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西北部青蒿素部分耐药的证据:耐药性的临床和分子标志物》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4-08-26
  • 背景

    2021 年,全国疟疾分子监测显示,在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卡盖拉地区,经过验证的青蒿素耐药标志物 kelch13 (k13) Arg561His 突变的流行率很高。我们旨在研究蒿甲醚-苯芴醇和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的疗效,并确认该地区 Karagwe 区存在青蒿素部分耐药 (ART-R)。

    方法

    这项单臂治疗效果研究在坦桑尼亚西北部 Kagera 地区 Karagwe 区的 Bukangara 药房进行。符合条件的参与者年龄在 6 个月至 120 个月之间,已确诊恶性疟原虫无性寄生虫血症,并符合根据 WHO 标准方案的其他纳入标准。参与者被纳入,依次接受蒿甲醚-苯蒽醌或青蒿琥酯-阿莫地喹治疗,并根据 WHO 方案进行为期 28 天的临床和寄生虫学评估。每 8 小时测量一次寄生虫血症,直至第 3 天、第 7 天,然后在每周随访期间测量,直至第 28 天。分析 k13 基因突变和突变的扩展单倍型,并与先前在 Kagera 同一地区以及卢旺达和东南亚收集的样本进行比较。主要终点是 PCR 校正治愈率。

    发现

    在 2022 年 4 月 29 日至 9 月 1 日期间,筛选了 343 名患者,其中 176 名入组:每个治疗组 88 名。PCR 校正治愈率在青蒿醚-苯芴醇组中为 98% (95% CI 91-100),在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组中为 100% (96-100)。第 3 天持续性寄生虫血症发生在蒿甲醚-苯芴醇组的 88 例患者中有 11 例 (13%),青蒿琥酯 - 阿莫地喹组的 88 例患者中有 17 例 (19%) 发生。据报道,蒿甲醚-苯芴醇组的 87 例患者中有 8 例 (9%) 在第 0 天出现 Arg561His 突变,在第 3 天发生寄生虫血症,在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组的 86 例患者中有 10 例 (12%)。携带 Arg561His 突变寄生虫的患者的寄生虫清除半衰期中位在蒿甲醚-苯芴醇组中为 6·1 h,在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组中为 6·0 h。具有 Arg561His 突变的寄生虫与来自东南亚和卢旺达的寄生虫不相似,但与 2021 年在坦桑尼亚卡盖拉同一地区报道的寄生虫具有相似的单倍型。

    解释

    这项研究证实了坦桑尼亚存在 ART-R,尽管蒿甲醚-苯芴醇和青蒿琥酯-阿莫地喹显示出高疗效。迫切需要针对具体情况的应对策略和警惕性,以发现当前抗疟治疗和 ART-R 在该国其他地区的疗效降低。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3309924003621?dgcid=rss_sd_all
相关报告
  • 《目前对真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加剧了耐药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2-10
    • 利物浦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警告说,在低收入国家,一种常见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一线方法正在受到耐药性出现的影响。 发表在《mBio》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开发治疗这种致命的脑部感染的新药和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隐球菌脑膜炎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成人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是可用于感染初期治疗的唯一药物,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长期效果不佳。 耐药性被认为在这些不良结果中发挥了作用,但目前缺乏可靠的数据,需要更好地了解氟康唑暴露与耐药性出现之间的关系。 在一项新的中空纤维模型和小鼠的实验研究中,量化了药物暴露与抗真菌杀死和氟康唑耐药性的出现之间的关系。这些结果在接受氟康唑治疗的坦桑尼亚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研究中被连接到患者。 结果表明,氟康唑耐药是由真菌染色体重复引起的,发生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从数学模型中模拟病人的数据表明,在推荐的每天1200毫克的氟康唑治疗中,只有12.8%的病人在两周后完全摆脱了真菌。此外,83.4%的人有持续的耐氟康唑亚群。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氟康唑的剂量必须大幅增加,超出目前的推荐剂量。 疗法和传染病教授威廉•希望利物浦大学说:“这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信息从实验模型的隐球菌脑膜炎接受氟康唑作为单药治疗的病人的数据,在非洲大部分仍然是常态,尽管不符合当前的治疗建议。 “我们已经证明耐药性的出现与药物暴露有关,并与临床相关的单一治疗方案的使用有关。因此,非洲许多患者唯一可用的药物是在患者服用氟康唑时真菌产生耐药性的能力。 “我们的发现强调了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药物和组合,以减少全球隐球菌脑膜炎的死亡人数。” 抗菌素耐药性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威胁,全球都在推动开发新药。在霍普教授的领导下,利物浦大学的抗菌药效学中心为PK/PD研究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施,并提供临床前和早期临床支持,以确保以精简的方式开发新药。 这项研究的合作者包括圣乔治大学、伦敦大学、杜克大学医学院(美国)和坦桑尼亚国家医学研究所以及生物技术公司F2G有限公司。 资金支持由医学研究委员会、国际发展部和维康基金会提供。 ——文章发布于2019年12月6日
  • 《低估的吡嗪酰胺耐药性可能会影响含吡嗪酰胺药物治疗坦桑尼亚易感多重耐药结核病的疗效》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19-02-20
    • 背景 结核病(TB)是导致传染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针对利福平抗性的快速分子诊断的推出导致多药耐药(MDR-TB)患者的治疗数量稳步上升。吡嗪酰胺与利福平、异烟肼和乙胺丁醇联合使用时,用于易感结核病治疗6个月,是新型耐多药结核病试验中的重要配套药物。本研究旨在确定坦桑尼亚转诊医院接受药物敏感和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的患者中通过表型或pncA检测吡嗪酰胺耐药的患病率。 方法 2013-2014年6个月期间,在全国耐多药结核病转诊医院开始接受结核病治疗的受试者中发送了监测痰。预处理痰的分枝杆菌培养物在BACTEC分枝杆菌生长指示管(MGIT)960系统中的乞力马扎罗临床研究所(KCRI)进行。通过MTBc测定证实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物的形态。将分离物在Lowenstein-Jensen(LJ)斜面上进行传代培养。在MGIT系统中对吡嗪酰胺的表型抗性进行检测,同时使用高分辨率熔解(HRM)实时PCR技术用于确定来自相同纯传代培养物的pncA基因中的突变。然后每月收集一次痰,以确定培养阴性的时间。确定最终治疗结果。 结果 来自个体患者的91株结核分枝杆菌可用于分析,其中30名(32.9%)患有耐多药结核病,平均(±SD)年龄为33±10岁,大多数为男性23名(76.7%)。在30名MDR-TB患者中,15名(50%)患有通过常规MGIT测试发现具有吡嗪酰胺抗性的分离株。在没有耐多药结核病的61例患者中,这一比例预期超过吡嗪酰胺耐药数量,13例(21.3%)(p = 0.008)。 6名(20%)MDR-TB患者的预后不良,包括治疗失败。治疗失败的患者中,5例(83%)患有吡嗪酰胺耐药性,而治疗成功率只有10例(41.6%)(p = 0.08)。两名患者死亡,均患有吡嗪酰胺耐药菌株。其他预处理特征与治疗结果无关。 结论 吡嗪酰胺易感性似乎对MDR-TB患者的临床结果很重要,而药敏试验似乎是结核病治疗的关键辅助手段。在非耐多药结核病病例中,PZA耐药的高比例需要进一步的局部调查。