿意更浓   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突破14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这是能源发展史上一项伟大成就。   2023年12月20日,由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6座梯级电站共同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迎来全面建成一周年。一年来,6座梯级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2700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2亿吨,满足2.8亿人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西北地区变成了新能源发展的沃土。2023年11月29日,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三峡集团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并网发电,修复治理沙漠面积10万亩。从种草种树再到“种”新能源,我国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沙漠治理提供了样本。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其中,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总规模达到4.55亿千瓦,相当于20座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批已建成并网4516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过半,高水平利用也至关重要。山东省光伏装机位居全国首位,提升电力调节能力需求尤为迫切。2023年12月23日,在山东省荣成市龙眼港工业园里,工作人员正加紧进行京能成山共享储能项目并网前的各项准备。   国网威海供电公司调控分中心负责人董桂岩介绍,项目充电一次可储存电量40万千瓦时,相当于6万家庭一天的用电量,投运后将有力提升威海电网系统调节能力。   通过强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我国新能源利用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自2018年以来连续多年超过95%。我国实现高水平新能源利用,为全球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借鉴。   改革创新纵深推进   在可再生能源跃升式发展背景下,我国亟需通过市场机制创新,推动能源电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通过购买4620万千瓦时绿电,共抵消4.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企业只需登录‘e交易’电力交易平台,就能在线购买新能源电量。”国网台州供电公司客户经理余新勇表示,企业凭借绿色电力交易凭证,经过核算即可抵扣相应的碳排放量。绿电交易让用能企业多了一个减排路径,持“绿证”的外向型企业也更具国际竞争力。   为助力新能源消纳,华东能源监管局建立健全华东区域内绿电交易规则,明确绿电交易价格由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积极衔接区域内外绿电资源,推动扩大跨省绿电交易规模。2023年前9个月,长三角区域共有2382家企业购买可溯源绿电交易电量108.8亿千瓦时,是上年同期的4倍。   我国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多层次统一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中长期、辅助服务市场已实现全覆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妥推进,23个省份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运行。   国家能源局预计,2023年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5.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3%,通过辅助服务市场挖掘调峰潜力超1.17亿千瓦、增加清洁能源消纳1200亿千瓦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攻坚期。章建华表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记者王轶辰) .
  • 《干勇院士:中国制造2025三大基础要素——新型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技术创新体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30
    • 尊敬的怀进鹏书记,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很高兴和大家来交流一下制造业强国的三大基础要素,新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每个领域都必须具备的支撑条件。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的强国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工信部在国家层面共同发布的方针战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抢占重要领域的先机。 分三阶段,第一阶段2025基本进入德国、日本第二方阵,2035年从这个方阵出来,到2050年和美国可以并驾齐驱。中国制造2025的九大任务、10大重点领域和5项重大工程里面,我们最后凝练出来三大基础要素。大家看10个重点领域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信息技术基础要素,我们在五个领域统计一下网络与通信、先进计算、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信息安全、微电子与光电子,我们在和国际比较领跑、并跑、跟跑占的比例,在微电子与光电子领域,我们领跑只有5%,将近70%是跟在人家后面,而且差距很大。另一个是新材料,这是基础要素,高端装备占七个领域,高端装备里包括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数控机床等。 集成电路包括了设计、制造、封装,受到了重大装备和关键材料的限制,差距比较大。我们芯片虽小,却是“国之重器”,装备制造的芯片相当于人的心脏,很重要。我们很快每个月需求300毫米的大硅片,将达到100万片,但是国内还是外商的生产厂家,只有20万片左右,我们每个月的缺口在80万片。1万片投资将近10亿美元,这不光是投资问题,还包括了大量的技术。特别是中兴通讯事件,体现我们核心芯片的大量依赖进口的缺点。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而且差了1.5到2代,中低端芯片对外依存度达到80%,高端芯片对外依存度超过90%。2017年我国服务器销售了255万台,但是服务器98%都是英特尔的x86的CPU指令集的服务器,尽管曙光、华为、联想及浪潮等国产厂商占据了主要的整机份额。但是材料的成本85%以上来自于国外供应商,技术受制于人。PC行业虽然我们早都实现了国产化,但是一些高端技术元器件,包括高端电容电感国产化率很低等等。现在CPU在国内差距很大,至少是两代以上。仅飞腾才用了ARM指令集,国产CPU生态环境在英特尔的压力下十分艰难。 内存:内存颗粒主要被韩国、美国垄断,硬盘行业也被国外垄断。集成电路材料和器件,所有的半绝缘碳化硅衬底、导电衬底及外延片是0,主要从美国进口。MEMS器件玻璃粉封装,自给率0%,电子信息功能陶瓷材料自给率0,都是在国外进口。高性能氮化物陶瓷粉底及基板自给率也是0,光刻胶自给率只有5%等等,高纯石英玻璃及制品、探测用的人工晶体主要来自于国外。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要重点补充短板的材料一大堆,特别是193纳米光刻胶完全空白。2025年我们制定了硅及硅基半导体材料发展重点目标,这是国家新材料重大专项方案刚刚出来编制,我们向国务院和科技部做了汇报,300毫米硅片产品由14nm提升到7mn水平等等,这是2025年的目标,特别是在新型半导体材料上,我们希望换道超车,比如说开发三维RRAM器件材料体系与结构单元,或包括1G到5G更高容量的磁性随机存储芯片等等。 光电子器件。主要面向宽带光纤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无人驾驶等等,但是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技术、混合光电子的集成技术,包括微波与光波的技术非常重要,成为我们当前的掣肘技术。如果我们在10个GP以上,速率光电子器件国产化几乎为零,光电子器件研发中心技术高、更迭迭代快,所以需要长期积累。中兴在光传输、数据通信和宽带接入等信息通信系统,光光交换、光复用收发器件与模块,从美国采购的光电子芯片与器件每年总金额达到31亿美元,占总采购额53%。 举例,中兴通讯卡脖子的产品,高速激光器芯片等等,100、200Gb/S相干光调制解调芯片,还有窄线可调激光器芯片全部进口。 光电子器件和集成是我们通信5G发展的关键。建立标准化的集成工艺标准,光交换和光互连的核心芯片集成技术已进行重点突破。我们必须要在超100G光传输技术上,大踏步前进,这里光电子和微电子的融合支撑产业升级和高质量的发展是我们要选择的一个道路。比如说氮化物半导体是唯一覆盖红外到紫外波场范围的半导的体系,包括Micro-LED新型显示技术。另外发展宽带同心合新型网络优势。我们移动通讯、新一代网络,特别是五代通讯网络在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和光交换方面一定要达到国际的高端水平。我们的光带通讯和信息网络要超低延伸了无线联通设计技术,大规模的天线配置等等,网络化系统,去蜂窝化、个性化和云化方面也比较取得突破。 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我们是很强大的,但是我们应该在网络功能虚拟化、智能化、平台通用化方面,在移动互联网体系构架、基础芯片、软件方面要取得突破。自主可控的互联网关键技术非常重要,习总书记强调高端服务器和处理器必须自主可控。2018中国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大数据安全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去了贺信,要求保证我们的网络安全,特别利用我们的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的优势,要大力研究自主可控的互联网关键技术,要真实可信、信息安全、访问授权、攻击预防、事后追溯、容器网络、分级控制。所以,要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的优势,这是我们重要的中心任务。 发展物联网及智慧城市,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优势,我们在数百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大规模的视频监控和智能传感。网络协同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中大数据智能整体框架,三元空间的大数据,一会儿还会讲人工智能,包括信息空间人类社会,物理空间人工智能的基础架构和平台,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模型等等,都要开始进行。大数据智能的计算范式,从数据到知识的决策。包括工程院最近开展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课题研究,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群体智能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智能无人系统,无人机、车联网等等,这是我们的信息技术,这是一个基础支撑。 新材料:这次发现中美摩擦,封锁中兴通讯除了元器件之外关键是材料,高端材料是重大工程成功的保障,突破封锁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新材料支撑,我们了解到2030年,我们需要的材料的一些重要材料情况,大尺寸的硅片每年要达到40亿平方英寸,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半导体抛光光片要达到7.5亿片,三代半导体材料外延芯片又需要6亿平方英寸,特别是显示面板每年3.5亿平方米,包括现在我们有14条8.5代一级面板和10代最高级的面板,但是还是需要大量新型的显示技术。 另外发展航空大飞机需要高温的合金材料,我们的燃煤技术将近8亿千瓦的装机容量,现在600度超超临界的改造只有2亿千瓦,我们还有大量的改造任务,需要几千万的耐热合金和耐热钢,包括高端轴承、齿轮、液压、模具,包括海洋的各种耐蚀合金,深海开采,包括海水淡化的膜材料,特种塑料在现代制造业核心元器件的应用非常重要,这些红色的字都是美国封锁的重点。 我们新材料用的很多,基础支撑变成13类,我们选择其中几类作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一是高端装备的特种合金,在海洋装备、高铁、飞机和高档汽车的重大装备里,比如说发电,如果我们的蒸汽温度到600度到700度,每度电的煤耗将从330个标煤降到210克,我们每年40亿吨煤一半以上在发电,每度电降1克标煤,节能效果就非常好。必须把700度的耐蚀合金、耐热合金攻下来。而且中国虽然晚了20年,但是现在我们在汽轮机大型船只上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包括压水碓核电站的核能材料,包括深海油气的采钻技术各种材料,1400米以下我们很多材料高端空白、低端不能用,连标准都没有。高磁感能源硅钢,非晶合金,在非金材料上我们已经有24条线,把日本日立挤出了中国,非晶合金每秒钟要冷却100万度,金属玻璃,每公斤只有0.16瓦的铁水,在配电变压器里可以大量的降低损耗70%以上,是非常好的节能材料。 航空发动机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航空发动机的难度难在材料和高温合金上,新一代的涡轮盘制备技术使我们国家的高温合金性能得到提高。先进的钛合金材料、镁合金、铝合金的应用将使我们大大的节能,而且获得更高的性能。钛合金是一个最好的海洋材料和航空航天材料,性能优良,中国的钛储量全世界第一,我们也开发了很多钛合金,应用没有上去,全国只用了5万吨,徘徊了近15年。这是镁合金,比重只有1.7很轻,所以如果进入汽车,可以大量的减重。 特别是在飞机上,如果用镁合金代替铝合金可以使飞机的减重达到数吨以上,镁合金有一个缺点是高温自燃,但是中国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在镁合金里加入重离子系统,这是中国特有的,是850度镁合金燃烧,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计划年内取消商业飞机用镁的禁令,并且和上海交大谈判,镁合金有望在航空当中应用。 铝加温技术大断面的复杂铝合金型材,中国在技术上取得全面突破,新一代飞机大型整体式结构件,在铝合金上得到提升。先进的轻合金将是我们重大的中国高端装备应用下一代的高端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还包括高性能碳纤维,碳纤维的应用是结构材料的革命。美国787飞机,52%是用碳纤维,大大减重,材料性能高、耐腐蚀、安全,所以交通、海洋、建筑工程、能源战略新材料需要的碳纤维量将会很大。但是现在我们只有2万多吨碳纤维产能,反而过剩,全行业处于亏损边缘。目前我们在工艺装备和技术上全面突破,成本逼近了日本东立。 稀土的作用。每个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大量应用于稀土工程材料。爱国者导航之所以能精准拦截,得益于稀土工程材料的应用,“猛禽”战斗机能够实现超音速的巡航功能,依赖于强大的稀土永磁发动机。精制导武器和武器平台的惯性导航和制导需要稀土工程材料,高静安潜艇需要用稀土永磁电驱动动力系统。雷达、微波通讯、电子战系统需要我们的永磁行波管、磁控管。卫星、飞船姿态轨道调控和空间探测推进器要利用稀土材料。先进战机用的多电发动机要用高温永磁体大功率内置式启动发动机。所以,在整个新能源、机器人数控机床、稀土功能材料大量应用,汽车上利用了100多种稀土的材料,催化、除清、发光、永磁。而且稀土永磁的伺服小型电机成了关键,一个机器人面部表情,一个表情需要24个小型的稀土永磁伺服电机,而数控机床也需要大量的永磁伺服电机。 我们看看这些年工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最早是蒸汽机,都是动力体系。第二是电气化。第三是液压体系。第四是光功能。在现在我们认为下一个创新热点将是磁。产业升级永磁科技,产业升级,永磁发动机、永磁齿轮、永磁轴承、永磁悬浮将会起来,将会成为新型节能磁动力系统。市场力量巨大,这是一个新型的万亿产业。永磁调速体系已经变了,不用传统的减速体系,永磁自动体系在30层楼高,如果电梯出现故障掉到地面,如果在导轨加上永磁,一杯水在地上都不会荡出一滴来,非常稳定,可以永保安全。永磁齿轮,加上齿轮以后没有磨损,不需要润滑,寿命大大增加。可以可以来巨大的产业集群,应该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微电子、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包括印刷与激光显示是第三代现实技术,中国必须要突破,我们印刷显示材料已经走在全世界前列。激光显示,特别是绿光上,我们有蓝光、红光半导体,所以激光显示和印刷显示将是下一阶段的所要显示的技术。 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包括新型激光材料与器件不断问世。高端光电子和微电子和国外差距巨大,但是在第三代半导体,我们和国外仅差三到五年的时间,特别是LED、光电器件上,我们有的地方领先国际。 大力发展三代半导体特别是在光电器件、功率器件和通信微波器件将起到巨大作用。绿色能源材料,我们不讲动力电磁,我们就讲现在部分发达国家计划2040年到2050年实现氢能社会。中国社科院主席徐匡迪10年前认为,21世纪中国将进入氢能时代。 燃料电池,将是氢能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代表,我们燃料电池全面启动,在车上的工程化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终极目标零污染,现在整个技术在中国已经开始启动,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包括前沿的膜材料、智能仿生材料、石墨烯材料等等。 3D打印金属粉末的各种材料体系也正在进行完善。新一代生物医药材料包括材料基因组工程,主要是在智能化设计新材料,材料基因组工程。基本概念是降低研发成本,新材料研究周期长,投入大,要降低研发周期缩短一半,降低成本一变,利用高通量的计算方法,高通量的试验方法,材料大数据的技术来设计新一代的新材料。 最后是创新体系。我们发现美国在新的制造业工业互联网下,开始创新,制造业的创新网络建设计划,已经建设了九个制造业研究院。德国产学研创新体系非常完善,为基础应用技术和产业化做出了贡献。英国的创新中心建设也非常成体系。中国以上海为主,我们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上海还是很完整的。共性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包括上海全球的科创中心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江苏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也是可圈可点,它的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包括深圳四个体系,科技创新、创新服务、政策法规、投融资体系,非常完整。所以新型的平台体系和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模式,技术创新平台的大数据,技术设计服务网络化产业化。 我们提出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创新的新的模式。一个是技术创新平台公司模式,第二是技术创新体系新型“联盟公司”模式。“小核心、大协作”模式。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军用民用三基研发一体化,军民融合的关键是基础技术、基础材料、技术核心元器件的融合,这是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研发一体化,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包括设计技术创新平台大数据的建设。 我们这边提出每一个产业的创新服务平台的基础平台云,包括基础云、数据云、服务云。我们的原始创新水平不够,应对国际封锁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立数家国家制造业的创新中心。下面是已经成立的7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是动力电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二是3D打印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是新一代光电通讯制造业创新中心,第四是印刷机柔性显示新技术的创新中心。第五是智能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第六是智能传感制造业创新中心,5月23号刚刚在上海成立了两个国家级的创新中心,一个是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非常重要。之后还要成立一系列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包括轻量化材料、燃气轮机、工业信息安全、先进复合材料、智能语言、石墨烯,深海远洋工程装备、数字化设计、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物理系统,工业大数据,高性能的医疗器械,也包括先进的功能纤维,轻合金等等。 形成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十大系统能力,包括创新体系的统筹策划能力、组织保证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战略运作能力、中国数字能力、机械导向能力、转化固化能力等等,最后实现中华民族的制造业强国之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