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转型》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 朱汝鑫
  • 发布时间:2023-09-07
  • 最近,Springer Nature的CEOFrank Vrancken Peeters在由OA2020倡议组织,由马克斯普朗克学会(the Max Planck Society)主办的第16届柏林开放获取会议(the 16th Berlin OA Conference)上发言。此次会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学者、高级图书馆、高等教育、资助机构和政府领导人等国家级代表团。会议主题“携手转型”非常贴切,他的演讲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转型协议(TA)早期经验

    ●这些协议在向开放获取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实现共同目标需要克服的挑战

    以下是演讲全文:

    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的早期推动者,收购了第一家开放获取出版商BMC,推出了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并创建了第一个高度选择性的全开放获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该期刊所有发表的文章都是金色开放获取,即从发表起立即对所有人开放。这是研究人员希望使用的版本,因为它可信、有资格、支持开放科学且不依赖订阅。同时开放获取也推动了研究成果的更易被发现,从而能够被更多的人使用和重复利用。开放获取文章平均下载量是非开放获取文章的6倍,而对于图书,这个数字更接近10倍!Springer Nature的使命是致力于加速解决世界上最大的挑战,而开放获取正是这一使命的核心所在。

    尽管完全OA期刊和混合期刊的选择不断增加,但向开放获取的转型仍比希望地要慢。Springer Nature认为,向OA转型的唯一途径是专注于解决出版订阅部分的问题,而不是专注于建立一个新的OA结构。面对一个已有150年期刊出版历史、拥有超过20,000种期刊的世界中,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与荷兰的UKB签署的第一个转型协议是一次试验,需要我们和荷兰合作伙伴共同向转型改变,但这次试验改变了游戏规则。原因是这次试验向我们展示了拥有共同目标的伙伴可以联合起来,通过使用一种更为经济的阅读费用分配的方式来支付OA出版的费用,从而向OA转型。同时该试验表明,这个协议可以提供统一的OA交易标准和途径,并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发表机会。这对于像人文社会学科来说特别有吸引力,因为该领域的OA资金更难获得,而且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机构来说,他们可以从集团购买力的优势中获益--这也是德国DEAL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更重要的是,由于TA协议下发表的论文都是金色OA,作者将从中受益,因为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能够使用和再利用他们的研究,从而能够增加50%以上的引用和5倍以上的下载和影响。

    自从我们的早期试验以来,我们所签订的许多TA协议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① 去年,我们通过转型协议在Springer混合期刊中发表的金色OA论文是通过作者选择选项发表的三倍。在有签署转型协议的国家,现在发表的论文中高达90%是以OA方式发表的。在德国,OA论文增长了近9倍,而在人文社科领域,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15,即在一年内从120篇文章增加到2000多篇。事实上,在整个行业范围内,情况也是如此。STM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去年超过100万篇的金色OA论文中,通过TA转型协议发表的论文占了20多万篇(比2018年的不到1.8万篇有所增加)。这意味着,所有OA论文的五分之一已经通过TA转型协议发表。总体而言,金色OA论文现在占所有论文的31%以上,而订阅论文已经下降到52%,绿色OA论文的数量仅占约8%左右。

    ② 这不仅仅是OA数量增长的问题。正如我之前所说,TA转型协议提供的金色OA论文确实能够有效地推动研究成果被更多人发现。例如,在英国,自从我们的第一个TA转型协议以来,论文的下载率增加了近15倍(从2016年的230万次下载到2022年的3300万次以上)。在德国,在我们与DEAL达成变革性的完全OA协议后,使用量增加了4.5倍(从460万次下载到2070万次)。最重要的是,这不仅仅只发生在欧洲。在美国,由于我们与CDL的合作,我们的Springer期刊论文的下载量增加了一倍多(仅在一年内就从40万增加到80万以上)。而且不仅仅是科学家在阅读和使用OA论文。一位通过瑞典新TA转型协议下发表论文的作者说,不到一周时间,她的论文已经被阅读了32000次,其中近80%的读者是普通大众。

    ③ 除了推动OA论文数量的增长,转型协议还提供了"隐性利益",即扩大了机构以前无法访问的期刊订阅内容的使用范围,从而增加使用率。这是因为这些期刊中的订阅内容被TA客户认为是OA内容。例如,在我们的DEAL协议中,订阅文章的下载量从1200万到接近2000万次。

    当然,随着世界向OA转型发展,TA转型协议的阅读部分将会消失。为了发挥这些TA转型协议的潜力和总体上向OA的转型,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 我们如何鼓励研究人员充分利用TA转型协议提供的机会?

    我们发现,研究人员对通过TA提供的OA选项持谨慎态度,或者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OA经费。我们需要积极在科学界推广OA理念,使研究人员了解金色OA的潜力,并增强选择OA时的信心。

    ② 我们如何保持科学的完整性?

    在欧洲以外的一些国家,存在这样一个误解,即OA的可靠性不如订阅内容。在Springer Nature,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来保护科学的完整性。我们中的许多人正在与STM完整性中心合作,分享见解和工具。但现实是,出版商仍然面临太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消耗人们对系统的信任。我们还可以共同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完整性并建立信任?

    ③ 我们如何确保出版和访问的平等性——跨学科、跨全球甚至跨领土(因为并非所有机构都被TA转型协议的覆盖,并非所有研究人员都是参与机构的一部分)?

    我们我们正在尝试不同的模式(如最近收购Cureus),但我们需要作为一个行业找到答案。

    ④ 最后,我想用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来结束。我们有很多值得庆祝的事情,不仅仅是在欧洲,而且是全球范围内。我们现在有很多TA转型协议的例子,很有程霄,使我们在通往OA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然而我们如何鼓励更多的国家加入进来,而不是被困在付费墙后面?我们怎样才能充当这种对机构、对资助者、对研究人员甚至对世界都有效的方法的大使呢?OA出版物的可见性扩展到了SDG的论文上,这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好处。

    会议总结说:“全球开放获取转型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推进”,我很赞同。TA转型协议存在挑战,但机遇仍在。这值得我们共同努力,携手转型。

相关报告
  • 《树根互联携手Gartner发布IIoT报告》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0-03-25
    • 日前,Gartner联合唯一入选该榜单的中国企业——树根互联发布了一份针对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行业报告,该报告聚焦工业互联网(IIoT)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及可借鉴的转型路径,为对内提质增效并把握“新基建”机遇、对外掌控全球竞争先机,选择适合自身转型路径的合作伙伴,提供详实指导。 当前,疫情在国内外的蔓延,让全球制造业的供应链稳定、物流管理和人员调度等方面衍生出诸多不确定因素,也对制造企业的业务带来了冲击。对此,中国率先发布政策鼓励加快“新基建”步伐,敦促制造业企业下定决心,拥抱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真正赋能产能和效率应对全球竞争。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服务商,构建数字驱动的工业新生态,已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新基建”时代中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 针对现阶段制造企业对于工业互联网的需求,Gartner将其提炼为五点:从POC进入小规模部署应用,缺乏端到端的业务解决方案,复杂度高且实施效率低,IIoT重点聚焦能力(包括数据管理、平台互操作性、安全和AI能力),以及构建IoT生态系统。Gartner以树根互联的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例,讲解其物联接入能力、端对端解决方案、全球化的工业后市场服务、跨行业与领域服务优势和客户应用实例,为众多制造企业的工业互联网选型提供参考。 · 源自制造业实践的物联接入能力:树根互联支持包括主流工业协议在内的超过400种工业协议,可连接超过95%的主流PLC,支持主流CNC机床及机器人设备。通过自研物联接入产品,树根互联拥有业界首屈一指的海量设备接入能力,可对工厂内、外的智能产品设备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可视化地掌握设备运行工况,赋能厂内设备管理和后市场服务。 · 端到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以平台为核心,树根互联在自研产品的基础上连接各个环节上生态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设备一站式快速接入和零门槛的设备上云,在海内外快速搭建可运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实现低成本试新。同时,树根互联可以帮助企业基于IIoT快速开发应用,让平台效能和业务价值得以显著展示。 · 覆盖全球的平台服务: 凭借全球化团队和生态系统,“根云”平台支持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在内的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械设备连接、数据收集与分析和后市场服务能力。不仅帮助中国跨国企业“走出去”,实现设备远程运维管理,提升全球服务能力,还能服务包括德国、印度、肯尼亚、南非、印尼、墨西哥、越南等众多国家的当地企业,吸引众多海外企业入驻平台。 · 扎根于制造业的实践经验:基于在工程机械和工程装备行业行业的十余年实践,树根互联已成为工业互联网的设备连接和管理专家。截至2020年2月,根云平台已接入58万余台各类工业设备,助力产业链生态打造包括铸造、注塑、纺织、定制家居、家用塑料制品等在内的20个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达81个工业细分行业。 正因为这些特点,树根互联帮助众多国内外制造企业开展了工业互联网应用,并取得显著业务成效。 · 普茨迈斯特有限公司(Putzmeister)是一家德国混凝土机械企业,因野外作业等地域限制、维修数据以纸质记录或无记录等问题,售后团队难以掌握其售出机械的故障并给予维修支持。为此,该企业与树根互联开发了基于IIoT的智能后市场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实时设备数据采集与回传,资产远程管理,智能故障预测与诊断,以及机群管理,最终给终端客户提供智慧型服务。 · 福田康明斯是一家柴油发动机生产基地,通过与树根互联的合作,大幅提升产线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完成装备过程中的监控和质量分析,同时持续优化装配工艺标准。通过实时的过程监控,快速输出装备质量结果,使过程和结果数据可视化,明显提升质检效率。 · 宁夏共享集团与树根互联强强联合,打造新一代“绿色智能铸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包括宁夏共享集团在内的铸造行业客户,提供工厂和设备的远程诊断、预警预测等运维服务。构建行业智能设备大数据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在全国各大成立共享铸造中心,实现线上共享模式,推动”共享经济“发展。 · 卓誉科技牵手树根互联打造智能化产品,在新冠疫情期间,向多家医院捐赠价值800万的医疗制氧装备。该系统的智能管控模式可有效减少人工接触,让医护人员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和监控制氧设备的运行状态、氧气浓度、压力和流量。通过“根云”平台还可以在后台远程运维管理,实现风险预警,为系统安全运行和患者用氧治疗提供有力保障,减轻一线医护的关注维护工作。
  • 《SEMI中国携手CASPA在硅谷畅谈IC创新布局》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封测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0
    • 美国当地时间7月15日下午,SEMI中国携手CASPA(华美半导体协会)在硅谷举办了 “SIIP China产业创新投资论坛:IC创新布局—从物联网、云到人工智能和ADAS”。此次论坛也是CASPA 2018 Summer Symposium的中国专场。200多名硅谷精英和产业高管出席了此次会议。 华美半导体协会(CASPA)会长王秉达先生致欢迎辞,他介绍到,本次研讨会将会很好地总结AI、IoT等大趋势对产业的影响。 SEMI全球总裁兼CEO Ajit Manocha致欢迎辞,他提到AI、IoT、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会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他提到充分引导年轻领导人的创新力,推动产业发展。 SEMI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带来“China’s Role in the Evolving Global IC Industry”的主题演讲。他用“旺年”描述2017年,“好年”描述2018年,SEMI预计2019年半导体市场将达到5000亿美金,继2017和2018年之后,2019年Fab及设备的投资又将创下新纪录。其中存储器,Foundry的投入最大。韩国(尤其是三星)及中国,是半导体设备销售大幅成长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正是“上进层楼更上楼”。在全球AI竞争的大局之下,有初创公司,也有大公司;有半导体公司,也有系统公司及互联网公司。都纷纷投入AI的研发。 而其中,中国及美国是对AI投资最大的两个地区。中国有很多初创公司,美国的大公司投入更多。由AI(5G)带来的众多智能应用将驱动IC需求进一步增长。 居龙围绕三个W(Why,What,Where)来分析中国半导体的发展情况。 第一个W(Why,为什么要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居龙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地。但中国半导体产业自给能力和市场需求存在极大的差距,半导体是中国最大的进口产品并且贸易逆差巨大。 第二个W(What,中国半导体产业现状)。设计方面,近年取得了进展,但中国的IC设计公司在关键技术上缺乏竞争力且市占率较低;制造方面,中国IC制造产能在全球的占比不高。中国新的Fab项目在技术节点上,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封测方面,全球OSAT的前10大封测公司中,中国有三家入榜。但在先进封装方面,还需要继续投入研发达到国际水平;设备材料方面,中国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中国的本土厂商仅能满足大约2~5%的市场需求。 第三个W(Where,中国半导体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居龙指出,长期来看,移动计算+5G、人工智能、虚拟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能电网等技术和应用将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在持续转型,从低成本的制造到应用驱动的系统方案,再进入未来技术创新的角色。 在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合作共赢显得尤为重要。而SEMI中国作为实现中国半导体梦想的最佳合作伙伴,将进一步搭建产业交流和合作的平台。SEMI产业创新投资平台(SIIP China)去年9月在北京启动,作为一个国际的、中立的组织,SIIP平台以汇聚先进技术及全球产业资本聚焦中国为己任,搭建专业权威的产业投资平台连接全球,力助中国半导体产业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半导体产业生态圈。 SiFive CEO,Naveed Shervani博士发表“The Dyamatic Impact of RSIC-V on Speed of Innovation”的主题演讲。除了分析产业面临的问题,他还提出产业发展的5大目标:降低设计成本、减少设计时间,降低IP成本、减少所需的人才种类、云业务模式的灵活性。 KULR Technology副总裁Stuart Ching发表了“High Energy Lithium Battery,Friend or Foe”的主题演讲,Stuart Ching结合生动的视频,介绍了锂电池的重要性,他指出,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的电池将会促进一系列移动电子设备电源应用。固态电池将有望在2023-2025年左右量产。 SITRI CEO,Mark Ding带来了“Innovate and Win at China IC Industry”主题演讲,他指出对于半导体产业,中国有很多的发展机会,如足够的资金、较少的CAPEX以及很好的本地市场,关键是要找对方向,同时他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创新的看法,他表示平台、人才和资本是创新的三大关键因素。 Cadence副总裁Craig Johnson带来了“Semiconductor Design in the Cloud”主题演讲。他和大家分享了云的具体含义,以及云对于半导体行业的重要性。 主题演讲结束后,SEMI和CASP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居龙同样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很好地总结了SEMI的理念:自由贸易、开放的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合作和创新。此次和CASPA的战略合作协议, 正是为了帮忙连接硅谷与中国的资源, 促成合作共赢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