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1-17
  •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发布时间:2024-01-12 来源:经济日报大 中 小
      东北广袤草原,国内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全容量投产发电;西南长江干流,6座梯级水电站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力顶峰保供;东南蔚蓝大海,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机并网发电……2023年,我国推动 能源安全新战略走深走实,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足动能。
      能源安全保障有力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作为我国能源保供的“压舱石”,2023年煤炭供需紧张形势有效扭转。受入冬以来最强寒潮影响,近期全国多地气温骤降,电网负荷创冬季历史新高。值得欣慰的是,2023年煤炭供给充足,发电有保障。当前,全国煤炭生产供应平稳有序,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2亿吨、可用26天,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市场运行也愈加平稳,煤炭现货价格向合理区间回归。
      我国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优质产能,核准一批智能化水平高、安全有保障的现代化煤矿项目,确保煤炭产能平稳,推动已核准煤矿尽快开工、在建煤矿加快建成投产、停产停建煤矿抓紧复工复产。2023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38.3亿吨,同比增长3.1%。
      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要补上油气产能短板。2023年12月,经过两年勘探攻坚,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在甘肃省环县洪德地区发现地质储量超亿吨级整装大油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牛小兵介绍,截至目前,长庆油田已在这一地区提交石油探明储量5024万吨、预测石油储量5620万吨。
      数据显示,通过大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2023年新建原油产能2250万吨、天然气产能420亿立方米,全年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超过2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4.5%。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2023年,国家能源局坚持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首要职责,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强化电力安全保障,多措并举增加油气供给,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增强。
      能源结构绿意更浓
      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突破14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这是能源发展史上一项伟大成就。
      2023年12月20日,由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6座梯级电站共同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迎来全面建成一周年。一年来,6座梯级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2700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2亿吨,满足2.8亿人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西北地区变成了新能源发展的沃土。2023年11月29日,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三峡集团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并网发电,修复治理沙漠面积10万亩。从种草种树再到“种”新能源,我国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沙漠治理提供了样本。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其中,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总规模达到4.55亿千瓦,相当于20座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批已建成并网4516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过半,高水平利用也至关重要。山东省光伏装机位居全国首位,提升电力调节能力需求尤为迫切。2023年12月23日,在山东省荣成市龙眼港工业园里,工作人员正加紧进行京能成山共享储能项目并网前的各项准备。
      国网威海供电公司调控分中心负责人董桂岩介绍,项目充电一次可储存电量40万千瓦时,相当于6万家庭一天的用电量,投运后将有力提升威海电网系统调节能力。
      通过强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我国新能源利用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自2018年以来连续多年超过95%。我国实现高水平新能源利用,为全球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借鉴。
      改革创新纵深推进
      在可再生能源跃升式发展背景下,我国亟需通过市场机制创新,推动能源电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通过购买4620万千瓦时绿电,共抵消4.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企业只需登录‘e交易’电力交易平台,就能在线购买新能源电量。”国网台州供电公司客户经理余新勇表示,企业凭借绿色电力交易凭证,经过核算即可抵扣相应的碳排放量。绿电交易让用能企业多了一个减排路径,持“绿证”的外向型企业也更具国际竞争力。
      为助力新能源消纳,华东能源监管局建立健全华东区域内绿电交易规则,明确绿电交易价格由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积极衔接区域内外绿电资源,推动扩大跨省绿电交易规模。2023年前9个月,长三角区域共有2382家企业购买可溯源绿电交易电量108.8亿千瓦时,是上年同期的4倍。
      我国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多层次统一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中长期、辅助服务市场已实现全覆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妥推进,23个省份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运行。
      国家能源局预计,2023年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5.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3%,通过辅助服务市场挖掘调峰潜力超1.17亿千瓦、增加清洁能源消纳1200亿千瓦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攻坚期。章建华表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记者王轶辰) .
  • 原文来源:http://www.nea.gov.cn/2024-01/12/c_1310759961.htm
相关报告
  •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煤炭依然不可或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4
    •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兼顾低碳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在分组讨论时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清洁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煤电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当前,我国能源体系面临稳定供应与清洁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在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环境下,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稳定依然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煤炭也将继续发挥能源“压舱石”作用。 “煤炭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煤炭没有原罪,但我们希望未来能够不依赖煤炭,更加清洁地利用煤炭。”谈到煤炭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角色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强调,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应严格遵循“先立后破”的发展路径,在能源结构尚未完全转型前,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刘吉臻表示,未来煤炭将进一步加快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例如在电网调峰中发挥更大作用。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超过1.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机组,风电、光伏、生物质一年的发电量合计超过1万亿千瓦时。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量不断攀升,在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的同时也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较大挑战,煤炭在电网调峰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刘吉臻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当下新能源就像还没长大成熟的“孩子”,性格阴晴不定,当它“调皮”时便会给电网带来麻烦,此时就需要煤电充当哥哥姐姐的角色,带着新能源一起成长。“比如新能源发不出电的时候,煤炭作为‘哥哥姐姐’就要立即补上,进行兜底保障,等到新能源‘长大’了,就能够独当一面。”刘吉臻表示,随着新能源发电量的不断增加,我们还需采取更多有力措施应对新能源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挑战。他提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应遵循多元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的发展路径,甚至在未来实现荷随源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不仅是能源领域的变革,更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刘吉臻说道。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离不开先进装备、创新技术的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表示,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道路上,我国已在诸多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例如在2022年8月,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有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不断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除煤制油外,葛世荣还提到,目前我国对于地下煤炭气化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突破。有别于传统的采煤工艺,地下煤炭气化是通过直接对地下蕴藏的煤炭进行可控燃烧,从而产生富含氢气的可燃气体,再将其输出地面的一种能源采集方式。煤炭地下气化由采煤变为采气,具有安全性高、投资少、效益好、污染少等优点。该技术可有效盘活废弃煤炭资源和开发深部煤炭资源,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开发,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创新尝试。“煤炭在地下直接气化能够将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直接封存在地下,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煤气制氢也就不再是所谓的‘灰氢’了。”葛世荣介绍道。 在煤炭开采阶段,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近年来也取得飞速发展。如在不久前,葛世荣参与现场验收的国家能源集团准格尔露天煤矿顺利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借助人工智能、5G、智能终端等先进技术,该煤矿形成了“用人最少、用时最短、效率最高、安全最好、质量最佳”的建设成果,钻、爆、采、运、排工艺全面实现智能化。“智能化将是煤矿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相关成套装备、关键技术我国已实现自主研发制造,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到时我们的矿工也将成为‘幸福矿工’,煤矿呈现不平凡的世界。”葛世荣说道。
  • 《宁夏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8
    • 开年以来,宁湘直流工程中宁换流站建设现场一派繁忙。这条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沙戈荒”新能源为主的电力输出大通道将于今年投运,届时每年外送电力预计超360亿千瓦时。 从“煤电重镇”到“绿电先锋”,宁夏加速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去年,自治区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132万千瓦,占总电力装机比重55%。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的现代煤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要精耕细作、持续发展。” 牢记嘱托,宁夏聚焦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加大新能源资源开发力度,扩大新能源发展规模—— 2.8万亩、220余万块光伏板首尾相连,将腾格里沙漠“染”成靛蓝色。这片位于中卫市的“光伏海”,年发电量可以满足150万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目前,宁夏每使用3千瓦时电就有1千瓦时绿电。“今年将进一步丰富‘新能源+’开发模式,鼓励农光互补、草光互补等多产业融合开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钱克军介绍。 建设优势特色产业绿电园区,提升新能源利用占比—— 位于灵武市的硅基绿电园区里,施工人员忙着进行光伏管桩打孔作业。今年,园区企业将使用绿电替代传统能源。项目负责人闻小华说:“降低工业电价、控制标煤消耗,都是实打实的效益。” 统筹项目规划和制度保障,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旁,便是新建的共享储能电站。白天存储多余的新能源电力,在晚上分段放电。如今,闽宁镇已经实现了绿电“24小时”供应。 宁夏累计并网新型储能电站47座,累计装机规模居全国前列。未来,宁夏还将探索储能交易品种,研究新型储能盈利模式,企业能够通过绿电交易中心“团购”新能源。 站上新起点,宁夏将以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为牵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