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肠道微生物群抗生素介导的梭菌耗竭后,高脂肪摄入维持山梨糖醇不耐受》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0
  • 2024年2月15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在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High fat intake sustains sorbitol intolerance after antibiotic-mediated Clostridia depletion from the gut microbiota的文章。

    碳水化合物不耐受通常与乳糖,果糖或山梨糖醇的消费有关,在高收入国家影响多达30% 的人口。尽管山梨糖醇不耐受归因于吸收不良,但潜在的机制仍未解决。

    该研究表明,抗生素暴露与高脂肪摄入相结合的历史通过减少梭状芽胞杆菌的丰度来触发小鼠的长期山梨糖醇不耐受,这损害了微生物山梨糖醇的分解代谢。通过接种益生菌大肠杆菌来恢复山梨糖醇的分解代谢,可以保护小鼠免受山梨糖醇不耐受的影响,但不能恢复梭菌的丰度。用丁酸盐生产者Anaerostipes caccae接种可恢复正常的梭菌丰度,即使清除了益生菌,也可以保护小鼠免受山梨糖醇诱导的腹泻。丁酸盐通过刺激上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 信号传导以恢复结肠中的上皮缺氧来恢复梭菌丰度。

    总的来说,这些机理见解将微生物山梨糖醇分解代谢确定为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山梨糖醇不耐受的方法的潜在靶标。

  • 原文来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0066-7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在肠道解木糖拟杆菌抗脂肪肝机制上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肠道微生物组是人体“第二基因组”,其编码的基因及产物在人体生长、发育,免疫、代谢稳态维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挖掘关键、核心肠道微生物的新策略。采用益生元、难吸收药物等外源分子(Outside disturbance factors)干预机体,扰动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寻找丰度显著变化OTU,将其定义为内在效应菌(Inside effectors),进一步阐明效应菌功能和机制。 研究团队利用fa/fa大鼠作为脂肪肝动物模型,研究了口服难吸收灵芝杂萜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灵芝杂萜抑制肝脏脂肪从头合成、促进脂肪酸氧化和低密度脂蛋白运输,抗脂肪肝作用明显。16S测序表明化合物显著富集了具有产叶酸能力的拟杆菌(Bacteroides. spp)和产丁酸的Kineothrix alysoides;KEGG分析显示叶酸(维生素B9)合成及其调控的一碳代谢通路显著增强。通过对B. thetaiotaomicron,B. acidifaciens, B. dorei和B. uniformi基因组分析发现这四种显著富集的拟杆菌含有完整的叶酸合成途径,但缺失叶酸合成前体pABA的aroD基因。体外添加pABA证实它们可以高效合成叶酸。肠道菌群来源叶酸先前已经被证实是低碳饮食改善脂肪肝的重要机制,但参与叶酸-肝脏通路调节的肠道微生物还缺乏研究。选取化合物干预后增加最显著的解木糖拟杆菌(B. xylanisolvens)深入研究,口服解木糖拟杆菌BX显著增加肝脏、血液中叶酸含量,提高叶酸调控的一碳代谢,显示良好的降脂、降糖、抗脂肪肝作用。敲除叶酸生物合成途径folP基因,获得叶酸合成缺陷株BXΔfolP。体内小鼠实验显示BXΔfolP无抗脂肪肝作用。该研究首次证明了肠道拟杆菌-叶酸-肝脏途径在治疗脂肪肝等代谢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研究组利用人体肠道来源的解木糖拟杆菌研制了酸奶产品。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8月11日发表于Cell Reports。 陈方 摘编自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008/t20200812_5653048.html 原文标题:刘宏伟团队、刘双江团队合作Cell Reports发表肠道解木糖拟杆菌抗脂肪肝机制
  • 《Nature | 保护肠道微生物群的革兰氏阴性选择性抗生素》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31
    • 2024年5月29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A Gram-negative-selective antibiotic that spares the gut microbiome的文章。 革兰氏阴性菌,例如肺炎克雷伯菌,它们堪称医学的噩梦,这些病原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毒性,以及快速产生抗药性的能力,只有极少数抗生素能消灭它们,然而这些抗生素同时也会破坏对人体有益的肠道细菌。该研究报告了设计和发现Lolamicin的过程,这是一种靶向脂蛋白运输系统的革兰氏阴性菌特异性抗生素。Lolamicin对130多种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菌株具有杀伤活性,在多种小鼠急性肺炎和败血症感染模型中显示出治疗效果,并且保护了小鼠肠道微生物群,防止了艰难梭菌引起的二次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恶棍,它们能引发从食物中毒到霍乱等各种疾病,还能引发脓毒症这种可能致命的感染。这些细菌有多重屏障防止抗生素渗透,因此,几乎没有抗生素是专门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少数确实有效的抗生素也会对肠道菌群造成破坏,这可能导致潜在致命的病原菌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趁机接管。 为了找到绕过革兰氏阴性菌防御的方法,研究团队从不杀死细菌但能抑制“Lol系统”(Lol system)的化合物开始。“Lol系统”是一类仅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的蛋白质。对这些化合物进行改造后,研究团队获得了一种名为Lolamicin(洛拉霉素)的化合物。Lolamicin能根据不同细菌之间的Lol蛋白差异,选择性地杀死病原菌,而不伤害非病原菌。Lolamicin对实验室培养皿中130多种耐药菌株具有抗生素作用。对感染了抗生素耐药菌的小鼠,接受Lolamicin治疗的小鼠全部存活,而未接受Lolamicin治疗的小鼠中有87%在三天内死亡。研究团队还发现,常见的广谱抗生素(例如阿莫西林)会严重扰乱肠道菌群,导致艰难梭菌感染。相比之下,Lolamicin治疗不会引起明显的肠道菌群变化,并使小鼠免受艰难梭菌感染。 这项研究表明,靶向革兰氏阴性菌“Lol系统”是有效的,但在小鼠上显示出效果距离开发出可用于人类的药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抗生素而言,从发现到获得临床使用批准的时间可能超过20年,而且,开发一种新型抗生素并不能带来太多收益。在过去的10年里,大约有10-20种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被发现,但还没有一种获得美国FDA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