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Electronics:复旦大学团队开发二维超快闪存的规模集成工艺》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4-09-25
  •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开发高带宽存储技术。1961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闪存,由于其简单的机制和支持低成本、高密度集成的能力,闪存现在占非易失性存储器市场的99%以上。然而,闪存的相对较低的速度仍然是一个问题,因为它限制了它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性能。二维(2D)材料可以用作闪存的通道材料,以创建提供快速速度的器件。这些器件可以将硅基闪存的编程时间从10-100 μs缩短到10-20 ns。

    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刘春森研究员和微电子学院周鹏教授前期研究表明二维半导体结构能够将其速度提升一千倍以上,实现颠覆性的纳秒级超快存储闪存技术。然而,如何实现规模集成、走向真正实际应用仍极具挑战。研究团队进一步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最大规模1Kb纳秒超快闪存阵列集成验证,并证明了其超快特性可延伸至亚10纳米。

    研究团队开发了超界面工程技术,在规模化二维闪存中实现了具备原子级平整度的异质界面,结合高精度的表征技术,显示集成工艺显著优于国际水平。通过严格的直流存储窗口、交流脉冲存储性能测试,证实了二维新机制闪存在1Kb存储规模中,纳秒级非易失编程速度下良率高达98%。同时,研究团队研发了不依赖先进光刻设备的自对准工艺,结合原始创新的超快存储叠层电场设计理论,成功实现了沟道长度为8纳米的超快闪存器件,是当前国际最短沟道闪存器件,并突破了硅基闪存物理尺寸极限(约15纳米)。在原子级薄层沟道支持下,这一超小尺寸器件具备20纳秒超快编程、10年非易失、十万次循环寿命和多态存储性能。

    该研究成果以题名“A scalable integration process for ultrafast two-dimensional flash memory”发表在《Nature Electronics》上。

    论文下载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4-01229-6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4-01229-6
相关报告
  • 《复旦大学研发全球首颗二维超快闪存芯片 突破AI算力存储瓶颈》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刘飞
    • 发布时间:2025-10-10
    • 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连续发表两项二维闪存重大突破:研制出400皮秒全球最快闪存器件“破晓”,并创新提出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长缨”,成功实现与成熟CMOS工艺的兼容集成。这项颠覆性技术有望重塑现有存储架构,为AI大模型提供兼具高速读写与大容量的统一存储解决方案。 “破晓(PoX)”二维闪存原型器件,实现了400皮秒超高速非易失存储,是迄今为止最快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这项研究不仅得到了《自然》编辑部的高度认可,还引起了商业公司的关注。 此外,团队提出了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长缨(CY-01)”,通过将二维闪存器件融入成熟的CMOS工艺平台,加速了新型器件的产业化。这一架构的世界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不仅解决了传统CMOS制造工艺与二维材料适配的问题,还实现了高密度单片互连和软硬件兼容性通信。 测试结果显示,该芯片的集成良率达94.3%,支持8比特指令操作和32比特高速并行操作与随机寻址。 该团队的研究致力于突破现有存储技术的瓶颈,以满足未来人工智能(AI)应用对高速度和大容量存储的需求。他们从基础物理原理出发,逐步推进到器件集成和应用,最终实现了颠覆性创新的技术落地。这一成果不仅为存储器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未来AI硬件瓶颈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支持。
  • 《复旦大学成功研制“破晓”皮秒闪存器件》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4-18
    • 电荷存储器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根基。个人电脑中的“内存”和“硬盘”,是电荷存储器的两种典型代表。然而,断电后,“内存”——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和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存储的数据会丢失,这种“易失性”特性限制了其在低功耗条件下的应用。相比之下,“硬盘”——以闪存为代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断电后不会丢失数据,但由于其电场辅助编程速度远低于晶体管开关速度,它难以满足需要对大量数据极高速存取的场合,例如AI计算等场景。因此,针对当下AI计算所需的算力与能效要求,存储技术亟须突破,而破局点在于解决集成电路领域最为关键的基础科学问题:超越信息的非易失存取速度极限,也就是断电不丢失,存取还要快。 近日,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成功研制储“破晓”皮秒闪存器件,擦写速度快至400皮秒,相当于每秒可执行25亿次操作,是人类目前掌握的最快半导体电荷存储器件。通过突破基础理论的瓶颈,研究团队发现一种电荷存储的“超注入”机制。据此,研究团队重新定义了现有的存储技术边界,并成功研制“破晓”皮秒闪存器件,其性能超越同技术节点下世界最快的易失性存储SRAM技术。刘春森透露,目前相关产品正在尝试小规模量产。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