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容量碳负极材料可大幅提高NIBs能量密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18-09-25
  • 开发高容量碳负极材料可进一步提高钠离子电池(NIBs)的能量密度。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IOP-CAS)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用于NIBs的高容量碳阳极(~400mAh g-1)。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上。

    自2010年以来,钠离子电池(NIBs)因其成本,资源优势以及在大规模储能系统中的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钠离子电池电流尖峰的能量密度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阻碍了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硬质碳具有容量大(~330mAh g-1)、循环稳定性好、初始库仑效率高、成本低、前驱体材料天然丰度高等优点,是早期工业NIBs最有前途的阳极之一。

    尽管人们已投入大量精力开发高性能的碳阳极材料,但在放电-充电曲线中的一致性通常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区域:在~0.1 V以上的斜坡区域和~0.1V以下的平坦区域。通常,平坦区比斜坡区具有更高的容量,高容量碳阳极往往显示出相当大比例的平坦区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电池的能量密度。因此,设计和发现具有大比例平坦容量的碳阳极可能是提高NIBs能量密度的潜在途径。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IOP-CAS)胡永生教授的研究小组在1900℃的高温石墨炉中炭化一种双蜂窝状结构碳材料。该碳阳极表现出~400mAh g-1的高容量,高于目前硬质碳材料的~330mAh g-1容量。其总容量的85% (> 330 mAh g-1) 来源于低于~0.1V的长低电位平台,这与典型的NIBs硬碳材料的曲线不同。当它与空气中稳定的Na0.9Cu0.22Fe0.30Mn0.48O2层状阴极偶联时,可获得~240Wh kg-1的高能量密度,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这种有前景的碳阳极的发现有望为大规模电能存储的高能量密度NIBs提供进一步研究基础。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万立骏JACS:用于高性能钾离子电池负极的工程空心碳体系结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1
    • 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的廉价替代品,钾离子电池(KIB)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KIB受益于K+/K氧化还原对较低的氧化还原(-2.93V vs SHE),接近Li+/Li的-3.04V(vs SHE)的值,和远低于Na+/Na(-2.71V vs SHE),这确保了宽电压窗口和高能量密度。同时,作为广泛使用的材料的碳基负极中K+的嵌入电位位于?0.2V与K+/K之间。这样的电位可以避免钾金属镀层形成枝晶,从而确保更安全的充电/放电过程。然而,由于K+的大尺寸,能够维持重复的K+的稳定的电极材料插入/脱嵌循环极其不足。 成果简介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万立骏教授和曹安民教授的带领下,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通过结构工程开发了用于KIB的高性能负极电极材料,所述电极材料为空心互连结构,形状类似于神经元细胞网络。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作为原始材料,根据树脂在其热解过程中的化学性质确定了两步结构转变:在初始加热阶段,醚键的剪切会软化树脂骨架,然后在较高温度下,强烈气体的释放可以将四角形构建块膨胀成中空结构,形成一种有趣的HINCA型材料,该材料不仅能够促进K+/e-的传输,而且还确保用于稳定的钾化/去透明过程的弹性结构。当用作KIB负极时,电极能提供在0.1C下340mAh g-1超常的可逆容量,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在0.5C下超过150次循环几乎没有容量衰减)和优良的库仑效率(初始循环为72.1%和在循环中超过99%)。相关成果以题为“Engineering Hollow Carbon Architecture for High-Performance K-Ion Battery Anode”发表在了上。 团队证明了碳的结构工程为实现KIBs的高容量和稳定负极提供了有效途径。使用MF树脂作为原材料,成功地通过简单的热解过程将这种聚合物前体转化为空心相互连接的神经元样碳结构。这种独特的碳结构和中空特性一起确保了高度稳定和有效的结构,以实现用于KIB的高性能负极材料。制备的HINCA型电极能够在0.1C下提供340mAh g-1的可逆容量,具有极好的循环稳定性(在0.5C下循环150次无容量衰减)和卓越的库仑效率(初始循环72.1%,长时间循环超过99%)。团队的工作不仅为以前未探索的碳空心化机制提供了见解,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且为功能材料向KIB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优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文献链接:Engineering Hollow Carbon Architecture for High-Performance K-Ion Battery Anode(JACS, 2018, DOI:10.1021/jacs.8b02178)
  • 《锌碘单液流电池能量密度大幅提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01
    •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张华民研究员领导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锌碘单液流电池的概念,实现锌碘单液流中电解液的利用率达到近100%,进而大幅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能源环境科学》上。 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技术,液流电池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效率高等特点,是大规模储能的首选技术之一。锌碘液流电池是液流电池技术的一种,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前期的研究中,该科研团队通过优化锌碘液流电池的电解液组成和膜材料,提高了其循环寿命和功率密度。但是,为避免锌碘液流电池内部阻塞而造成的电解质利用率相对较低问题仍待解决。 与传统锌碘液流电池不同,锌碘单液流电池只有负极一侧具有流动循环系统,正极电解质溶液直接固定在正极腔体中。由于锌碘单液流电池正极为固体,没有流动循环系统,所以不存在解液管路与泵的阻塞问题,因此碘离子可以充电到固态碘单质,使得电解质的利用率从大约50%提高到接近100%,电池的能量密度从之前的最高80Wh/L提高到205Wh/L。 此外,科研人员通过采用多孔的碳毡作为电极,保证了锌碘单液流电池较高的功率密度(0.1W/cm2)。实验结果表明,该锌碘单液流电池可以在电流密度为80mA/cm2下,稳定运行超过500次循环以上,性能没有明显衰减。这些研究为高能量密度液流电池新体系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