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6日,《关于汞的水俣公约》(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生效,这是近十年来环境与健康领域内新订立的一项全球性公约。74个签署方承诺减少由汞和汞化合物排放引起的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汞是一种在身体中聚集的重金属,被联合国列为危及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十大化学品之一。接触汞可能会伤害大脑、心脏、肾脏、肺部和免疫系统,尤其对未出生婴儿和新生儿造成伤害。
关于汞污染既没有安全标准,也没有治疗汞中毒的方法。接触过多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和健康损伤。未出生婴儿和新生儿最容易受到伤害,其他易感人群包括:食用受污染鱼类的人群、长期接触汞作业的人群,生活在汞污染源附近的人群,以及生活在较冷气候中的群体,因为致命重金属元素易在冷空气中积聚。《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是得名于在日本水俣市发生的历史上最严重的汞中毒事件。水俣市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向水俣湾中持续倾倒工业废水,直至1956年5月爆发了汞中毒事件。食用了产自该海湾的鱼类和贝类的当地村民开始出现抽搐、精神病、意识丧失和昏迷等症状。总计有上千人被确诊为汞中毒,也就是水俣病。
每年全球的汞排放量高达8,900吨。汞会通过含汞岩石的风化、森林火灾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释放,但很大一部分排放来自人类活动,尤其是燃煤以及手工和小规模金矿开采活动。仅仅采矿这一项就使70个国家中1,500万工人暴露于汞超标环境中,造成汞中毒,其中包括童工。其他的人为汞污染源包括氯气和塑料的生产,废物焚化,以及实验室、药品、防腐剂、油漆和珠宝中汞的使用。
目前,公约缔约国政府在法律上有义务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控制汞污染的整个“生命周期”,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其中包括禁止建立新汞矿,逐步淘汰现有汞矿,控制手工业和小规模金矿在开采及加工过程中使用汞,管理含汞类日用品、化妆品、灯泡、电池和牙科充填材料的生产。由于汞本身不易毁坏的特性,该《公约》对其暂时储存及废物处理条件进行了规定。汞和其他重金属一样,长时间存在于环境中,在人体和动物(尤其是鱼类)体内积聚。由于汞容易蒸发,蒸发后会被空气传送到离其排放源很远的地点,污染空气、水和土壤。该公约也力图减少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汞排放,如燃煤电站、垃圾焚化和水泥熟料生产,还包括一些汞的临时存放问题、汞废料问题及降低污染场地风险的措施。
“水俣公约表明,保护地球及人类的全球性工作能够凝聚各国力量。曾经我们为了保护臭氧层共同努力过,现在我们为了汞问题努力,就像我们曾经为了改善气候变化努力一样。缓解气候变化也是水俣公约的目标之一,我们共同携手就可以达成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 Environment)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表示。
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GEF)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石井菜穗子(Naoko Ishii)表示:“GEF作为公约的财政机制,负责为减少并消除汞污染的计划和项目筹集并提供资金。我作为GEF的代表,非常高兴加入该国际行列,并祝贺该公约生效。对于GEF来说,能肩负为减少并消除汞使用的项目和计划提供资金的任务,是一种荣幸。我们将继续协助各国管理库存、落实计划并投资技术,让汞污染成为历史。”
(编译 田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